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是一个兵》第30章 48军的历史变迁与沿革

范松青

四野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是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第43军军长洪学智,第二副司令员兼第48军军长贺晋年。图为第15兵团和第48军部分领导合影(右2为兵团政委赖传珠)<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九章 48军的历史变迁与沿革(军史研究之二) </b></h1><br><br><br><br> 我军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曾组织编写过一次军史,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但大部分军史只是针对现役在编部队,而那些在建国前后就撤销了番号的军(师),包括第48军等,似乎都没有单独的组织编写军史,其部队的资料当时只是保存,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编修,到后来才由一部分老同志撰写的零散的军(战)史回忆存世。一些被撤销番号的军(师),即使有其军史,也大多是概括综述式的军史,对其前身部队很少具体详细地单独编写。许多战友对第48军及其第142师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要了解其历史,首先要知道第四野战军的历史变迁。<div><br><br><h1 style="text-align: left;"><b> 一、第四野战军的历史变迁</b></h1></div><div><br><br>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规模最大,武器装备最好,兵员最齐全的一支方面军,简称“四野”。四野的前身是由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在东北坚持抗战10多年的东北抗日联军组成的。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这三支中共领导的抗日部队在东北汇合后,于10月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1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二政委,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萧劲光(兼参谋长)分别任第一、二、三、四副司令,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div> <div> 林彪(右一)及东北民主联军其他领导在开会研究工作</div> <div> 1946年8至10月,东北民主联军整合部队战斗力,编制5个纵队,主力部队12万人。1947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总兵力达47万人。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编制10个纵队。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编制12个纵队。8月,成立单独的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达103万人。<br></div><div><br></div> 1948年11月13日,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纵队改为军建制,东北野战军所属12个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部队的装备由于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9--11月初的辽沈战役结束后,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与华北军区举行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第四野战军南下山海关 1949年3月11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辖第40、45、46军;第13兵团,辖第38、47、49军;第14兵团,辖第39、41、42军;第15兵团,辖第43、44、48军及两广纵队。四野还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后归军委直接指挥。第四野战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153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期间规模最大,武器装备最好,兵员最齐全的部队,而且每个军都有4个师,5-6万人。(西北野战军改称一野,兵力15万;中原野战军改称二野,兵力28万;华东野战军改称三野,兵力58万)。<br><br>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5月中旬,四野派出第40军、43军等先遣部队约12万兵力,在湖北团风至蕲春之线强渡长江,解放武汉。5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四野与中原军区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6月上旬,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分三路对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 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歼灭白崇禧部主力4个师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接着又向广西挺进,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div><br></div><div>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过程中,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豫、鄂、赣、湘、粤、桂等省进行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清剿残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1949年8月,第12兵团部兼湖南省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政委黄克诚)。