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人起源

濮云轩健康茶生活

<p class="ql-block">  在模糊的历史陈迹中披沙拣金,钩沉发微,才勉强知道南方有个古老的濮族。</p> <p class="ql-block">  史书说它是参加周武王伐纣联军的18蛮夷国之一,后来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也找到了关于濮人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直到春秋时期,濮人仍然没有自己的君长,三五成群,自得其乐,狩猎劳作,自生自灭,所以被称为“百濮”。</p> <p class="ql-block">  时间冲淡了记忆,尘土一天天把都邑掩埋,沉默以后就是平淡。此后,百濮失去了记载。</p> <p class="ql-block">  《后汉书》言之凿凿:哀牢古国东西3000里,南北4000里,地盘包括怒江、澜沧江两岸的广阔区城,国内生活着穿胸、闽、越、濮、鸠、獠等五花八门的民族,共5万余户,55万多人。他们独立的日子随着汉朝疆域的扩大而日益缩短,终于在光武帝刘秀当政时走到头。眼看就有被灭亡的危险,哀牢国王主动要求归附汉朝。汉朝皇帝一高兴,只是把他们降到了属国的地位,哀牢境内的渠帅仍然各自称王。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正式内附东汉,汉明帝在哀牢国土上设置了永昌郡,郡内杂居的濮、闽、鸠僚、傈、越、身毒被统称为哀牢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它成为一个温驯的民族,不管命运如何对待他们,他们总是耸耸肩膀,低声说:“算了,这就是生活。”</p> <p class="ql-block">  哀牢人没有蒙古、女真人走得那么远,不免令人有些遗憾。但最美的风景并不只在彼岸,生命也不完全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非到达什么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非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生命中的绝大多数风景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江水,不停地奔流是为了交汇与起伏。尽管融人其他民族略显平凡、安静,但这恰恰构成了一个个真实而精彩的人生。历史证明,每一个安于途中、主动融合的生命体都将尽享人生。</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顽强地延续到公元21世纪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元江,古称“濮水",永昌郡内的大龙竹又称“濮竹”,这些足以证明濮人是这里的土著民族。历史记载,他们不仅定居永昌较早,而且凭着不笨的头脑创造了优秀的濮人文化。他们利用此地土地沃腴、宜植谷桑的天然优势,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和纺织木棉布匹,以至于三国时的蜀国征服此地后,这里成了蜀国主要的军资供应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哀牢”这个名字并未叫响,还是叫他们“永昌濮人”吧。到了隋唐时期,永昌濮人因为内都矛盾和地域关系一分为二,一支叫扑子蛮,分布在今思茅、临沧、保山、德宏及澜沧江以西的广大地区,是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另一支叫望蛮,大部分居住在永昌西北,是佤族的先民。</p> <p class="ql-block">(一)“唱新歌”的阿佤</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有幸光临佤族山寨,仍随时可以听到那首传唱了几十年的亲切老歌:“村村寨寨喲,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修起幸福路,架起幸福桥,日子越过越快乐哟,越快乐!”</p><p class="ql-block"> 这个被歌声和幸福笼罩的民族可能与先秦的百濮、东汉的哀牢人、唐代的望蛮有着渊源关系。由于“望”与“佤”为同音异写,望蛮因而自称“阿佤”。他们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现有人口40万,分布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p> <p class="ql-block">  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p><p class="ql-block"> 汉族、傣族、拉祜族对佤族的称呼也有不同。对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傣族称“拉”,汉族称“本人”。对其他地区的佤族,汉族、傣族、拉祜族统称为“阿佤”或“佧佤”。“佧佤”又有“大佧佤”和“小佧佤”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的佤族;“小佧佤”指沧源、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地的佤族。“佧”为傣语,是奴隶的意思,称“佧佤”含有贬意和侮辱性。</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确定称为佤族。</p><p class="ql-block">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  佤族分布在云南西南地区,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艾那,女的叫叶布勒。有一天突然雷声四起,天降大雨,洪水泛滥。洪水淹死了所有生灵。幸运的是艾那和叶布勒骑在一头水牛背上,一次幸免。后来,艾那和叶布勒结婚并生育了儿女,他们就是佤族的祖先。因此,牛成了佤族的救命恩人。从那以后,佤族逢年过节都要先拜祭水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少数民族。</span></p> <p class="ql-block">  佤族,应该是中国人里肤色最黑的民族了,无论男女,他们的皮肤都是黑里透红,粗狂健美。</p> <p class="ql-block">  佤族,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佤族喜欢跳敲木鼓舞,这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后试敲满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着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挥槌敲打,狂欢起舞。</span></p> <p class="ql-block">  佤族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p> <p class="ql-block">  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甩发舞》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p> <p class="ql-block">(二)布朗山中的布朗人</p><p class="ql-block"> 布朗人居住的布朗山,是云南普洱茶的主产地。</p><p class="ql-block"> 作为阿佤人的栾生兄弟,他们是先秦的百濮、东汉的哀牢人、唐代的扑子蛮的直系后商。在大理国如日中天的日子里,他们被驱赶到澜沧江以东的深山中。元代被蒙古人称为蒲蛮、蒲人。满洲人入关后,他们有了“满”、“蒲满”这些沾点皇味的称呼,并自称为“阿娃”、“波朗”。新中国将他们定名为“布朗”。他们属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现有人口9万,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和巴达山区。</p><p class="ql-block">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p><p class="ql-block"> 过去,其他民族对布朗族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双江傣族称之为“腊”,拉祜族称之为“卡帕”、“卡普”,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闷”,哈尼族称之为“阿博”或“阿别”,当地汉族及彝族称之为“蒲满”或“濮曼”等。</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p> <p class="ql-block">(3)重获土地的德昂人</p><p class="ql-block"> 丢掉了土地,就丧失了部落的主权和生存的空间。对于这一点,历史上的徳昂人感受最深。与阿佤、布朗一样,他们是云南羌、濮、越三大族群之一的濮人的后商。后来,他们被称为“哀牢人”、“扑子蛮”,先后充当南诏、金齿国的雇佣军。元朝没落后,德昂先人居住区被傣族控制,土地被傣族土司强占,他们只得在狭窄的谷地重新开荒。在这些十分有限的谷地里,他们共同耕种,节衣缩食,平均分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停留在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和平协商改革”和“直接过渡”,土地重新还给了像土地一样淳朴的崩龙父老,他们丈量着土地,也丈量着希望;蓝天重新还给了像蓝天一样纯洁的崩龙青年,他们享受着蓝天,也享受着爱情。</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们在清代被官方称为“崩龙”,所以中央人民政府进行民族识别时仍沿用了这一名称。公元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他们改称“德昂族”。他们属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会汉、傣、景颇3种文字,现有人口不足2万、在云南潞西县与镇康县境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