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合浦,有时自我安慰“此心安处是吾乡”,有时伤感身在天涯,心想北归或回家。一天,他登上海角亭,挥毫书“万里瞻天”四字。这是苏东坡在合浦最著名的题词。海角亭也因此更有文化底蕴。 (上图:廉州海角亭外景)<div> 读“万里瞻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普雷特”。“天”,有人解读为“蓝天”,有人认为指“国家和百姓”。依独行侠的浅见,是指“皇帝”。登上海角亭,感到孤身海角天涯,离京师万里,仰望京师的皇帝,希望下诏准许北归。这才是“万里瞻天”的本意。<br></div> (上图:顶部为“万里瞻天”匾额) 理解苏东坡“万里瞻天”之“天”,应该结合他题词的环境、处境和他过去文章使用“瞻天”一次的意义综合分析,才能领会他所说之“天”的真意本义。<br> “万里瞻天”既然题于海角亭,应是有感于“海角亭”之名而题。“海角”常与“天涯”连用,本义形容地方偏僻遥远。“海角天涯”也比喻在偏远地方的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说:“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br> 现存最早详记廉州“海角亭”的史料元朝海北海南道廉访司照磨范梈的《海角亭记》对亭名的解释也是这个意思。记云:“钦廉僻在百越,距中国万里,郡南皆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有亭于西南隅,昔人以是名之。”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钦州、廉州地方偏僻属百越地,离京师非常遥远,州郡南边都是大海,廉州又处在大海海湾折角,所以叫海角,有亭子在西南角,前人根据这个意义命名亭子。”这段话一直被视为“海角亭”的正解。范梈的意思很清楚,廉州地方偏僻,离京师遥远,加上处在海湾折角,廉州城既是广义的海角,也是狭义的海角,城的西南角有这个亭,前人因此叫它为“海角亭”。苏东坡站在海角亭,感到孤身离京师万里,仰望京师朝廷皇帝。这才是“万里瞻天”的本意。<br> (上图:廉州海角亭一进)<div> 苏东坡题“万里瞻天”不是第一次用“瞻天”一词。他第一次当“州长”密州太守时给皇帝写感谢信就用过:“臣无任,瞻天荷圣激切屏营之至。”意为“我无能,仰望皇上,承受皇恩,激动得直哆嗦。”“瞻天”就是仰望皇帝。不同的是,当初“瞻天”,他风华正茂、辉煌腾达,漫步在官府廊阁仰望;现在“瞻天”,他风烛残年、沦落穷途,踱步于南荒廉州海角亭遥望。他任密州太守,年仅四十,尽管密州也偏僻、萧条、贫穷,但毕竟初晋“州长”,苏东坡仕途如早晨太阳冉冉升起,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从他当时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明显看出,他希望朝廷继续重用,像汉将魏尚那样杀敌报国建功立业。量移廉州,他已六十有五,颠簸流离,身处南荒,在“万里”“海角”望君王。两次“瞻天”期盼不一样,当初“瞻天”是感恩,期盼再获擢升;现在“瞻天”是期盼,希望下诏恩准归田务农。这正是其可爱的真性情,符合他此时实际。他晚年很羡慕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耕种为生的生活。这时期的诗歌、书札都体现这种思想。如果无限拔高“瞻天”是指他关心国计民生,反显不太可信。客观评价他希望归田,并不影响他的伟大。<br></div><div> 如前所述,“万里瞻天”也表达另一层意思,这里虽地处偏远,远离京都,但地属朝廷,人心向着朝廷。</div> (上图:廉州海角亭真面图)<div> 目前所见,最早说苏东坡题写“万里瞻天”的是清朝的陶正中。他在《重建海角亭碑记》云:“古碑称海角亭不详所自,始宋学士眉山苏长公有‘万里瞻天’题字”。学者普遍认为海角亭建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或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这说明苏东坡到合浦时,已经有海角亭。民国二十年版《合浦县志》收录的元伯颜《海角亭记》说,北宋钦州知府陶弼有海角亭诗“骑马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今无益,争奈珠还古有名。”陶弼于1062年—1065年知钦州,也到过廉州。南宋钦州教授周去非《岭外代答•天涯海角》也说到海角亭:“钦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 周去非1164-1165年和1175-1177年两度任职钦州,比苏东坡居住廉州时间晚六七十年。宋朝所建海角亭元朝已废。范梈《海角亭记》云:“岁远代易,废已久矣。延祐三年秋,余始过郡,访址得于荒烟乱水之间,欲复之未能也。嘱之郡吏曰:‘诺明年来告成,请记之……’”。元朝重建,之后又屡次迁建,现亭明朝所建,是合浦著名景点。<br></div> (上图:廉州海角亭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