第14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10月,以长沙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1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10 月,第15兵团率第43、第44军参加广东战役,与二野第4兵团一起解放了广东大陆。12月,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12月,第13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张云逸任司令员兼政委)。<br></div> 1949年10 月 14 日,第15兵团43军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广州。 1949年10 月 14 日,第15兵团43军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广州。1950年1月1日,第四野战军与中南军区合编,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部,16个军,4个炮兵师、1个高炮师等,全军区共150万人。1950 年3月5日-5月1日,第15兵团指挥第43、40两个军及炮兵、工兵各一部共10万人组成渡海作战兵团,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海南岛,华南全境获得解放。1950年7月,琼崖纵队改称海南军区,仍属广东军区(后改华南军区)。<div><br></div><div> 1952年6月19日,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华南军区番号撤销,其领导机构并入中南军区机关。7月,中南军区领导机关由汉口移驻广州市。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虽然早在195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野战军和兵团机构, 建立单一的军区领导体制,9月这一工作基本完成, 但野战军称谓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沿用。1955年4月重新划分大军区时, 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分建广州军区和武汉军区。<br></div> <div><br></div> 1950年5月10日,解放海南岛诸首长在海口五公祠园区内苏公祠前合影留念。前排左起:43军政委张池明、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冯白驹、15兵团司令员邓华、12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43军军长李作鹏。左起二排:40军政治部主任李伯秋、12兵团参谋长兼40军副军长解方、40军参谋长宁贤文、琼崖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何浚、15兵团作战科长杨迪。<div><br></div> <b> 二、48军的历史变迁与沿革(1948年3月——1952年4月)</b><div><br><br> 第四野战军第48军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是冀察热辽军区部队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1947年7月——1948年11月);二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为第四野战军第48军(1948年11月——1950年10月);三是第48军抽调第142师、第143师,赴东北分别改编为炮兵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0年10月);四是第48军组建新的第142师、第143师(1951年3月--1952年3月);五是第48军军部改组为新的第21兵团部,原48军番号撤消;第21兵团番号撤销,改编为第55军(1952年4月-1952年10月)。下面分别介绍一下。</div><div><br> <b> (一)冀察热辽军区部队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1947年7月——1948年11月)。</b></div><div><br> 第4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第11纵队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冀察热辽军区,冀察热辽军区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一部分。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第2师、第3师,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1948年3月13日,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决定,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司令员,杨春辅任政治部主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2、3师,分别改为第11纵队第31、32、33师,全纵队3.1万余人。</div> 四野第11纵队(48军)贺晋年司令员(55年少将),陈仁麒政治委员(55年中将)。 <b>1、第11纵队第31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改称。</b><div><br></div><div> 第11纵队第31师,前身是1946年3月组建、9月正式成立的热辽军区独立第17旅。正式组成时只有第49团和第50团,后在1947年5月增编第51团。1947年7月中旬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下辖第1、2、3团。1948年3月13日,改编为11纵队31师,下辖第91、92、93团。</div><div><br> 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师第1团(31师第91团)。