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人:<div>人的心情很奇怪,碰上好天气、遇见老朋友、乍临美景地,心头都会豁然开朗变得兴奋。最近,这三件好事,都让我们碰上了。<br> <br>入冬后,连日阴雨淅沥,我们参加了一次郊游活动。<br><br></div><div>出发那天早晨雨已止,大巴驶上高架时还薄雾朦胧,待入青浦境内,太阳蓦然破雾而出,大家的情绪顿时高涨。午后,继续向著名的“浦江之首”疾驶而去。<br> <br></div> 一路上,学友“善哉善哉”在窗外掠过“小蒸”路牌时,不断说着他师院毕业之初,曾在小蒸公社当过农村中学教师。他遥指着远处的阡陌田垅,记忆清晰地告诉我,那是他曾走村穿宅去对学生家访时走过的小路……他那深情的目光、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让我不由动容。<div><br></div><div>人对故土家园的特殊情怀,是终生的记忆。我很想多听听他叙述,但大巴到站打断了我们的聊天。</div> 对这次郊游,我事先做了点攻略。<br>此刻我们驻足的“浦江首幡"公园,地理上是伸向江中心的一个半岛尖吻部,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南的东夏村,左襟江苏斜塘江,右带浙江圆泄泾,两江在此汇聚于横潦泾,并入注黄浦江,形成“Y”形三江相汇的“黄浦江零公里”、俗谓“浦江之首”的胜景。<br> <br>当我们终于站在凿刻着“浦江之首”大字的巨石,和“黄浦江零公里”界碑前时,一览江流奔泻,滔滔东去,心头油然升起庄严的历史感,才体验到古人在大自然和历史面前,何以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类若不敬畏这片天地和历史,就太渺小了。<br> <div><br></div>旅友们在此流连了许久,才依依不舍地动身返程。<br> <br>当天晚上,我毫无睡意,正在整理白天所摄的相片。微信上忽而传来“善哉善哉”的帖子。嗬!快凌晨了,他老兄也还没睡,好长一个帖子,继续着白天车上没聊完的话题。<br> <br><br> 善哉善哉:<br>今天游青浦水上森林公园半天,下午转松江浦江之首,两处景点的中间地块,便是我1970年乔司军垦农场回沪后,工作所在地小蒸中学。<br><br><div>水上森林公园所在地林家草村(当年血吸虫重灾区)的西北不远处, 是金泽镇所辖区,当年属莲盛乡(七零年时叫公社),这可从那湖泊叫大莲湖推测。这里也是葛学亮、毛建业两人工作的地方。我们学校在教毛主席的<送瘟神>诗两首时,曾组织学生步行两小时到林家草村参观当年抗血吸虫史的展览。<br></div> 水上森林公园当年曾名郊野公园,三年前刚草创围地,也曾有学生邀游,到处都是我们熟悉的农田和水塘,又很累,看上去尚未成气候。这次一看,电瓶车可短驳送达水上森林进口处,省了一半体力。还增设了观鹭亭,沿途有坐椅、长廊可休息拍照。还有一个改进,游园全程已铺好了大木栈道。<br> <br>(夜色已深,我们都疲倦,只好停聊关机休息。)<br>(翌日午后,继续开聊。)<br> <br>善哉善哉:昨夜本来还想写点什么,但奔波一天,虽然睡得也香,但恢复的时间比以前要长了,今日就随便闲聊吧。<br><div><br></div><div>(周兄竟已在青浦落戶四十余年,果然乡土情怀溢于言表。我们交流的话题逐渐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br></div> 善哉善哉:<br>去“浦江之首”,要从莲盛村出发,途经毛、葛呆过的地块,再经朱枫公路,过练塘向南,经过小蒸中学附近的芦花村,小蒸中学原名芦花中学。然后转向石湖荡。当年我们回上海时,就是从小蒸走两小时到石湖荡,转乘火车到龙华站或上海西站。<br><br><div>另一条路线是步行一个半小时,到练塘乘四小时的小火轮到青浦,再转公交车到普安路。刚开始不熟悉路,一个单程要花一个白天时间。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现在居然可乘大巴一日游两处景点,真恍如隔世。<br></div> 毛建业:<br>我在西岑好多了。隔壁莲盛葛学亮也挺辛苦,必须乘船到青浦城里,才能换车去白鹤家里。那里现在就是郊野公园,更恍如隔世。<br> <br>善哉善者:<br>当年的莲盛、西岑、商榻如今都已并入金泽镇。金泽是著名桥乡,古桥甚多,桥桥有庙,庙庙有桥,名气较大,故定名金泽镇。小蒸乡、练塘镇、练塘乡、蒸淀乡四合一,成练塘镇。“浦江之首”这地方原叫五厍(音为舍),小蒸中学学生为芦花大队生产队踏榭积肥,曾摇船斫草,船从小蒸摇到新五厍,上岸割到满满一船才回程。午饭各自带一个饭盒。这条江是潮汐河,涨潮水向西流 落潮水向东。水乡的孩子会算潮汐,看准农历日子,落潮时出发,涨潮时回程。