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即将消失的记忆(老东关之一)

快乐五子

<p class="ql-block">  东关,在人们心里实际是一条老街,东西走向,西至南券门,东至沙河,西高东低,长不到400米,解放后行政区划归商村。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关仍然是广灵县最为繁华的一条街,沿街不是单位就是商铺,大多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是县城的商业、文化、经济中心。还有点西洋风格的残存建筑是民国年间基督教搞的。东关老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遗留下来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沧桑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两旁的房屋、店铺很多都已倾斜、坍陷、<span style="font-size:18px;">摇摇欲坠,</span>老街上的居民都已搬迁,人去屋空、门可罗雀,不复从前,正慢慢消失在无情的岁月中,让人倍感凄凉。原来人民银行的老房拆除改建成了现在的牌楼,原来文化馆图书馆的老房拆除建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大楼。其他老房都还在,如自行车修理铺、农副产品门市部、电影队、派出所、新华书店等。</p> <p class="ql-block">  当看到面目全非的电影队时,不由地想起了小时候来县里看电影在此买电影票的情景。记得县里要放映一部新电影,对一个农村里的孩子来说,买一张电影票是最难的。一般是下午开始出售晚上的电影票,售票窗旁挂着黑板,用粉笔书写即将上演电影的片名、时间、票价。当我下午来到售票处时已是人山人海,大家使出浑身力气挤在那两个小窗口旁,就为买到几张心仪的电影票。那天我挤进人群为买一张电影票鞋后跟被人登住,硬是把鞋扯了,因为心里一直想着这只鞋,电影看完了也不知演了点啥,用绳绑住脚回了家还挨了骂。</p> <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是放映《少林寺》,简直是一票难求。五关里的孩子们啥也不怕,凭挤买不上就几个人将一个人抬起来,举过挤在前面的人头顶,将手从别人头上伸入窗口买票。那时似乎还没有票贩子,也没有什么倒票的“黄牛党”,人们只是凭力气凭关系搞到电影票。还有的人买不上票就找张颜色一致的彩纸画张票,趁检票人多时蒙混进去,孩子们为了看电影可谓不择手段。</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城关派出所搬到东关,从此,东关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也不再发生人们被掏腰包的事情了。因为派出所就在东关,警察经常出出入入,县城掏腰包的(扒手)为了自身安全从不在东关下手,按道上说也算给派出所警察叔叔面子,东关也就成了县里比较安全的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  派出所东边就是新华书店,墙上边的“新华书店”四个字,只剩下“書”和“店”的半个字和下边的一小部分拼音字母。回想七十年代,我用自己卖绳头攒的钱来这里买小人书。大家都看过小人书,它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当时的小人书有《雷锋》《鸡毛信》《王二小》《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焦裕禄》《红旗渠》《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罗盛教》《邱少云》《猴王》《复仇历险记》《小兵张嘎》……有故事有电影就有小人书。每买到一本新出来的小人书,如获至宝,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到废寝忘食,再带到学校去与同学交换着看。</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东关新华书店才搬到延陵路。我小时候买小人书,看小人书,不是认字看故事情节,我主要是为看上边的画,而且最爱看手绘的,学画上边的各种人物、各种动物,学画上边的各种武器……小时候用木头做大片刀、剑、匕首,盒子枪、手榴弹等各种玩具武器,与同学一起在课余时间玩打仗、比功夫,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我做的非常精致,有的还要上漆,人见人爱,谁见谁夸,就是因为从小人书上学的。</p> <p class="ql-block">  过了新华书店,挨着就是两户大户人家,看建筑为清朝时期所建,两户门楼紧挨着,砖刻木雕非常讲究。这次偶然发现西边那户,门楼码头墙的半腰处有一小方洞,洞上方砖刻四字“敬惜字纸”,此乃尊敬文字、重视文化之意。</p> <p class="ql-block">  敬惜字纸,也就是敬惜带字的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燕京旧俗志》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于是,就出现了劝人敬惜字纸的善书,也就是所谓“惜字功律”。 “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良好美德,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字纸,代表的是文化。敬惜字纸,也就是要求敬重和爱护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所以,敬惜字纸的思想内涵,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当今,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敬惜字纸”有助于我们珍惜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东关名人很多,其中就有二肉丸子。二肉丸子本是东台人,姓罗,自小从艺鼓匠班,人送外号二肉丸子,久而久之人们竟不知道他的真名叫啥。他吹掌广灵大号技艺精湛,名声远扬。自创大号可一人交替吹奏多号演技,无人能及,在鼓匠界名噪一时。因为大号的声音雄厚洪亮发出罕乎罕乎的声音,所以人们就编了歇后语:“二肉丸子掌大号——罕呼”。“罕呼”在广灵方言中是历害的意思,此歇后语一直流传至今。时年,生意兴隆,于东关开一鼓匠铺。吃住都在铺中,习惯喝半碗茶叶的浓茶。文革开始前,鼓匠班解散,鼓匠铺关闭,他无子无家仍居铺中,没有了生活来源,靠乡邻接挤度日,就盼着鼓匠复出。后来政府将其纳入五保。 70年代末一冬日,卒于鼓匠铺中,享年73岁。可怜一代大号艺人终未听到大号送葬。</p> <p class="ql-block">  广灵大号是广灵独有的一种器乐,号筒如倒扣的瓮一般,当地人也称这种号为大瓮号。广灵大号相传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大臣魏象枢所制。明崇祯年间,蔚县名人魏象枢与广灵人易向南同朝为官且相互交好,后来满清入关,魏象枢做了清朝官员,易向南隐退回乡。易向南的夫人故去时,家贫无力操办丧事,恰逢魏向枢回乡,看到故友的窘迫之状,便依照当时宫廷上朝所用礼仪朝号的形制特点制成了与之相似的大号,大号发出的声音低沉、悠长,他动用多名下人组成依仗队送别故人之妻。后来大号便成了广灵和毗邻的蔚县独特的民间祭祀乐器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2.11.17</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广灵县城老东关</p><p class="ql-block">文字:快乐五子 边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