前身是我军著名的“红1团”,1945年4月,为冀热辽军区第30旅70团,5月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旅70团,1946年8月初为冀热辽军区第16旅46团,8月底调归独立第17旅为49团;1947年7月中旬,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第1团;1948年3月,组建第11纵队时改番号为第31师91团,同年11月改称人民解放军第48军第142师第424团。该团是48军历史最老的部队,为军、师第一主力团。</div><div><br> 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师第2团(31师第92团)。前身是抗战时期冀热辽第16分区第18团一部,后扩编为热辽纵队第22旅64团,9月编入新组建的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7旅为第50团,1947年7月中旬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第2团,1948年3月随所在师编入新组建的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1师第92团,同年11月改称人民解放军第48军第142师第425团。该团是冀东的第二批主力团队,是攻克山海关的部队,有较强的战斗力,是军、师第二主力团。</div><div><br> 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师第3团(31师第93团)。前身是1945年9月由朝阳县民间武装编成的朝阳县独立团,11月升为热东军分区独立团,1946年7月调归热南军分区独立团,1947年5月编入独立第17旅为第51团,1947年7月中旬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第3团,1948年3月随所在师编入新组建的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1师第93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第142师第426团,是军、师第三主力团。</div> 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师第1团(31师第91团),即后来的142师424团。前身是我军著名的“红1团”。 <b> 2、第11纵队第32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改称。</b><div><br> 第11纵队第32师,前身是1945年9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8旅。1946年3月 ,晋察冀军区进行精简整编,第8旅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独立第5旅,9月改称冀热察军区独立第5旅,1947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以独立第5旅为基础组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10月正式编成,下辖第4、5、6团。</div><div><br> 第4团前身是冀热察挺进军平北军分区第10团,1945年9月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8旅第22团,1946年3月 为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独立第5旅13团,1947年10月上旬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第4团,组建第11纵队时改番号为第32师94团。这个团非常有名,抗战时晋察冀有名的“平北十团”,该团突出特点之一是文化水平特别高,排连干部多是知识分子,营团干部多是大学水平,建团之初就有“72贤当家”之说,即有70余大学生,这在全八路军中是独一无二的。</div><div><br> 第5团是个新组建的部队,独立2师成立不久,于1947年10月下旬从第4、6团及师直警卫营各抽出1个步兵连为骨干,补入平北分区地方武装及补充团新兵一部,编成了第5团。组建第11纵队时改番号为第32师95团。</div><div><br> 第6团前身是冀察军区第12军分区新6团,1945年9月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8旅第24团,1946年3月 为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独立第5旅15团,1947年10月上旬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第6团,组建第11纵队时改番号为第32师96团。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由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部队时就在冀察纵队8旅24团2营6连当战士。</div> 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由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部队时就在冀察纵队8旅24团6连(143师429团6连)当战士。 <b> 3、第11纵队第33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改称。</b><div><br> 第11纵队第33师系新组建部队,1947年7月组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10月正式编成。师部由热河军区(由冀察热辽军区兼)第22军分区(乌丹分区)机关与第21军分区(热辽分区)机关一部组成。下辖第7、8、9团。</div><div><br> 第7团前身是热河军区第21军分区(热辽分区)警备第3团,组建第11纵队时改番号为第33师97团。</div><div><br> 第8团前身是热河军区第22军分区(乌丹分区)警备第4团,组建第11纵队时改番号为第33师98团。</div><div><br> 第9团前身是由连平支队4个连、朝北支队4个连和21军分区机炮排在1947年2月组建的21军分区第1地区队,为地方武装。组建第11纵队时改番号为第33师99团。</div> <b>(二)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为第四野战军第48军(1948年11月——1950年10月)。