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一一永恒的经典

半农堂主

<p class="ql-block">  书法是中华文明特有的艺术门类,而汉隶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且对后世书法乃至文字的发展起到重要桥梁作用。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从流传至今数以百计的汉代碑刻中,领略到其独具的雄浑壮美、古朴拙美、典雅秀美和方整厚重之美。在书法界,汉碑地位无上、影响巨大,被誉为一一永不落幕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半农堂主临《河峪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汉碑的演化进程</p><p class="ql-block"> 从哲学角度看,事物皆有萌芽~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汉碑也概莫能外,现已发现的众多汉碑完整体现了汉隶从萌芽与发展、到成熟与鼎盛、再到逐渐僵化与衰落的演变脉络。<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书界普遍认为: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span></p><p class="ql-block"> 1、隶书的萌芽。篆隶之变可上推至战国中期,至西汉的景帝时期(元前157~141)才基本完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篆书已不适应需要,加快书写速度成为必然。而书写速度加快不外乎两条路径:一是简化,如秦统一六国之前的《睡虎地秦简》,就已存在简化了的篆字。二是草写,如《诏版》用了较为潦草的写法。从而开启了篆隶过渡,即"隶变"。古贤有云:隶书者,篆之捷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诏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迄今发现最早汉碑,乃西汉早期文帝六年(公元前158年)《群臣上寿刻石》,用笔由圆而转折方,古拙自然,已显篆隶嬗变之端。这一刻石虽名气不大,但其出现标志着象形体古文字终结,符号化今文字诞生,在文字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群臣上寿刻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隶书的发展。隶书形成后,便现显了強大的生命力。自汉武帝时(公元前141年~87年)至东汉初期,篆书退出主体地位,隶书则渐成主流。但或因社会发展、年代久远、亦或是战争战乱等的影响,致此一时期流传下来碑刻较少,今可见者不过数十。此一时期隶书特点:1⃣️篆书遗韵尚存,多以篆书笔法作隶,粗细均匀,取法实用,绝少波磔。2⃣️藏巧于拙,韵致高古,气息内敛,稚朴率意,自由自在,兼具庙堂和山野之气。3⃣️渐显"分隶"萌芽,初以实用文字为主,后开始向装饰美的渐变,《张文思为父造石阙》等出现以双钩表现长横、捺之燕尾,已显走向严谨规范成熟隶书端倪。此前的隶书大约可称"古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莱子侯刻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文思为父造石阙题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汉碑的鼎盛。历经多年孕育与发展,大抵到东汉章帝(公元75~88)时,隶书进入鼎盛期。其基本标志:1⃣️树碑立传之风兴起,石刻渐多,且遍布全国。尤以桓、灵两朝为最,史之名碑石门、礼器、史晨、封龙、西狭、曹全、张迁等皆刻立于这一时期。2⃣️风格上完成蜕变,逐步脱离实用性而注重装饰性,蚕头雁尾,波磔分明;逐步脱尽篆意,字取横势,转折取方,笔重提按,粗细分明;逐步脱掉古隶的荒疏拙朴、天真烂漫,有意识追求整饬美观和严谨精雅;逐渐由古隶演进为八分书,隶书进入完全成熟期、鼎盛期。3⃣️隶书的发展亦不能逾越物极必反之铁律,高度成熟后也自然而然走向衰落。特别是熹平四年(175年),灵帝采纳著名学者、书法家蔡邕的建议,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熹平石经》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作为字学标准颁行于世。既有正定经学、厘定文字之功效,亦开启了汉隶的僵化与没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器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p> <p class="ql-block">  盛极一时的隶书,自魏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沉寂。唐代虽书法极盛,楷、行、草书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隶书却成就平平。宋、元、明时隶书亦无突出成就。只是到了清代出现了金农、伊秉绶等隶书大家,才有了隶书的复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汉碑的审美特征</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汉碑、魏碑、唐碑是我国碑刻书法史上三座高峰。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众多,更重要的是艺术水准高,对后世影响大。</p><p class="ql-block"> 两汉四百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空前发展,同时也创造了书法艺术的辉煌,出现了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并展现了天然、厚重、雄強、博大的基本艺术风貌。其主要艺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1.雄浑壮美。