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互联网+乡村教育”,促城乡教育零时差

GuanYue

<p class="ql-block">  为贯彻和落实《吉林省“互联网+教育”双优试点校信息化建设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具体工作部署,通过“互联网+教育“双优试点校建设项目,全面提升了我校“互联网+教育”的应用环境。与市直的新华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共同探索信息时代教师发展新模式,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实现了城乡优质资源的共享。</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两所学校建立健全了常态化组织运行机制,把“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工作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纳入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并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推广“市直带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p> <p class="ql-block">  近日,我校与桦甸市的新华小学开展了“三个课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互联网+教育”双优试点校建设与应用的展示活动。</p> <p class="ql-block">  活动过程中,在完成与新华小学一节音乐课和两节语文课的互动教学的同时,中心校也同步进行了与辖区内两所村小的语文课联播。</p> <p class="ql-block">  新华小学隋聪老师的音乐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为我们二年级的孩子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欢快的音乐节奏和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充分了点燃了孩子们的音乐热情。在与新华小学同学们的互动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隋老师亲切的话语,循序渐进的引导,把我校二年级同学的学习热情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争着展示自己。让学生在唱唱、跳跳、演演的过程中学习歌曲的主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胡迪老师《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老师能够针对课标的重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识字练习,设计了精美的板书。胡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每每把学生读书的热情调动起来。通过与市直学校的同学互动读文识字,拉近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让整堂语文课变得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少年闰土》是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课之前,宋老师带领同学们给我们展示了课前一歌,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宋宇宏老师采用复习导入形式,很好地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通过提问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 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了解闰土的特点。悟出方法后,自己学习理解捕鸟、拾贝壳、看跳鱼儿三件事。这堂课的结尾宋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p> <p class="ql-block">  我校也积极推广“中心校带村小/教学点”的授课模式。在与新华小学同步线上教研的同时,我校与辖区内的文华和荒山村小也进行了常态化的联播互动。王晓东老师执教的《月光曲》第二课时,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授课过程中,王老师能够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的名师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优秀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教学中也注重观察村小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及时调整方式方法,增加课堂中的互动,让学生学懂弄通,让线上的空中课堂发挥实效。</p> <p class="ql-block">  另外联播互动的课堂是三年级的《一个粗瓷大碗》一课,我校的青年教师王子文老师以赵一曼的四个动作为教学,猜测她的心理想法,感悟她的品质。在与村小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王老师也注重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师生共同聆听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关于赵一曼同志的革命故事,将“红色精神”深植心田。王老师的问题设计也直击心灵,让村小的学生也能够被充分激发,全身心投入进行阅读、思考、讲述和写作活动。学生在聚焦“粗瓷大碗”的一系列有创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在角色代入中,感受到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习得阅读方法——在阅读有年代感的文章时,可采用角色代入法,与文中的人与物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  “互联网+乡村教育”为两所学校之间互相学习、资源共享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教学之桥,以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丰富性的资源优势,实现互带互动、优势互补。不断激发各学校建设活力,凝聚力量,共同促进、双向提升。</p> <p class="ql-block">  在与市直学校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村小、教学点资源的推送,形成市直学校帮扶中心校/村小,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中心校帮扶村小,解决师资紧张,开齐、开足课程问题,真正的发挥辐射效应,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p> <p class="ql-block">  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的技术优势,在与市直新华小学的联播互动中,突破了我校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实时而又快捷的课堂交互。实现了强校与弱校、强班与弱班、强势学科与薄弱学科点对点互联互通,将本班课堂、网络教研等实时进行互联网传输,让更多的优质资源惠及薄弱环节。</p>

学生

村小

互动

我校

中心校

教育

课堂

老师

市直

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