农家孩子十分聪明能干,其间曾出现过险情,好在有惊无险。<br> <br> 毛建业:<br>农家许多事都靠孩子,所以那时入学率很低。我们每年都有任务,下村动员家长让子女上学。<br> <br>善哉善者:<br>野草斫回来,放入猪圈,猪来回踏后,腐烂变为肥料。生产队收肥叫出榭,一担一担地把猪榭挑到田里 那是上好肥料。农民私家养猪出榭,可记工分,现在都不干了吧。化肥一时有功,但危害长久。<br> <br>毛建业:<br>我还用手撒过猪榭,那臭味留在手上好久都洗不掉的。我当年除黏河泥、耙田之外,其它农活都干过。这也获得农民的好感认同,说我像社员,没有大学生的娇气。<br> <br> 陈霞芳:<br>@善哉善哉 ,看了你的青浦游记和照片,让人想起那年毕业分配到青浦,我便与毛建业、刁文楣、熊燕君、姜银芝、沈学贞、刘仕娟分配到西岑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被分在岑卜大队。初到村里,夜宿一曾是凶宅的旧屋,睡在稻草地铺上,又惊又怕又无奈,吓得拥被吞泣。墙外还有好事者听壁脚,第二天就传出“昨天来的大学生哭了一夜”之言,结果那些好事者被乡亲们数落了一番:新娘子嫁到婆家,有丈夫有家庭,还哭呢,人家小姑娘从上海到乡下,无亲无眷,哭哭也正常,有什么好讲的。从此我便得到那些好心的乡亲照顾着:一起下田,一起晒太阳,帮他们纳鞋底,拉家常,建立了感情。春节回家时,乡亲们还在我的行李中塞进自家蒸的米糕哩。<br> 善哉善哉:<br>@陈霞芳 每人毕业后的经历各不相同,有颠簸坎坷,也有一马平川,但最终必要有福报才能前行。尤其疫情考验,更感到活着不容易,甚至就可说是一种胜利 。<br> <br>陈霞芳:<br>记得六九年春节后,一场大雪,原野一片茫茫,田间小路覆没了,我一脚踩空跌到田埂下。毛竹架桥横跨河面,平时就巍巍颤颤难走,冰封桥面步履更艰,鞋上绑了稻草也迈不开步,只得跪着爬行过桥……五十多年了,这点点滴滴往事,还烙在心底无法抹去。<br> 如今那里已经大变样,多想在有生之年回去看看首次踏上社会的地方,然已是古稀奔八之人,夕阳暮秋,霜染鬓丝,心有余而力不足。用一支秃笔,写下些心底的往事,也是晚年一大乐事。<br> <br>善哉善哉:<br>生命就是一朵花,静静开,细细品。这一路,我们慢慢走,深深悟,方能品出真味来。<br> <br> <p class="ql-block">葛学亮:</p><p class="ql-block">群里好热闹!一次秋游就引发了曾在青浦工作过的我们,对往事的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真的是永驻心田挥之不去的。 </p><p class="ql-block">扬子江人:大家在等你哪! </p><p class="ql-block">葛学亮:</p><p class="ql-block">1968年3月8日,我们一群大学毕业生,到浙江省军区乔司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十五个月后,1969年7月1日结束军垦生涯,我去了青浦教育局报到。</p><p class="ql-block">我被分配在莲盛(莲花盛开的地方,多好听的名字呀)。早一年到青浦的同窗陈霞芳热情地给我查看青浦地图,她指着地图上标示的方位,说莲盛和浙江省只隔一条太浦河。我心中一阵惆怅,这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离家好远呀!</p> 一起分配去的有中文系同届的史昕(八年前已去世)、应敏芬及数学系的桑佳树、化学系的钱晖(女)等。还有华师大和复旦大学等人。其时文革尚未结束,“臭老九”们暑假里也不得安生,要大学习大批判,还要参加双抢劳动(抢收、抢种)。我们这些新来乍到的教师必须参加。到“大包围”(把白荡里的水抽干后成为农田,称之为“大包围”)里去收割水稻,真是个苦活儿。骄阳似火、洼地少风、闷热难耐,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事后方知我那时不俗的表现被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一位姓费的负责人赏识,被请到他家所在地“泥团头学校”工作。那时候学校办到家门口,这个学校只有三个教室、七个教师、一个篮球场。我教的是初一,初二复式班。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我搭伙在一对夫妻教师家里,住在一个大队会计家中。至今当年往事桩桩件件历历在心。 第二年龚都和钱盛两个村联合办初中,新学校建在龚家庄,由我题写了“龚家庄中学”校名。我在这个学校仅工作一年时间,因为莲盛创办高中,我被调入莲盛中学任教。