</b><div><b><br></b>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为进一步适应战略任务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的要求,特统一规定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通令全军遵行。东北军区根据此通令,最早将11纵队33师(该师系新组建部队,实力比较弱)与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8师合并,称步兵第144师,下辖第430、431、432团。可以说,144师是东北野战军第一个改换全军统一番号的师。</div><div><br> 1948年11月17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军长(兼第144师师长),杨春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廷一任参谋长。下辖第142师、第143师、第144师、第161师等四个师。</div><div><br> 第142师(原11纵队31师),辖:第424团(原31师91团)、第425团(原31师92团)、第426团(原31师93团)。<br> 第143师(原11纵队32师),辖:第427团(原32师94团)、第428团(原32师95团)、第429团(原32师96团)。<br> 第144师(原11纵队33师与原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8师合编组成),辖:第430团(原33师97团与独立第8师23团合编组成)、第431团(原33师98团与独立第8师99团合编组成)、第432团(原独立8师22、24团合编组成)。<br> 第161师(原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该师于1948年2月成立,师部由热河军区第20、21军分区抽调人员组成,下辖:第481团(原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第16团)、第482团(原独立第6师第17团)、第483团(原独立第6师第18团)。<br><br></div><div> 平津战役结束后,原国民党军傅作义部25万人接受和平改编。2月18日,傅部25个建制师改编为解放军的独立师,其中101军272师改编为解放军独立第41师。26日,中央军委批准,平津前线司令部明确了各独立师建制关系,其中独立第41师归第48军建制。此时,第48军共有5个步兵师,分别是:第142师、143师、144师、161师和独立第41师,是该军历史上建制师最多的时期。独立第41师编入第48军后,经1个多月的整顿改编,士兵分散编入48军各师、团,该师番号即行撤消。48军又恢复为4个师建制。</div> 1949年7月下旬至8月,第48军进行赣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解放赣州及县城22座。 1949年7月上中旬,第48军参加湘赣战役。7月下旬至8月,该军单独进行赣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解放县城22座,为野战军主力从江西进军广东创造了有利条件。<div><br> 1949年8月15日,4野兼华中军区命令成立赣西南军区(三级军区,驻赣州),机关由第48军军部兼,归江西军区(二级军区)建制。所辖142师、143师、144师分别兼吉安、赣州、宁都(瑞金)军分区,开始执行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任务。现在江西省军区内的抚州、上饶、吉安、赣州等4个军分区都有48军的部队骨血延续。</div><div><br>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48军军长贺晋年的有关情况。老军长贺晋年是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曾当过红十五军团红81师师长、红27军军长等职务,在延安和东北时期,贺晋年都以善打硬仗、恶仗,擅长剿匪而闻名。在1946年东北匪患最为严重的时候,他任松江军区司令员,率领部队在小兴安岭地区剿匪,战功卓著。小说《林海雪原》和当红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描写的,就是这段时期发生的剿匪故事。</div><div><br> 1947年5月贺晋年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员,同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他组建了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并任司令员,1949年3月任第48军军长;1949年6月至1950年6月任第15兵团第2副司令员,兼第48军军长。</div><div><br> 1950年6月,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特意把贺晋年调往东北军区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兼东北军区卫戍部队司令员、防空部队司令员、装甲兵部队司令员,参与组织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工作。但由于贺晋年与高岗在陕北和东北时期都有一定的交往和工作关系,结果在1953年反“高饶反党集团”中被定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还是由于罗荣桓的极力保护,才没有被一撸到底。</div><div><br></div><div> 贺晋年1955年被调任吉林省军区司令,授衔时,红军时期就当过军长的贺晋年最初只是定为大校军衔,最后才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了我军唯一的副兵团级少将,明显偏低,而与他同资格的都是中将以上。贺晋年后任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2003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其子贺毅为少将。<br></div> 贺晋年保存的珍贵照片:1937年4月28日红军大学一期一科留延安同学合影。1排左起:莫文骅、刘亚楼、罗瑞卿、朱德、张树才、邓飞、杨立三;2排左起:边章武、张爱萍、谭冠三、林彪、周昆、杜理卿、罗荣恒、苏振华、贺晋年、张达志、谭政、宋裕和。 <b> (三)军委抽调第142师、第143师,赴东北改编为炮兵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0年10月)。第48军组建新的第142师、第143师(1951年3月--1952年3月)。