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携手共育理想之苗

笑笑而已

2022年的11月16日,学校举行了2022年秋期期中表彰会,在会上我做了总结发言,当谈到“做一个有理想的青少年时”,我随机提问了我校九年级年级第一名的学生: “你的理想是什么?”<br>  “摆烂”<br> 他的回答让我很是吃惊,仿佛我的发言一下子被凝结了,进行不下去了,幸亏我又换了一种问法,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他才回答出考上“一高”。<br> 记得这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升国旗时,我发言时,对一个八年级的年级第二名问过一个类似的问题,我说你是年级第二名,你的本学期学习目标是什么时,他回答说:我没有目标,他的回答让我大跌眼睛。<br> 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缺失到了很可怕的地步!缺乏向上的精神,心中没有崇高的人生目标,没有人生发展航向,成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瓶颈 究其原因:<br>  家庭引导的失误:青少年的人生第一课就是家庭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和根深蒂固的。家长的言语与行为,透露着社会的习气,家长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小孩对社会,对未来的看法。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孩子对人生和社会的判断。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利益观教育影着孩子对错观的形成,以至于长大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去触碰底线。<br> 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理想教育的“理想化”、“教条化”和“照搬照抄化”,把生硬的远大理想搬到课堂,灌输给学生,让孩子们只能被动取舍,而不是学会主动选择,未能树立起一个适合学生本身个性特点相匹配的真正的理想,学生一听就反感,一听就认为是假大空“理想”都没有内化,怎么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行动。 社会导向的模糊:上世纪30年代的抗战精神,40年代的解放军精神,50年代的志愿军精神,60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精神,70年代的邓稼先,袁隆平精神,以至于90年代的孔繁森精神,都深入到了当时青少年的心目中,并代代相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青少年却能有如此的理想与心态来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和未来,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而在当今他们缺乏的正是这些精神食粮的引领,他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将来成为什么?要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理想教育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当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价值观统一了,孩子们才能信服,这个理想的树立才有了根本的生存条件。</p><p class="ql-block">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未来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愿我们携手共育理想之苗!</p>

理想

青少年

精神

年代

社会

家长

年级

教育

共育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