虽然我和龚家庄村民相处时间不长,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我周末不回家时,好多学生家长邀我去吃饭,我一一婉言拒绝,也有不少家长给我送来鸡蛋、腊肉、蔬菜等。龚家庄有四个生产队,四位队长都给我办了一张“往来卡”(此卡功能:记下村民每次领取生产队分发的食物,年终结算分红时扣款)每次分发食物时,他们会挑选最好的一份留给我。<br><br><br> 村民从心里尊师重教,处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的环境中,村民们的善念善行感染了我,在龚家庄短短的一年中,我结交了好几个农民朋友,当他们生活上遇到难处时,我也力所能及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离别龚家庄已经50年了,我先后四次去那里看望过乡亲们,他们说“葛老师你最有良心了”。当年的学舍还在,现在已成为商店和老年活动室,砌在墙上的校名“龚家庄中学”还在 。 我到了莲盛中学,担任首届高中的班主任。学校有寄宿生,因体育老师离校较远,故学校的早锻练做广播操由我负责,我在军垦农场学到的一套出操本领派上了用场。记得那时我曾去西岑河祝看望过毛建业,那时他被文革所累,遭遇不公的待遇,算是慰问困境中的同窗好友吧。<br><div><br></div> <div><br></div>我在莲盛期间最不幸得了血吸虫病,幸亏被莲盛卫生院治疗痊愈。<br><br><div>莲盛地处水乡,四周均是白荡,没有象样的路,出门全靠乘船,难得一见有人骑车。到泥团头第一月我就学会了摇船。退休后,有次与师院同窗去姜堰旅游时,我见渡船船工前俯后仰的执橹姿态有些心动,就恳请让我摇一会过把瘾。我足足摇了半个多小时。船工看呆了,问我哪里人,我说是上海的,他摇头笑道,你船摇得这么好,不像上海人。</div><div><br></div><div>我成家有了孩子后,调到白鹤旧青浦中学工作。又过了五年,第二个孩子出生,我终于在1980年9月回到家乡,进入安亭师范学校工作,直到退休。</div><div><br></div> 人们常说:年长易怀旧,此话不假。人生路漫漫,一路走来坎坷,但觉得十分充实,没有虚度光阴,于事业问心无愧,于自己也不枉此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子江人:</p><p class="ql-block">葛兄未赶上“浦江之首”郊游,但他的帖子为我们补作了一次深度导游……我们也应该感恩青浦人民,流经青浦大地的黄浦江水,果真能养育人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哉善哉:</p><p class="ql-block">浦江之首的江水,浩浩汤汤,至陆家嘴与吴淞江合成一条大江,直奔吴淞口杨兄所居处的江尾,汇入东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子江人:</p><p class="ql-block">且慢,我补充说一句,水道与水源是两个概念,二者不能混淆。我们前面已经讲到,青浦的河道通潮汐,涨潮水向西,落潮向东流,这就清楚了,黄浦江水的水源究竟在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哉善哉:……那为什么这里要称“浦江之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子江人:</p><p class="ql-block">这又该咬文嚼字了,“之首”不等于“之源”。在此,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首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同学,后面两句什么,请提拨提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日日思君君不见,同饮一江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子江人:</p><p class="ql-block">对喽,敝人愚见,不论江头与江尾,我们都是“同饮一江水!”</p><p class="ql-block">众:哈,永远——同饮一江水!</p><p class="ql-block">扬子江人:</p><p class="ql-block">古人真有智慧,他们早就参透了河道、水源与潮汐三者的天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8日</p><p class="ql-block"> 壬寅年十月廿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