</b><br><br>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奉中央军委命令,立即抽调48军142师和143师即赴东北改编为高炮、火箭炮部队赴朝作战。<div><br> 据时任48军副军长兼142师师长欧致富回忆,在研究中央军委命令的军党委会上,对于调出143师到东北改编为炮兵,军首长基本上没有不同意见,但在是否调出142师的问题上有所争论。欧致富本人对抽调142师改编炮兵这件事,是持反对意见的。但当时老军长贺晋年已调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军长刘转连刚刚上任,对48军各师情况不是太了解,第一副军长周仁杰的资格也很老,红军时代就是师长,他俩都说要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命令。欧致富也就没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如果当时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相信军委可能会有所考虑,后来的结局将大不一样。 </div><div><br></div><div> 第一副军长兼144师师长周仁杰,既是“红一团”的老领导(冀热辽军区独立17旅旅长),又是144师老师长。当时在48军党委会上,周仁杰还提出,为了保留48军142师“红一团”的牌子和种子,应该将142师424团(红一团)跟144师430团“互调建制”。就是说,把142师424团成建制调给144师,把144师430团调到142师(即:142师下辖:430、425、426团,144师下辖:424团、431团、432团。48军党委的这个意见,会后经请示中央军委,并得到了同意。</div><div><br> 1950年10月,新的142师430团先行开赴东北改编为高射炮部队,原142师424团调到144师后,不久把番号改回144师430团。由于“红一团”的编入,144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以后,组建晚、资历浅、实力弱,打大仗、恶仗少的144师,就有了井冈山的红军老部队,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红一团”,144师从非主力师一跃而成为48军及后来的55军的第一主力师。从1951年到1979年底,144师(后改为163师)的军政首长基本上是从“红一团”的干部提拔的。此是后话。</div> <div><br></div> 第142师开赴东北改编为高射炮部队,师部机关组建为炮兵第5训练基地。 <b> 1、142师调离48军,赴东北组建炮兵第5训练基地,并改编为高射炮兵第64师、61师、62师。<br><br> (1)第142师师部机关组建炮兵第5训练基地。</b><div><br></div><div> 1950年11月,142师率师直机关、425团、426团和144师430团,从江西到达辽宁。其中:以142师师部机关为基础组建锦州炮兵第五训练基地,于1951年4月,圆满完成了改装、编练高炮61师、62师和7个独立高射炮兵营的任务,并先后赴朝参战。根据军委炮兵的命令,以炮兵第五训练基地为基础,调原四野炮司的部分干部,于4月20日在沈阳组建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以后演变为沈阳军区炮兵司令部、沈阳军区司令部炮兵部等。<div><br><b> (2)第142师430团大部与原高炮第17团合并,后扩编组建为高炮第64师。</b></div><div><br></div><div> 据时任142师政委钟辉回忆,1950年10月,142师430团先期到达东北丹东改编炮兵。12月21日,430团大部即与原高炮第17团合编,组成新的高炮第17团。据防空军简史称,1951年1月,在高炮第17团基础上又扩编组建为高炮第64师,下辖610团(85炮团)、611、612团(均为37炮团),列入高射炮主力部队序列。1951年2月,高炮64师入朝参战。该师在师长王星(原48军142师424团团长、430团团长、锦州炮兵第五基地参谋长)率领下,在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包括上甘岭战役在内的无数次对空作战,共击落敌机100多架、击伤200多架。涌现了80多个英雄集体。</div><div><br> 1954年8月,高炮64师师部率611团回国,进驻福建晋江地区担负防空作战任务。同年10月1日,610团、612团参加了国庆五周年天安门阅兵,后入闽归建。先后击落、击伤美蒋敌机30多架。1967年5月20日,炮兵64师师部率610、611、612、622团及配属的陆军40军的4个高炮营,23军4个高炮营,12军2个高炮营,陆军80、81师各1个高炮营,空军探照灯4团1营分别由云南的河口、麻栗坡、马关进入越南北方,接替高炮65师,担负安沛至老街铁路线防空任务,1968年1月回国福建。在越期间,共作战181次,击落敌机109架,击伤85架,俘虏美军飞行员25人。1982年12月28日,高炮64师划归陆军31军领导指挥。1985年9月,整编为31集团军高炮旅。1999年,31集团军高炮旅改编为防空旅。</div></div>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高射炮兵共击落敌机2300余架。 <div> <b>(3)第142师425团1营、430团两个连与原高炮第1团合编,扩建为高炮第61师。</b></div><div><br></div><div> 142师425团1营和430团两个连扩编为高炮603团,原四野高炮1团1营、2营分别扩编为601团、602团;1951年1月7日,在锦州组建高炮第61师(辖第601、602、603团)。1951年3月18日,高炮第61师入朝作战。1953年10月回国,师部驻地承德市,归东北军区建制。1965年8月1日,高炮61师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作战,至1966年2月18日回国,师部驻昆明市。1967年6月移防石家庄市,调归北京军区炮兵建制。1983年3月,高炮61师移交38军建制。1985年10月,该师整编为38集团军高炮旅。1991年,高炮旅改称防空旅,这是我军第一个陆军野战防空旅。2017年改编为第82集团军防空第82旅。<br></div><div> </div><div> <b> (4)第142师师部一部、425团大部(团部及2营、3营)及426团团部,与原4野高炮1团3营及锦州炮兵第五训练基地编余人员,在辽宁锦州改装组建为高炮第62师。</b><br></div><div><br></div><div> 1950年12月,142师师部一部、425团大部(团部及2营、3营)及426团团部,与高炮1团3营及炮兵第五训练基地编余人员,在锦州改装扩编为高炮第62师(辖第604、605、606团),604团为85毫米高射炮团,605团、606团为37 毫米高射炮团。以426团和师直部分编为第39、40、41、42、43、44、45等7个独立野战高射炮兵营。