呼和浩特钢铁路的前世今生

维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陈维中</p> <p class="ql-block">  呼市钢铁路曾是时代的标记,曾留下许许多多人人生的足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悲欢喜乐。</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期,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发出尽快消灭一穷二白的号召,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佈署”,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并驾齐驱,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高潮。1958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全国人民不分昼夜都投入到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大炼钢铁的场面,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就在这一年,呼市政府在城郊西部孔家营村北兴建了最大的重工业企业一一呼市钢铁厂,简称呼钢,又在呼钢东南不远处建起了呼市机床厂,同年修筑了西自孔家营,东至四合兴与通道北街交汇的马路,起名钢铁路。六十年代中期,沿马路又兴建起二机床厂、丝钉厂等中小企业。那时的钢铁路由于经费匮乏,路况简约,马路不宽且粗劣,也未开通公交汽车。来这些工厂的上班族,不分男女,上下班时段,人们一码骑着自行车,有的谈笑风生,有的镇静自若,鱼贯往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尽现那时自行车王国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钢铁路在当时是呼市西部负载最重,最繁忙的马路。回民果园西边有一条由北向南的泄洪渠,修筑钢铁路时通过这段洼地,将此路段用混凝土筑成夯实墩厚的长约八十多米的坡道,人们戏称之为"漫水桥"或"水漫桥"。每年的夏秋之际,正是呼市的雨季,遇下大雨或暴雨,"漫水桥"便成了河流,洪涝滚滚,一片汪洋。如遇此情景,去工厂上班的职工,无奈只能肩扛自行车,趟着没膝甚而齐腰深的洪水过河赶去上班。工人阶级那份敬职敬业的操守,遵守厂规厂纪的态度,不畏艰险,大无畏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也曾听闻过河时有职工被洪水卷走,噩耗传来,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漫水桥"每年冬季还会形成冰滩,给骑行带来险难。至开春冰面消融,气候仍有多变,乍暖还寒,消融的冰面被汽车轱辘碾压后,又冻成冰圪棱、沟坎。历年来曾发生过好多起行人路经这里被摔伤的事故。真是苦不堪言!八十年代初,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此路段终于修筑了路桥,给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带来福祉。此桥被命名为钢铁桥,"漫水桥"从此再无踪影。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展,呼和浩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市区道路通畅,2013年市政又将钢铁桥拓宽,疏浚了河道,在桥头两端,因地制宜地修筑了景观,并且在离桥不远处兴建了供人们休憩的街心花园。</p> <p class="ql-block">  昔日的钢铁路现已更名为新华西街。钢铁路曾背负重载为呼市国有企业的生产、运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钢铁路承载了岁月的风云和变化,也见证了呼市国有企业的兴盛与衰落。目前,新华西街沿路,有呼市回民区党政机关办公楼,有文化教育机构:乌兰夫公园、新华公园、呼和浩特一中(初中部)、回民区图书馆,还有呼市世纪男科医院及维多利生活超市,人们尽情享受着文化资源的快乐及社会进步带来生活的便捷。如今呼市的新华西街+新华大街+新华东街是市中心横贯东西的主干道,是西自西二环,东至火车东站,横跨回民区、新城区最长最宽的通衢大道,其地下是自西向东通往东客站和机场的地铁1号线,是呼市交通的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  草原名城一一呼和浩特屹立于塞外土黙川平原,它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畔,紧依首都,已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党中央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战略的指导下,呼市科技不断创新,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繁荣昌盛。现在市内交通九纵三横,四通八达,公交汽车遍及全城,高架桥、立交桥环绕畅通。呼和浩特是闪耀在草原上的一颗明珠,为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和浩特这座历史名城会被建设得更加美丽辉煌。</p> <p class="ql-block">(本文老照片配图来自网络,其它均为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