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凯江哺育了无数英雄儿女。

曾经拥有

<h3>凯江发源于四川绵阳安州区高川乡龙门山脉之鹿爬山,从龙门山脉群山竣岭中汇聚涓涓细流,是长江上游涪江一条小的次级支流。近年来,在油菜花儿开的季节里,凯江的热度却一年比一年火,成为周边人们徒步踏春的好去处。实行河长制后,凯江水质在枯水期有明显好转。从源头流经了五个县级地域,长213公里。</h3></br><h3><strong>1.绵阳安州区高川乡雎水镇凯江段</strong><br></br></h3></br><h3>凯江源头白水河从高川乡中间穿过,人口不多的小山村,“成兰”铁路路经这里,当地村民对俺说,你去看看我们这里设置了火车站,一脸欣喜自豪的样子。从高川乡在高山峡谷间沿白水河顺流而下,看到有好几座还在工作但房屋已显陈旧的小水电站,如斑竹园水电站,这些小水电站,是过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高川乡香茅村和天池村,海拔1000米左右,可以避暑。<br></br></h3></br><h3> 四川绵阳安县 高川乡 天池村 盘山公路 山沟下面是凯江的源头 白水河 枯水期水量小 盘山公路上 在白天 有拉石灰石矿的卡车驶过 </h3></br><h3> 绵阳安州区 雎水镇 白水河边 斑竹园电厂 小水电厂 还在发电 俺自拍照 吊桥</h3></br><h3>雎水镇的河段当地人叫雎水河位于龙门山脉的边缘,上游白水河流过虎头山下的“雎水关”,就进入绵阳德阳地区的丘陵地带。单孔弧形拱桥,太平石桥修建于清嘉靖年间,1799年雎水镇罐滩村,村民们自愿集资修建了这座青石板砌成的石桥,过去叫“仙桥”。“5.12”后,改名为太平桥。在地震中,雎水河上游的石桥都被毁了,唯该石桥扔巍然屹立,更加增添了“踩桥会”祈福吉祥如意的声名,远播绵阳德阳成都等地。<br></br></h3></br><h3>一年一度的踩桥会,在农历春分左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踩桥”有“过关”斩将的寓意,过平安关、幸福关、健康关等等。过去的卧佛寺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在庙里来烧香的村民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踩桥会,有很多民俗活动。将旧衣服丢入雎水河中,叫“弃秽”,消灾免难。把零钱投入河中,叫“丢药钱”,祛病保健康。河里是捞药钱的村民,很长的竹竿绑一网兜。据说,有村民能捞到千元以上。子夜踩桥,相当于大年三十晚上守夜和烧头柱香。<br></br></h3></br><h3> 绵阳安州区 雎水镇 太平桥 卧佛寺 雎水河</h3></br><h3> 一年一度的踩桥会 在农历春分左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3月15日左右</h3></br><h3>虎头山下雎水关,皇帽山边白水湖。在邻近雎水镇的老虎嘴坝滩处,河水被分流到雎水镇的白水湖,距雎水镇1公里的白水湖(中型水库),建于1958年,有沙汀题字,“白水青山”。睢水镇是中国现代作家沙汀的故乡。从这里到德阳罗江调元镇的凯江段,水流量小,枯水期,都江堰人民渠的水要向这段凯江补水。分流到白水湖的水,流经安州区秀水镇、塔水镇的河叫秀水河,在德阳罗江铁路边的秀水湾处,又汇入凯江。<br></br></h3></br><h3> 安县雎水镇白水湖里的游船</h3></br><h3><strong>2.德阳罗江调元镇到蟠龙镇凯江段</strong><br></br></h3></br><h3>流经罗江的调元镇,这段凯江叫磊水河。穿过罗江城区段叫纹江,凯江在罗江秀水湾开始,才有点“江”的味道,之前是小河。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在罗江到中江县的凯江中段,河的两岸有众多的水车灌溉农田,现已荡然无存,因全部用电提灌站了。