1951年3月15日,高炮第62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共参加大小战斗1500余次,击落敌机213架。1958年6月,高炮第62师从朝鲜回国,归属军委炮兵管辖。</div><div><br> 1963年底,去青海省海晏市守护我国原子弹基地。1967年1月,高炮第62师入越作战。共进行大小作战1300多次,击落敌机190架,于1969年从越南回国归建。1983年1月1日起,高炮第62师归64军领导指挥。根据中央军委军队精简整编方案,1985年10月,高炮第62 师缩编为高炮第1旅,隶属沈阳军区领导。1992年10月,高炮第1旅转隶第64军,为64军高炮旅。1998年8月,高炮旅建制被撤销,组建为黑龙江省军区陆军预备役高炮师。</div> 苏联制造的喀秋莎火箭炮 <b> 2、第143师调离48军,赴东北组建第二炮兵训练基地,并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b><div><br></div><div>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1月,奉中央军委命令,143师(该师429团涌现出了6连6班班长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调离48军,赴东北先是组建第二炮兵训练基地,在训练任务完成后,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原下属的三个步兵团扩编为五个炮兵团,其序列为201团、202团、203团、207团、208团,参加了抗美援朝。当时火箭炮兵编2个师,9个团,每团24门,不设营。1953年10月,该师从朝鲜凯旋。<div><br> 1955年2 月,军委炮兵编制调整,撤销了火箭炮师,火箭炮团改隶榴弹炮师。奉总参电令火箭炮兵第21师改装为榴弹炮兵第11师。1955年10月1日,炮兵11师202团赴京参加国庆节典礼。下属各团番号以后分布在炮9师(201团)、炮11师(202团)、炮10师(203团)、炮8师(207团)、炮14师(208团)。其中,炮兵11师202团在1999年国庆阅兵时出现“董存瑞生前部队”的介绍。1985年10月,该师整编为陆军第40集团军炮兵旅。48军著名的英模单位“翠岗红旗连”就在该旅内,目前为第6营第16连。</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第143师调离48军,赴东北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h3> <b> (四)第48军组建新的第142师、第143师(1951年3月--1952年3月)。<br><br> 1、我军历史上第二个142师,重新组建于1951年3月。</b><div><br></div><div> 1950年11月,142师和143师挥师北上,改编为炮兵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以后,48军只剩下144师。这就等于48军的“三足鼎立”,失去了两个重要的支柱。四个月后的1951年3月,48军率144师由赣州抵达广东曲江进行整编。</div><div><br> 1951年2月,中央军委重新组建了第二个第142师、第143师。其中,调广西军区兼龙州军分区的38军151师到广东并改为48军142师,把湖南的一个新编师命名为143师,加上原来的144师,48军又恢复了三个建制师,只不过此时的142师、143师,已经不是原来的老部队了,只是更换了番号和隶属关系而已。特别是142师的424团已经“过继”出去了。正如“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红一团”的荣誉已经归属于144师430团了。但这也就为一年后48军的番号撤销,埋下了伏笔。</div><div><br> 38军151师的前身是东北人民解放军辽吉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第10师)。1948年1月11日,东北军区决定将北满各军区部队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6、7、8、9、10师。其中独立第10师辖第28、29、30团, 师长赵东寰,副师长邓忠仁,政治部主任江腾蛟。1948年11月17日,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0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51师,列入第38军建制内,下辖第451、452、453团。师长赵东寰,副师长邓忠仁,副政委蔡明,参谋长王玉峰,政治部主任江腾蛟。</div><div><br></div><div> 解放战争中,第151师随38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及滇南战役。四野大军南下后,第151师曾配属第2野战军第4兵团,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滇南战役。1950年3月,第151师拨归广西军区建制,进驻广西兼龙州军分区,司令员曹灿章,政委蔡明,副司令员段志清(后任司令员)、莫一凡,副政委杜西书,参谋长王玉峰。辖第451、452两个团和十三个县大队,共13932人,当年又增加了一个独立团。</div><div><br> 1951年2月,第151师编入第48军建制,免兼龙州军分区,由赣州抵达广东曲江进行整编。第151师改称第142师,辖第424团(原451团)、第425团(原452团)、426团(原独立团)等。</div> 1951年3月,中央军委重新组建了第二个第142师、第143师。其中,调广西军区兼龙州军分区的38军151师到广东并改为48军142师。 然而好景不长。1951年2月才重新组建的142师,于1952年3月底接到中央军委电令,新的第14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第11师(代号3142部队),原师长曹灿章续任。师部驻广东乐昌。主要在韶关以北的粤汉铁路沿线执行剿匪肃特和“三防”任务,另有少数兵力执行看押湘鄂两省劳改任务。公安第11师辖三个公安团:第31团(原424团)、第32团(原425团)、第33团(原因426团)。1952年12月,第32团调入公安第1师建制,改番号公安332团赴朝参战。<div><br> 1953年1月,公安第11师移防粤东沿海,进驻黄岗、大埕半岛、南澳岛、达豪、海门等地,执行海边防守备任务,师部驻汕头,兼汕头军分区及警备司令部,黄德魁任师长。</div><div><br> 1955年1月,公安第11师师部转隶调归海军,组建海军旅顺航空师(代号1250部队),师长张敬一、政委杜西书。4月,改番号为“海军航空第五师”,辖三个飞行团:第13团(由陆军第23军第67师第203团改编,第14团(由第67师第199团改编),第15团(由陆军第67师的暂编16团改编)。