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心理防线 守护心灵健康 ——临河区第九小学防疫心理调适指南

多彩九小

<p class="ql-block">亲爱的老师、家长、同学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近期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突如其来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情绪等带来了影响。临河九小心育中心为大家准备了防疫心理调适指南,让我们一起为心灵穿上“防护服”,共同迎接挑战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学生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疫情反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不必过度担忧。适度的焦虑,会让我们更加注意保护自己。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复原力,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心理反应慢慢就会减轻直至消失了。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与他人倾诉等方式来缓解你的负面情绪,增强信心。</p> <p class="ql-block">  (二) 积极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为我们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能够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增加归属感,让我们获取更强的幸福感。我们可以通过线上视频和聊天的方式与朋友和同学保持积极的联系,可以相约互相监督、聊聊近况。我们也可以每天花10分钟和父母开启一段“特别时光”的亲子陪伴,与父母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p> <p class="ql-block">  (三)规律作息,保持生活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应对危机,保持生活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关注当下,做自己能做的事。因此,建议大家在这段时间要维持正常、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通过有秩序地学习生活,提升控制感,消解负面情绪。</p> <p class="ql-block">  <b>睡好觉。</b>每天保持7—9个小时充足睡眠,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午睡半小时到1小时,睡前不做剧烈运动,也可通过深呼吸助眠。</p><p class="ql-block"> <b>吃好饭。</b>保证营养均衡,三餐规律。早餐进食适量蛋白质,减少进食“非天然食物”分量;晚餐进食适量碳水化合物(饭、面、粥、粉);每天吃蔬菜;如条件允许,每天吃适量水果。</p><p class="ql-block"> <b>喝好水。</b>每天适当增加饮水量,尽量少喝含糖碳酸饮料。</p><p class="ql-block"> <b>学习好。</b>制定具有规律性的日常学习计划并执行,做好时间统筹安排,非极特殊情况不搞突击(连续熬夜写作业)。</p><p class="ql-block"> <b>运动好。</b>研究表明,运动能够减轻精神负担,促进心理健康。适度运动是良好的情绪调节方式,比如在房间里走动一会,做一做基本的拉伸运动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家长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帮助学习的孩子养成作息规律</p><p class="ql-block"> 生活节奏的变化,可能会让部分孩子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都出现变化,这些都是正常的应激性反应。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正常生活起居规律,同时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准确把握孩子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二)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疏导</p><p class="ql-block"> 关注孩子的心理应激反应,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内心感受,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与鼓励。对青春期以及刚成年的孩子,应当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发泄,再去共情他的情绪,温柔而又坚定地和孩子谈。与孩子在居家相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起烹饪、阅读等方式的亲子互动,营造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p> <p class="ql-block">  (三)父母积极调整心态,做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模仿家长的行为。如果父母过于紧张、焦虑往往会引发孩子更大的担忧和不安。所以,家长们要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孩子的榜样,保持理性,积极乐观地给孩子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生活中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放松自己,尝试自我对话或自我鼓励等方式减缓焦虑与恐慌。</p> <p class="ql-block">  (三)科学认识疫情</p><p class="ql-block"> 教育孩子要从官方渠道平台获取有关疫情信息,科学认识疫情性质、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和危害,不过分关注负面报道,不轻信传言,不信谣传谣。在分享有关信息或回答孩子的疑问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要尽量用符合孩子年龄的通俗的话讲,要多传递正能量,让孩子有信心。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合理看待信息,分清良莠,让孩子永远心存希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教师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合理释放压力</p><p class="ql-block"> 通过表达释放内心压力。比如可以试着和家人、朋友加强交流,释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将自己的压力体验记录下来,这个过程能起到减压的作用。培养并坚持合理的爱好能够让我们拥有与自然、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时间。培育一棵植物,养好一只宠物,听一首喜欢的歌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舒缓紧张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自我关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放松心情小妙招</p><p class="ql-block"> 当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要学会通过一些自我放松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以缓解恐慌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达成内在的平衡和自我疗愈。可以采取深呼吸放松法、躯体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等。</p><p class="ql-block"> 1.深呼吸放松法</p><p class="ql-block"> 吸气:深深地,慢慢地,大吸一口气,直到吸不进去,屏住;呼气:慢慢地,轻轻地呼出来,呼出来,呼出来;然后,重复上面的步骤3~5次,吸气,呼气。</p><p class="ql-block"> 2.躯体肌肉放松法</p><p class="ql-block"> 选择仰面躺在床上或者舒服地坐在沙发上;握紧你的双拳,握紧,再握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抱紧你的双臂,抱紧,再抱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双腿伸直,绷紧你的脚弓,绷紧,再绷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p><p class="ql-block"> 3.蝴蝶拍放松法</p><p class="ql-block"> 找一个让自己坐得舒适的地方,调整一下姿势,双脚平放在地上,挺直背部和脖子,下巴内收,双手放在大腿上,以一个放松的姿态开始练习。双臂在胸前交叉,右手在左侧、左手在右侧,轻抱自己对侧的肩膀;双手轮流轻拍自己的臂膀,左一下、右一下为一轮;速度要慢,轻拍4—12轮为一组。当一组结束后,停下来深呼吸,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如果好的感受在不断增加,可以继续进行下一组蝴蝶拍,直到情绪完全平复。</p> <p class="ql-block">  (二)自我照顾急救</p><p class="ql-block"> 如果您或孩子在疫情防控期间感到强烈的压力或情绪困扰,欢迎尝试使用“暂停实验室”推出的《“情绪降落伞”——应对压力的自我照顾急救包(公益即用版)》(可点击下面链接进行阅读,欢迎进行收藏)。</p><p class="ql-block">https://ebp.gesedna.com/pa-emotion-toolbox?utm_source=gese_pauselab&utm_medium=wechat_article&utm_campaign=parachute</p> <p class="ql-block">  (三)学会寻求帮助</p><p class="ql-block"> 如果目前无法自行缓解各种负面情绪,可以主动、及时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请记住,学会寻求帮助是成熟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彦淖尔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0478-7917545</p><p class="ql-block">临河区教育局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p><p class="ql-block"> 0478—8920072</p><p class="ql-block">临河九小心育中心 15044895563</p><p class="ql-block"><br></p>

孩子

放松

情绪

疫情

负面

家长

自我

心理

自己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