为旅游而在罗江太平廊桥边修建的水车,不知道能否勾起凯江两岸已经当地化的1748年湖广填四川移民的乡愁。<br></br></h3></br><h3>调元镇凯江边,山不高而独秀,水不深且独清。清乾隆年间诞生过蜀中才子到翰林学士的李调元。现在的调元镇和罗江城区都修建有李调元纪念馆。<br></br></h3></br><h3> 罗江调元镇 凯江 当地人 叫 磊水河 河边 李调元纪念馆 照片最下方</h3></br><h3> 罗江调元镇红安村 调元镇凯江边 山不高而独秀 水不深且独清</h3></br><h3> 罗江万安镇 芒江村2组 凯江 这之上的凯江 就是 一条小河</h3></br><h3> 罗江 李调元纪念馆 凯江边 当地 叫 纹江</h3></br><h3> 罗江 凯江上的 廊桥 夜景</h3></br><h3>在蟠龙镇太三村,俺独自静静地坐在矗立于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等待云雾缭绕的河面上的日出时分。不远处的小山村也笼罩在晨雾里,农家的房舍还未见炊烟。凯江里已有白鹭在觅食。有两只成双的小水鸟在俺的眼前晃来晃去,悠闲地盯着俺的相机镜头,俺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尽量不去打扰它们。在凯江晨雾掩护的河道里,是鸟儿们最幸福的春晨。<br></br></h3></br><h3>成都平原东边的丘陵地带,大多数日子里能见度低。雨后,出现云里雾里的机会大。在蟠龙镇文昌村1组沿河而下到太三村村委会的河湾,俺蹲守了很多次,遇到的是像纱巾一样朦朦胧胧的层次感不强的薄雾,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没下雨晴朗的早上,一种朦胧美却跃然纸上。遇到阴天,也可能飘过两朵云。<br></br></h3></br><h3> 罗江蟠龙镇文昌村 像纱巾一样朦朦胧胧的层次感不强的薄雾 云里雾里</h3></br><h3> 罗江蟠龙 文昌村5组 阴天 凯江 飘过 两朵 白云 罗江是德阳地区油菜油菜籽大规模种植地</h3></br><h3><strong>3.德阳旌阳区双东镇凯江段</strong><br></br></h3></br><h3>在旌阳区双东凯江村胜利桥,到下游钻石村,这段凯江的浓雾多。晨曦初现,浓雾全匍匐在凯江的河道里。日出、空气中气温还没升高前,浓雾都老老实实爬在凯江的河面上,一动不动,高空俯视,现出丘陵的山巅,这时候,是拍摄凯江云海的最佳时间。气温一但升高,这些雾气迅速上窜,在手忙脚乱中,必须在已经埋伏好的航拍点,立即不断按下快门,这样白云朵朵下的凯江,搞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一刻,最能体现,也最难把握。<br></br></h3></br><h3> 旌阳区 双东 凯江村 凯江边的雾 油菜花</h3></br><h3> 旌阳区双东 凯江村委会 胜利桥</h3></br><h3>洪善修老大爷1934年生,个子1.6米左右,极像四川演员刘德一。洪家老房子就在通江老街上,有三个门面的铺面,是二层楼100年左右的全木结构青瓦老房子,这些木料在修建的时候用桐油浸泡过,防虫防蛀,冬暖夏凉。<br></br></h3></br><h3>洪大爷12、3岁的时候,在农历三月三就和他的小时候的“匪”头子同学在凯江里游泳了,那时候他可以把脱下的衣服单手举过头顶游过凯江,衣服不得打湿。水非常清澈,用手捧起就喝。还经常河里摸鱼,桂鱼、黄辣丁和土鲢鱼很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在农历8、9月份的时候,三台、中江、罗江甚至金堂县的赵镇在三台渔民的组织下,集中七、八十条的小木船,带上三、四百只的鱼老蛙(鸬鹚),从罗江县顺流而下,经通江、中江到三台,在凯江里捕鱼二个月左右。<br></br></h3></br><h3>有时候,会捕到一米左右长的大鱼,当地人叫板凳鱼意思是有板凳那么长。