</div><div><br> 1955年6月,原公安第11师第31团改称南澳守备团,原第33团调归公安部队第9师建制(师长黄祖华、政委郎冲)。1955年7月,公安部队统一改为公安军时,原公安部队第9师改番号为公安军边防第9师,辖:边防第25、26、27、33团。</div><div><br> 1956年3月,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5团团部又扩组为守备第1师师部;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1 师;8月,改称守备第22旅。1957年5月,并入汕头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1、2、3团,1959年4月,由汕头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22师,辖守备第101、102、103团,编成后交归陆军第41军领导指挥。1961年4月,守备第22师番号撤销,师部带守备第102、103团机构调归空军,师部组建第六研究院和空军学校。守备第101团仍驻南澳岛,划归第41军建制。</div> 1950年11月, 第143师改编为火箭炮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48军重新组建了第二个143师。 <b> 2、我军历史上第二个143师,重新组建于1951年3月。</b><br><br> 1951年3月,湖南省军区新编师命名为第143师,调归第48军建制。仅仅存续了一年时间,1952年3月,新的第143师又奉命拨归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同年12月26日,以143师机关和西南军区步兵基干第4团及步兵第533团机关为基础,在河北故城组建空军第28师(强击机),后移驻唐山机场。1954年12月27日,根据空军命令,空28师调归东北军区空军部,驻四平市。1958年11月隶属于新成立的空1军,文革后转隶南空,驻杭州。<div><br><div><br><h1> <b> 三、第48军军部改组为新的第21兵团部,原48军番号撤消;半年后第21兵团番号撤销,改编为第55军(1952年4月-1952年10月)。</b></h1></div><div><br><br> 1950年6月,48军老军长贺晋年调任东北军区后,48军副军长刘转连接任军长(1952年4月调任41军军长),48军政治委员仍为陈仁麒。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48军抽调142师、143师,赴东北改编为炮兵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1年3月,48军又重新组建了陆军第142师、第143师。</div><div><br> 1952年3月,原陈明仁的起义部队第21兵团部,改编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4月,中央军委撤销第48军番号,把48军军部组建为新的第21兵团部,司令员陈明仁,政治委员陈仁麒。 10月,新组建刚半年的第21兵团番号,又改为陆军第55军,司令员仍为陈明仁,政治委员陈仁麒。新组建一年的第二个142师、第143师,后又改编为其他部队,144师随48军军部带到新的第21兵团。</div></div>   1959年9月,毛泽东会见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上将 这里需要说说陈明仁的第21兵团。1949年8月4日,陈明仁率领原国民党第1兵团参加长沙起义。1949年11月1日起,陈明仁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部队编成后实有36000多人,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陈明仁任司令员,唐天际任政治委员。1950年11月17日,第21兵团由湖南调广西剿匪,共歼匪30164人。1951年11月,第21兵团下辖的52军和53军番号撤销,52军的214师和215师、53军的217师和219师直属21兵团指挥。1952年3月,第21兵团兵团部改编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并将原辖之214师、217师改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div><br> 1952年4月14日,以第48军军部、直属队及所属的第144师与第49军145师和原21兵团部分直属队及所属的第215师、219师合编,在桂林组建新的第21兵团。第48军军部改组为新21兵团部,原48军番号即行撤消。新的21兵团下辖三个师:第144师(第430团(原142师424团)、431团、432团),215师(第643团、644团、645团)、219师番号(第655团、656团、657团),第145师番号撤销;以145师师部为主组成新的219师师部。</div><div><br> 1952年10月8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新组建才半年的第21兵团番号撤销,改编为第55军,军长陈明仁,政治委员王振乾。1953年2月,第55军奉中南军区命令,由广西桂林地区移防至广东雷州半岛和桂东南地区,军部驻湛江,第144师师部驻海康,第215师师部驻玉林,第219师师部驻廉江,重点担负守卫雷州半岛的战备任务。</div><div><br> 从1948年11月成立第48军,至1952年4月第48军军部改组为新21兵团部,此后,第48军的光辉名称不再使用,在我军历史上,由一个普通步兵军军部改组升级为兵团部的非常罕见,第48军以自己卓越的表现赢得了最后的殊荣。1952年10月,第21兵团番号撤销,改编为第55军,至1985年10月百万大裁军中,第55军番号被撤销,老48军军部到此彻底终结。……</div> <div> 图片新闻:1999年10月1日,共和国50华诞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被称为“世纪大阅兵”。场面壮观,世界少有。在武器装备方面,此次受阅的42种装备,90%以上都是新装备,绝大部分都是自行设计和生产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已开始成为解放军的主战武器。这次阅兵共有52个方(梯)队,其中42个地面方队(17个徒步方队,25个车辆方队),10个空中梯队。共有11000人受阅。地面重装备441台(辆),飞机132架。装甲兵、炮兵等兵种占70%。首都群众50余万人参加庆典和游行。<br> <br><br><br><br><br><br>  下一篇 请看《那年我是一个兵》第三十一章 48军和55军撤销揭秘(军史研究之三)<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