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屋 阅读悦心

秋水

宠辱不惊,闲看书卷奥秘,去留无意,漫随书卷人生。阅书,读己,心之向往,其乐无穷。<div>  大家好!我是佳木斯市361工程王盛青名师工作室成员封艳平,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季平老师的《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一书中的第一章《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解读与要义分析》。</div>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对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来逐渐“唤醒”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要素。 第一节  背景解读 虽然世界各国际组织、国家及地区基于不同的关注需求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各不相同,但综合比较来看,其在内容维度上都兼顾了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等传统基本素养和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现代关键素养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对传统素养的坚守,又吸纳了面向未来的反映时代特点的素养要求。同时,各国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还充分考虑了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环境特点,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色和民族性内容。因此,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选取,不仅要重视适应全球化与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关键素养,而且要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把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发扬光大。 回首素质教育20余年的探索历程,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学生也逐渐表现出身体素质滑坡、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素养发展不全面的问题,背离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究其原因,一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界定,存在着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教育的泛化倾向,缺乏明晰准确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指向。正如有学者指出,素质教育成为同义反复、没有内容、空泛、抽象、不确定的概念。”素质教育中“素质”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必然导致其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着目标模糊、操作性不强、效果达成不明显的困境。二是受我国长期形成的重视考试成绩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质量观”影响,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形成,导致“应试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现实大环境中仍大行其道,难以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一方面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应试教育”,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偏离了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方向。<br>  基于此,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及框架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着力破解素质教育内涵过宽、操作性不强、质量评价标准缺乏等“瓶颈”问题,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一方面“素质”或“素养”的发展虽然都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素养更强调后天培养和可教、可学、可测评的内涵特质,有助于将学生素养发展置于学校教育和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br> 第二节  要义分析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素养?哪些素养是核心素养?梳理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从价值取向来看,都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界定应该拥有怎样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来看,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内容,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如国际上较为认可的语言交往、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社会合作、创新意识等素养,都是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发展情感后相互融合的产物。总之,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满足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  梳理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虽然对核心素养内涵界定的表述不统一,但大多数研究都指向核心素养是实现个人终身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必备的品格与能力,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整体化综合素养。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较,强调品格与能力并重,是中国核心素养内涵的特色表达。一方面,品格与能力共同支撑着人的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能力为重”而且要聚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这些当前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着力点和薄弱环节,努力培养有高尚精神追求、有生活品质、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另一方面,品格与能力又互相支撑,品格具有引领能力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缺少价值判断与道德修养支撑的能力,很有可能背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轨道。为此,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彰显中国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