捕鱼到通江后,会在洪大爷的老房子的街上卖,浩浩荡荡的会把一条老街都塞满,鱼老蛙黑压压一片。这些捕鱼人家,傍晚在河边的空地,把小木船横竖起来,搭上油布,地面铺狗皮,为那时候的帐篷,烧起篝火,住在星空水畔间。这样田园渔歌的怀旧,只有像通江凯江边的洪大爷这样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对鸬鹚捕鱼人家,对旧时遍布凯江两岸的水车才会历历在目。<br></br></h3></br><h3> 旌阳区双东 通江 洪大爷家老房子的天井</h3></br><h3> 旌阳区双东 凯江 汀上白沙看不见</h3></br><h3> 白云朵朵下 油菜花儿开的凯江沿岸山丘 旌阳区双东红光2队</h3></br><h3> 旌阳区双东 钻石村</h3></br><h3> 旌阳区双东 钻石村</h3></br><h3> 双东 通江 凯江  通江大桥边的油菜花 快谢了 夕阳西下<br></br></h3></br><h3><strong>4.德阳中江瓦店到回龙镇凯江段</strong><br></br></h3></br><h3>位于中江县瓦店柏龙村的李氏宗祠,在凯江双柏渡边。柏龙村这里的李姓村民,是1748年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邵阳迁徙到这里,二百多年来,在11代的子孙中,人才辈出,教授级的学者很多。<br></br></h3></br><h3>据李氏后人八十多岁的李华隆老大爷介绍,李氏宗祠在1950年后的土改中,被村上相继占用,用作氮肥厂、纺织加工厂、供销社和粮站,到2008年之前还作为村上的办公室。现在的李氏宗祠建筑,是2008年后,由乡亲们自愿捐资重修的。门口的两对石狮子还是老物件。李大爷说,1950年前,凯江两岸的参天古柏树很多,风景很美,凯江上常见大群的白鹭觅食。那时候,凯江里的水流量比现在大,江里围筑了不少的卵石堰塘,堰塘的凯江两岸有很多用于灌溉农田插秧的水车。<br></br></h3></br><h3>李氏宗祠紧邻凯江边的双柏渡。双柏渡老地名的由来就是在凯江边,有两棵要三人合围的古柏树。在民国时期,政府制定“五里路上一坐船”,意思是在凯江边,从通江到中江杰兴镇都没桥,相距5里就可以设一个小码头渡船,方便两岸人员物资的来往,这其中的渡口很多,双柏渡最有名。<br></br></h3></br><h3> 中江县瓦店 李氏宗祠紧邻凯江边的双柏渡</h3></br><h3>中江瓦店有古寨天台山,又名积云山。据中江县县志记载:三面陡峻,江水环绕,惟东一路可陟,层峦高峻,望若台阁,天台寺始建于明朝弘治五年,曾有殿堂僧房108间,1979年重修。天台寺种植有黑牡丹。天台村周边,有种植牡丹药用的历史。<br></br></h3></br><h3>云里雾里拍得最多的地方,是中江县瓦店开始,沿河而下到阳平,这段河段有10千米左右。凯江,最美的河湾,就在这里。最佳游览时间是三月中旬。晴朗天空下,日出,准时而至。金色的日出阳光照耀下,在湾湾河床上漂浮的薄云,会被阳光染成红色黄色,幻若仙境。雨后的这段凯江,云儿像高原上白色的羊群,一朵一朵神奇地悬挂在半山腰,却把油菜花儿的金黄和凯江河岸的线条充分暴露给俺。<br></br></h3></br><h3>凯江河床海拔600米左右,河边丘陵山上绝大部分自然生长的是一年四季常绿的柏树,所以凯江的秋色不多。凯江秋色,是进入冬天,才有些许的体现。霜降后,第一场白头霜,把青冈树叶催残成了黄色红色,在日落余晖的映射下,还是别有风味。裸露的红土地上面覆盖了秋黄的茅草。青冈树叶的红色,在柏树丛中,兀然独立。<br></br></h3></br><h3>这里属于凯江中段,蜿蜒曲折,青山叠翠,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渔舟唱晚。<br></br></h3></br><h3>在凯江共串联了大大小小的“堰”十多个,若有堰时水面宽阔,也造就了通江凯江大回湾那样的美景。实际上,这样的大回湾在凯江有好多处。在罗江蟠龙镇文昌村,通江钻石村红光二队,通江龙洞村的木鱼山垭口,瓦店天台村天台寺下的半山腰,通了水泥路乡道,自驾游可以很轻松看到。