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 记</p><p class="ql-block"> “只有我们的青春一一中国知青一代的青春,在人类全部进化史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p><p class="ql-block"> 一一知青作家 蒋 巍</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我们在敲锣打鼓热烈欢送下顺着这条大道来到了插队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与上海北京的知青相比,我们似乎幸运一点,没有远离亲人到遥远的北疆和南疆。</p><p class="ql-block"> 与上海北京的知青相比,我们又似乎有点失落,他们远离父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他们是知青中的正规军,而我们这些插队的知青充其量只不过是知青中的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与共和国同龄的高中老三届的我们,长期接受的是革命传统教育,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p><p class="ql-block">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不仅仅是口号,这是一场空前的革命运动,没有赶上革命战争年代的我们,这将是一次实现革命理想最好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不敢说每个人对“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认识和想法是一致的,但起码当时我们几个高中同学的想法大体一致,于是我们4个人就组成一个知青小组来到了这个生产大队的二小队。</p><p class="ql-block"> 到生产队的第二天,我们这个大队的大队长,在我们小队贫协组长的家里,为全大队插队的十几名知青召开了一个特别隆重而有意义的欢迎会。</p><p class="ql-block"> 大队长热情洋溢的讲话,让我们倍感亲切,很受鼓舞。贫协组长忆苦思甜,让我们很受教育,晚上还为我们与会的几十人准备了忆苦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我们满怀憧憬和激情,准备以董加耕,邢燕子等老一代知青为榜样,像电影《朝阳沟》里的知青那样,在农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干一翻惊天动地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对在农村如何生活,如何战天斗地,如何改天換地,是临时的,还是长期的,是过渡性的,还是永远扎根农村,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细想,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计,规划,只是空有一番理想和梦想而已!</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实践证明,个人的理想和梦想永远都是受社会历史大潮所左右的!但两年的知青岁月让我经历了很多,远比在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丰富,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被安排住在一家贫下中农家里。这一家共有七口人。主家的是一位白白净净的,身材保持得非常好的60岁上下的老妈妈。我自从走进这个家门,就称她为大妈。大妈有一位养女,大约三十大几,人非常善良老实;女婿是上门的,人也非常厚道,从来不苟言笑。夫妻俩共有四个小孩,前面三个都是女孩,最大的小女孩当时已经有十一二岁了,我仅比她大6岁,因此我们之间交往较多,有空在一起讲故事随便玩玩。最小的是一个小男孩,大约两岁左右。</p><p class="ql-block"> 这一家人,非常和睦,从不拌嘴,每天起五更,摸半夜辛辛苦苦的劳作,从没怨言。</p><p class="ql-block"> 大妈印象中有点像鲁迅先生描写的“豆腐西施”,不仅人长得漂亮,干活也是一把好手。她做的米酒,浓浓的酒汁又香又甜,至今想起仍唇齿留香。一到新谷和新小麦割后,新米煮的粥,米汤浓浓的,又香又清甜,还有用新磨的面粉做的大粑粑和馍馍,外酥内松,远比现在的蛋糕之类食品好吃多了。每当有好吃的食物,大妈总是要给我留一些,尽管在知青点上已经吃过饭,也硬要我吃下。</p><p class="ql-block">我与大妈同住一间房,大妈带着两个大孙女在一张老式的大床上,我在进房门的窗户边用一块木板支起一个小床。以前在初中高中每年都要在农忙时去指定的地方学工学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的生活虽不陌生,但远不如现在这样与她们长期生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与她们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我被抽调到大队小学任教,后又到公社中学任教,直至正式招工,于1970年底结束了两年多一点的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与大妈一家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大妈一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终身难忘!v</p> <p class="ql-block"> 大妈不仅会做饭,而且还有一手绝活,她会纺纱织布。家里有一台老旧的木制织布机,有時也让我上去织一织,梭子丢过来,丢过去很有意思,但我织出来的地方,总是不那么均匀,甚至是次品。每隔一段时间,家里的女儿就带着小儿子,将布拿到街上去卖。女婿有时也去水塘里摸点小魚小虾,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总之这家人的生活在当时还算很不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插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什么农活都干过。我们所在的地区是平原地区,每年五•一和八•一之前要插两次秧,一次是早谷,一次是晚稻。这个村里的稻田不多,每次插秧三五天就可以完工。</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插秧,就遇到蚂蝗,我吓得直叫,尤其是你越往外拉,它却越往皮肤里钻,眼看就要进去了,这时生产队长连忙跑过来,照着蚂蝗狠狠地啪了两巴掌,蚂蝗便从我的小腿肚上掉下来。这个办法很不错,以后遇到蚂蝗爬上来,就用巴掌拍两下。</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生产队长估计30多岁,是一位复员军人,言语少,脾气好,人缘好,干什么活总是吃亏在前,享受在后,村里老少都很尊重他。他对我们知青也很关心和照顾。</p> <p class="ql-block"> 学会了插秧,接着就是割麦子。在学校支农时,曾经干得最多的活就是割麦子。虽然拿镰刀割麦子有点基础,但从早到晚与农民一样干,的确吃不消。腰疼的直不起来。我默默的想,要是病几天就好了。说也奇怪,想什么还真来什么。当天晚上我便发高烧,嗓子疼得厉害,外加又拉肚子,一个晚上折腾了十几次,大队的赤脚医生诊断为痢疾。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出工,村里的几位热心小嫂子,送来各种家常菜,有一位把她们家泡的大蒜头和水端来给我喝,告诉我是治痢疾的偏方。真神奇,过了几天,真是痊愈啦!我对大妈说:“我再也不要生病了。干活比生病好受多了!”大妈听后,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组的几个同学是我小学到高中的同班同学。平时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穿越历史和现实,其语数外成绩不相上下。常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组长是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班长的那位同学。他为人正直,热心快肠,勇于吃苦,从不斤斤计较,深受我们的尊重。干起活来,脏活累活抢着干。尤其积农家肥这种活,我内心是很怕脏的,一下雨村里鸡粪鸭糞狗糞到处流,我无法下脚。可是他赤脚下到农家肥的坑里去踩去弄。</p><p class="ql-block"> 收麦子了,收割打扬,样样都抢在前面。不怕苦不怕累,深受村民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兴修水利是确保农业丰收的百年大计。农村每年都要在年尾农闲时,各个生产队派出所有劳动力去开河筑堤,以保证遇上干旱或水涝,庄稼不遭遇旱灾和水灾。</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知青也不例外,打起背包,步行几十里来到水利工地参加大会战。</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我们正值芳华,每天的工分价值仅一角三分钱。但我们从不计较。</p><p class="ql-block"> 一队有两个男生组成的知青小组,有时中午时间紧,为了不耽误出工,他们连菜也来不及做。有一天,路过他们的住地,见桌子上一碗豆豉,还有一碗盐,中午吃饭就用盐和豆豉下饭。见他俩还乐呵呵的。</p><p class="ql-block">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究竟是口号,还是实践,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有切身体会。</p><p class="ql-block"> 青春不悔,无悔青春!</p> <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是一种朦胧的历史,永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对于有亲身经历的我们这代人,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这场声势浩大的全国上千万知青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运动,今后无论作家怎么书写,无论史学家如何评价,但对于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我们这代人来说,它是我们用热血和青春铸造的一座时代丰碑!</p><p class="ql-block"> 历史虽然远去,知青的故事永远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知青一一是我们这代人打上的时代符号,是我们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因年代久远图片来自网络,致敬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