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牛雪萍,42岁,本科学历,特级教师,高级职称。目前担任大荔县小教组组长、兼小学数学教研员。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24年。在教研室工作12年,先后成立了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省教能工作站、省学科带头人工作坊。本人热爱教育事业,曾荣获“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陕西省首批教学能手”“陕西省优秀教研员”“陕西省优秀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五四奖章提名奖”;渭南市“三三人才”“课改先进工作者”“优秀教研员”;大荔县“十佳教学能手”“十佳师德标兵”“小学数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先后被陕西省教育厅聘请为“陕西省教学能手评委”“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导师”“陕西省特岗教师命题专家”“陕西省教材审定评委”“陕西省课题评审专家”“陕西省国培培训专家”;被渭南市聘请为“校本研修指导专家”“成果评审评委”“职称评审评委”“课题评审专家”“名师大篷车送教专家团专家”“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等评委专家。</p> <p class="ql-block"> 走进书籍,就是走进思想的闪光圣殿,当你静静地融入书中时,你就会慢慢发现,你的思想已不再是别人的跑马场,而是思维寄存下的精神百花园。最近,我读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p> <p class="ql-block"><b>01 课堂评价语言精彩</b></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常的评价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p><p class="ql-block">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p><p class="ql-block"> “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p><p class="ql-block">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02 教学设计别致</b></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华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的情境。上课前华老师做了一个有心人:一开始,他认真地搜索了生活中的角,但发现都不需要度量的,因为大多数都是直角。后来,他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千差万别,进而发现牙刷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形成一定的角……经过反复搜寻、思考和讨论,最后选取了“滑滑梯”这样既有趣又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作为课题的引入。</p><p class="ql-block"> 情境中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即刺激的程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但现实中的滑梯几乎都是标准的、安全的,学生没有思维上的对比和冲突,就不会有意识的去思考下滑速度与角的大小之间存在本质联系。“滑梯的角度多大才算合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度量角的大小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被激发了。接下来教师创设了一连串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在量角器上找角,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用量角器量角;然后通过应用情境:谁放的风筝高?椅子的靠背多弯舒服?在哪个位置射门进球率高?……体会量角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像呼吸一样自然”地掌握了。</p><p class="ql-block"><b>03 发动学生深度思维。</b></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引发学生和听课老师深度思考的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一本能让你读了一遍还想再多读几遍的好书,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是有生命力的,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