<br></br></h3></br><h3>杰兴镇凯江边风景优美的七里坝,凯江流经中江县。从火龙庙(即彤华宫)边流过,流向地势稍平坦些的回龙镇,流向中江县的邻居,号称小三台的西平古镇。<br></br></h3></br><h3> 小桥流水菜花 中江阳平天梯村5组 三百梯和李家坝 凯江 油菜花 日落</h3></br><h3> 中江 瓦店 双柏渡 中间偏上位置 是 天台山 日出</h3></br><h3> 中江县 阳平 拱坝堰 清晨 凯江 “腰雾”</h3></br><h3> 中江 瓦店 阳平 左上 是 天台山 日出</h3></br><h3> 俯瞰中江城区  凯江边的火龙庙(即彤华宫)</h3></br><h3> 四川德阳 中江 火龙表演</h3></br><h3><strong>5.绵阳三台西平到潼川镇凯江段</strong><br></br></h3></br><h3>三台县西平镇,旧称观音场,古时候这里是三台到成都的必经之地。现在,古镇的范围只占小部分了。俺独自走在古镇小西门到小东门青砖片瓦的老街上,能感觉到几许的宁静与古老。<br></br></h3></br><h3>凯江流经曾经保留着水上渡口的三台心妙乡。这里的渡船,还在为两岸人民服务。在三台禾加乡的大河湾凯江河畔,这里因古官道“陡石梯”及河边巨大的石盘而闻名。<br></br></h3></br><h3>凯江,在三台潼川镇南寺坝一路蜿蜒奔腾后,汇入嘉陵江支流涪江。俺目测了下,同是枯水期,涪江的水流量要远大于凯江。在南寺坝的两河口,依水而建了一排排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距凯江汇入涪江上游200米左右的凯江上,新建了一规模宏大的廊桥。<br></br></h3></br><h3>凯江两岸的油菜花,层层叠叠,像一片金灿灿的海,迎风吹到脸庞上的还有菜花香。而今,主要由留守老人呈现给我们的凯江两岸油菜花季节的田园风光,见证了凯江两岸无数个小山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变迁。<br></br></h3></br><h3> 四川绵阳 三台 西平镇    西平古镇 在中间 桥的上方 占地面积 不大 凯江边</h3></br><h3> 三台 西平 古镇 的 老房子</h3></br><h3> 三台县 西平镇 日出 凯江</h3></br><h3> 绵阳 三台 心妙乡 渡船</h3></br><h3> 绵阳三台 凯江 廊桥</h3></br><h3> 四川绵阳 三台 凯江和涪江 交汇  左 凯江     右涪江 是长江上游嘉陵江的次级支流</h3></br><h3><strong>交通路况:</strong><br></br></h3></br><h3>凯江风光,主要集中在中段。距离成都70到120公里左右。旅游大巴,能顺利开到乡镇所在地。沿凯江边的小山村,村村通了水泥路,但路窄,会车是个问题。</h3></br><h3><strong>最佳季节:</strong><br></br></h3></br><h3>油菜花儿开的三月中旬。德阳罗江蟠龙镇,是油菜种植的主要区域。德阳旌阳区双东镇,中江瓦店及下游近些年种植在逐渐减少。</h3></br><h3><strong>注意事项:</strong><br></br></h3></br><h3>凯江最好是徒步观光。在蟠龙镇大桥到太三村12组葫芦嘴的回龙电站是一个两岸的回路。通江大桥和凯江村胜利大桥形成回路。通江大桥到通江电站形成回路。瓦店大桥到阳平大桥来回距离有二十多公里形成回路。可以沿村水泥路走,也可以走河边的田埂路。各村组现在农家乐吃饭的地方少,徒步带干粮。</h3></br><h3><strong>原创 文稿 摄影 编辑       毛洪波</strong><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05pQYUBeM1hK_rkNsdUg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