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将一个城市看作是一个生命体,那么如何去了解这个时刻在运动着的鲜活生命呢?在中国古代人们发明了用感知“脉搏”获取人类健康信息的方法—把脉。它通过对一个“点”的流动感知获得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而对一个城市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获取城市流动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读者眼前的这幅老照片,是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当时从阿克苏城中经过的314国道。能够认出它的位置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地区档案局副局长吐尔洪.阿西尔告诉记者,这幅照片的拍摄者现在已无从考试了,但它却是当时314国道穿越阿克苏城区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据长期右阿克苏居住的郑天老人根据照片上的图形辨认,这幅照片的拍摄时间大致在1955年–1957年左右,拍摄的地方因该在今天的多浪公园附近的。“那时的阿克苏只是个小镇,全城也没几幢楼房,一条象样的马路也没有,全是土路一刮风到处是灰,遇上下雨天,滿是泥泞。汽车在当时是稀罕的东西,一也见不到几辆。这条路说是国道其实很窄,主要是马车和毛驴车在上面走。”说起从前的阿克苏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那时叫不叫国道我不知道,但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条路,听以前的老人说,这是古代的官道。当时 它是从现在的迎宾路通到农一师中学附近顺多浪河往南去了,这个照片因该是在那一带拍的。以前没有这么多人,也没这么多房子,河边都是庄稼地……”</p><p class="ql-block"> 郑天回忆,当年的314国延续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是整个南彊的经济大动脉。生产资料、日常生活用品、机械……全要经此运住南疆各地州。那时候路况差,去一次乌鲁木齐来回要七天左右。</p><p class="ql-block"> 据《阿克苏市城市建设志》记载,阿克苏城区在民国3O年(1941年)建成的道路仅有5条,到上世纪80年代撤县建市之前也只不过是一个人口不过数万,城区面积12.5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此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阿克苏市的城市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1995年后开始实施的“5511”老城区改造工程,以市区东西南北5条街、5条路、和一座桥梁、一个小区为改造重点,城市道路总长度和城区面积不断增加。如今的314国道经过多年的改造,道路已经变的宽敞平整,行车的速度和安全跟从前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由此出行从阿克苏到乌鲁木齐只需20个小时左右。</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阿克苏市城区道路已经变的四通八达,伴随着城市美化、亮化工程的实施,阿克苏市的街道也变的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明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