如《西狭颂》、《郙阁颂》、《校官之碑》等壮美大气、雄迈静穆的石刻艺术,给人一种勃发向上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狭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郙阁颂</p> <p class="ql-block"> 2.古朴拙美。这类碑刻主要见于西汉和东汉早期,以及两汉不同时期的非主流碑刻。如:《霍去病墓前石刻题字》、《麃孝再碑》、《莱子侯刻石》、《祀三公山碑》、《侍廷里父老惮买田约束券》等。其绝少波磔、篆意尚存、稚拙率真、自然天成、憨态可掬,体现出古雅之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霍去病墓前石刻题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典雅秀美。主要是汉碑鼎盛时期,如:《曹全》、《礼器》、《乙瑛》、《史晨》、《华山》、《汉甘陵相尚府君碑》等,蚕头雁尾、笔画秀美、扁方八分、规范严谨、整饬典雅,是汉隶高度成熟之作,亦是后世学习汉隶的常用范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瑛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甘陵相尚府君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方整厚美。以《张迁》、《鲜于璜》、《肥致》、《衡方》、《冯君碑》等为代表,朴茂方雄、端严宽厚、峻严劲健、气息凝重,极尽浑朴厚重之美,颇具艺术个性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迁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肥致碑</p> <p class="ql-block">  汉碑书法风格各异、且各具其美,却统一在"天然、厚重、雄強、博大"的基本艺术风貌上。乃我国碑刻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p> <p class="ql-block">  (三)汉碑的当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史学界素有"强汉盛唐"的说法,虽两千年过去了,我们仍能从数以百计的汉代石刻中感受到雄强、恢宏、博大的气象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磅礴气势。</span>纵观诸多汉碑,即使是民间刻石,亦绝无后世的流美甜媚的气象(不独书界)。香艳妩媚、搔首弄姿、轻薄媚俗之气会影响到一个民族性格。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格外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今天,我们临习汉碑不妨思考和实践一下"五去五养":</p> <p class="ql-block">  一是去狂怪,养中和之气。隶书临创中确有一些好奇尚异、求狂逐怪之作,一些用笔放纵、结体夸张之作,一些故作高深、使用非主流生僻字、异体字之作。岂不知国人审美长期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讲究的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崇尚的是中和之美。在临创汉隶中追求中和亦非一日之功,需要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反复临习,久久为功,慢慢养成。</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福庵临韩仁铭</p> <p class="ql-block">  二是去甜媚,养拙朴之气。临习汉碑务必用心感受蕴含其中的天真烂漫、古朴稚拙之意趣,万不可把这些忽略掉,更不要想当然地去"雅化美化"。时下隶书创作中笔法、字法、章法过度迎和世俗审美,彩宣拼接、彩墨混搭流行,作品"过甜过媚",朴拙之美渐弱,巧藻之风日行。"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傅先生谆谆之语别只挂在嘴边,而应见之于行。</p> <p class="ql-block">  何绍基临武荣碑</p> <p class="ql-block">  三是去造作,养真率之气。矫揉造作这个词大意是不自然的故意做作。矫,意思变直为曲;揉,意思变曲为直。有点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意思。当代亦有把书法复杂化、神秘化苗头,过多地强调装饰性,笔画造作,结构做作,把笔画连接处描成圆角,刻意表现刀刻甚至是风化剥蚀痕迹,与汉碑自然率真的气质大相径庭,更谈不上艺术上的纯真童心感。追求书写的自然天趣应是临习汉碑一个关键点。</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临曹全碑</p> <p class="ql-block">  四是去小趣,养正大之气。时下,还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能沉下心来,以勤为径,以苦作舟,踏踏实实临汉碑、学古人,往往是没临几通,便热衷创作、创新;追求小情调、小趣味,急功近利,创走偏锋,丢掉了最根本的审美一一正大气象。这种正大气象恰在汉碑中多有体现,追求正大气象,培养返朴归真的大美眼界,无疑是临习汉碑、学习书法的"人间正道"。</p> <p class="ql-block">何绍基临绥民校尉熊君碑</p> <p class="ql-block">  五是去僵化,养高古之气。时下,有的人只看重汉碑成熟期的几大名碑,认为其他碑刻无学习的必要;有的人则片面认为隶书必须有蚕头雁尾,无此不成隶;有的对早期和民间石刻不屑一顾,等等。在隶书临创上模式化、程式化,形如印刷、状若算子;热衷追风,取法今之"名人",区域雷同,千人一面,等等。临习汉碑必须打破这些桎梏,尽可能多地收集汉刻资料,包括汉碑、汉砖、画像石、造像石题记以及汉简资料,多从汉隶的时代气息中汲取营养。另外,要从"功夫在诗外"的认知出发,尽可能涉猎一些汉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脉络,注重修炼和培养高古情怀、古雅之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