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西泠印社(4)

叶老头

【11】宝印山房<br> 宝印山房位于仰贤亭以东,以小曲廊与仰贤亭相接。宝印山房始建于1912年,为同好赏印交流之场所,抗日战争期间失火焚毁, 1974年原地重建。<br> 宝印山房“先有赵之琛书额,因袭用其名”。门楣上悬赵之琛所书“宝印山房”匾额。赵之琛(1781~1852),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西泠八家之一。 入口两旁挂有金文五言联:“天地有正气;山水函清晖。”清道人李瑞清集句并书。上联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正气歌》,下联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教育家,美术家、文物鉴赏家。 宝印山房门后匾额“东壁图书府”,为唐云所书。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浙江杭州人,其性格豪爽,志趣高远,艺术造诣颇高,擅长花鸟、山水、人物。 宝印山房现为西泠文创园。 山房内设有金石书画经销处,多为西泠印社社员作品。 【12】印泉<br> 沿印社内山径一路曲折盘旋,于绿阴丛中穿行,不时遇见一泓泓清泉,冷冽清幽,既为“西泠四泉”。由下而上,依次为印泉、潜泉、文泉、闲泉。仰贤亭后修竹绿阴下的这一泓清泉,为四泉之一的印泉。<br> 印泉所处位置旧为印社之墙界,1911年久雨墙圮,掘地得泉。1913年印社拓地至巅,重浚此泉,因以印名。泉北有一摩崖石刻,上书“印泉”二字,结体宽博,取势横扁,颇为古朴浑厚,有汉碑神韵。因岩体风化山水渗漏严重,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立项,对石刻本体进行保护加固,清理上方树木及根系,于石刻上方设保护性石质龛檐。 “印泉”二字是印社早期社员、日本长尾甲先生题写。长尾甲(1864~1942),明治期汉学者、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日本长尾甲(左四)同友人在印泉留影、长尾甲像</i></h5> 【13】鸿雪径<br> 印泉东侧有石砌台阶小径,为鸿雪径,筑于1913年。<br> 鸿雪径上覆棚,种紫藤,春初垂满串串紫花,与南侧之翠竹相映,美哉斯景。 入口 棚顶刻有“鸿雪径”三字,楷书,无书人名无记年。 “鸿雪径”出自苏东坡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鸿爪”意为鸿燕在融化着雪水的泥土上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鸿雪径旧照</i></h5> 鸿雪径北侧石壁间嵌有一块高9寸、宽一尺的太湖石,锲有阴文小篆“印藏”二字。1918年,印社社员、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出家前将自己捐于印社的印章等物凿龛封存于此。1963年秋,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大会,打开此处石龛,发现内藏保存完好的九十三方印章。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4】数峰阁遗址<br> 在鸿雪径的东侧,有数峰阁遗址。数峰阁初名表忠祠,原祀明崇祯倪元璐等六君子,后废并数易其址。清光绪三年(1877)重建。据《西泠印社志稿》载:“本社创立之先,同人每集会于数峰阁研讨篆刻,是数峰阁实为印社发创之地。”后圮,现仅存遗址。<br> 在遗址的东侧,有数峰阁碑廊。碑廊内置社藏石碑六通:《古长生庵碑记》、《浚湖记》、《重浚西湖并复柏堂竹阁记》、《重建数峰阁碑记》、《西泠红梅碑》、《杭州知县布告》及《浙江省会警察厅布告第一二八号》双面碑。 原来《西泠红梅碑》已移至此。遗憾的是已漫漶不清。 【15】凉堂<br> 沿鸿雪径的台阶拾级而上,紫萝藤架转折处是凉堂。凉堂为宋绍兴年间古迹,当时曾在堂前植梅数百株,被称为“西湖极奇处”。据传宋高宗赵构时,画师萧照曾于此斗酒作画,从此凉堂声名远播。遗址久湮,1924年重建。<br> 入口悬篆书匾额“凉堂”,1925年张钧衡书。张钧衡(1872~1927),字石铭,号适园主人,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祖父张颂贤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钧衡清朝光绪二十年中甲午科乡试举人,后从商,之后以其资财,大量收购图书,并进行图书编撰。印社多处留有他的印迹。 凉堂西面外墙壁有岳飞书韩愈诗《洗马赋》石刻九块,草书。 【16】四照阁<br> 过凉堂继续上行至山顶平台,平台的南侧有四照阁,歇山顶建筑。<br> 四照阁始建于宋初,位于孤山之巅,初为都官关氏别业,后废。明成化间,布政使宁良仍以四照阁名之,后又废。清雍正七年(1729)李卫复建,御题“云峰四照”四字为额,岁久又圮。1914年,西泠印社重事营建,以复旧迹,旧阁位置在现华严经塔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四照阁旧照</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四照阁旧照</i></h5> 此处为观赏西湖的极佳处。汪承启为文记之:“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汪承启(1876~1933),浙江钱塘人,祖籍新安,字梧盦,斋号小飞鸿堂,著名印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四照阁旧照</i></h5> 1924年,印社建造华严经塔,迁建四照阁于凉堂之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四照阁旧照</i></h5> 四照阁门楣上挂有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所题“四照阁”行书匾额。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 门两旁金文七言楹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撰,印社执行社长刘江书。 阁内临湖一面挂有楹联:“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八十八岁时所书。 四照阁四周皆为明窗,遥对外西湖三岛,为眺望湖山极佳处。 【17】剔藓亭<br> 剔藓亭位于鸿雪径的尽头,四照阁的西侧。原亭位于文泉西侧,1915年迁建于此。剔藓亭为杉木六角小亭,攒尖顶。亭顶覆以茅草。五面有护栏,一面通平台。<br> “剔藓”一词语出唐代文学家韩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藓露节角”,大意是只有把蒙在石碑上的苔藓剜剔干净才能看清碑上的文字,此亭命名“剔藓”,形象地喻意了印社社员常在印社四照阁边研究古代文字,汲取天地灵秀的情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