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p><p class="ql-block">《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p><p class="ql-block">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p><p class="ql-block">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p><p class="ql-block">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p><p class="ql-block">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们学习了古人是怎么学习的,那他们都学习哪些内容呢?</p><p class="ql-block"> 古人首先要先学习《孝经》的内容,毕竟百善孝为先,在古代孝敬是很重要的事情,把孝经读通了,熟习了“四书”,就可以开始研读像“六经”这样更加深奥的典籍了。</p><p class="ql-block"> 《孝经》是孔门后学所著,主要宣扬孝道、宗法思想。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p><p class="ql-block"> “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和《乐》。咱们逐本看。</p><p class="ql-block"> 《诗》指《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有《关雎》《木瓜》《桃夭》等,写几篇你前几天都读过是不是?</p><p class="ql-block"> 《书》指《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p><p class="ql-block"> 《易》指《易经》,它是一部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书,本由《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经书组成,但前两部已失传,只有《周易》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礼》指《礼记》,是记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p><p class="ql-block"> 《春秋》指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籍整理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p><p class="ql-block"> 其中《乐经》失传了。</p><p class="ql-block"> 《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和已经失传的《乐经》被称为“六经”,要熟读并深入研究。</p><p class="ql-block"> 下面咱们详细学习一下《易经》《尚书》《周礼》《礼记》这四本</p><p class="ql-block"> 《易》本由《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经书组成,但前两部已失传,只有《周易》流传到了现在。已失传的“《连山》”就是《连山易》,相传是由伏羲氏或神农氏所作,成书于夏朝。已失传的“《归藏》”就是《归藏易》,相传为黄帝所作,成书于商朝。《易经》发展到周朝时产生了《周易》,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因为《周易》被列为医术占卜用书,所以保存了下来。《连山》《归藏》《周易》,这三部经书合称为“三易”,详尽地描述了万物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尚书》比较难懂,典、谟、训、诰、誓、命都是《尚书》里的不同文体。这六种不同的文体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典主要记载规章制度。谟:主要记载臣子为君王献言献策的言行。训:主要记载臣子劝谏君主的言行。诰:主要记载君王的政令通告。誓:主要记载君主出兵前发布的誓词。命:主要记载君王对臣子的训令。</p><p class="ql-block"> 《周礼》的作者是“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但不是你平时吃的鸡蛋啊,又称为周公旦。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去世后,辅佐成王管理国家,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p><p class="ql-block"> 《周礼》分为天官冢(zhǒng)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kòu)、冬官司空六部分,叙述周代的典章制度。</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来了解一下《礼记》,它是西汉时期的戴德、戴圣叔侄汇编整理并注释的。书中记述了圣贤的言论思想,使礼乐制度完备起来。</p><p class="ql-block"> 《周礼》《礼记》和《仪礼》合称“三礼”,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阶级关系等。“三礼”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礼记》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和论述,有《曲礼》《檀弓》《王制》等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学》两篇被朱熹列入“四书”;《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先秦、西汉所谓的“五经”之《礼》都指的《仪礼》,《仪礼》包括《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细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偏重行为规范。唐代以后,《礼记》地位越来越显赫,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