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在张家口

燕山月

文 / 图/ 燕山月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城堡建于明朝,后由军事重镇演变为兼有贸易功能的边境城市,其商贸鼎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间历经沧桑,晋商与张家口的兴盛休戚相关,在塞外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厚重的足迹,对当地的商贸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促进了张家口地域经济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张库大道起点——张家口大境门</p> <p class="ql-block"> 张库大道路线图</p> 晋商是“山西商人”的简称。据考证,晋商早在尧舜时代就开始出现,先秦时就形成“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情景。在明清时期晋商达到鼎盛,富可敌国,曾经一度垄断中国票号汇兑业。 <p class="ql-block"> 晋商“三多堂”</p> “晋商”——山西商人这个社会群体,自古代晋国时期开始发展。经过“开放关市,招徕商贾,以有易无,各得所需,四方来集,远乡都到”(《礼记·月令》)的漫长的原始、半原始经营活动的艰苦岁月,发展到明代中叶。后随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萌芽和兴起,商品交易的发达,山西商人以善于经营商品交易的智慧和才能,乘势崛起,逐渐形成一股以地域关系、乡土纽带为特征的商行帮会群体。他们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正如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万历进士谢肇《五杂俎》所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西省别称)……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p class="ql-block"> 张库大道——骆驼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地利优势吸引晋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利,就是占有地缘、地理优势。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张家口堡是长城防线宣府镇的要塞,在阻止蒙古军队的进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战争中从未失守过,故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明初实行“开中制”解决边镇军饷的时候,山西商人便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捷足先登,进入北方边镇粮食市场。山西地处北方蒙古草原单一的游牧经济区域和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之间,“路当孔道”。清入关建国后,山西作为“商贾之途”,设在境内的驿站,较明代增加了一倍多,所以山西与省外经济的联系非常广泛。</p> <p class="ql-block"> 清朝大境门商贸集市</p> 明清时期,晋商出山西做生意有两条路可选,分为“走西口”和“走东口”,“西口”是晋蒙交界的杀虎口,而“东口”就是张家口。张家口位于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衔接处,从这里经张库大道可到恰克图和俄罗斯。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地方,除了曾硝烟烽火弥漫、边城号角长鸣的古战场,它还是个名播四海的内陆商埠、旱码头。“走东口”不仅让山西商人们走出万贯家财,也使张家口成了繁盛一时的贸易都会。 <p class="ql-block">  行走张库大道的骆驼商队</p> <p class="ql-block">  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张家口堡东关形成了武城商业街。这条商业街至今依然是张家口市最繁华的地方。辛亥革命后,张家口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1906年张家口各店铺已达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来张家口经商者日众。1917年,张家口大境门外西沟元宝山一带经营蒙古交易的大小商店有1500家之多。其中晋商经营有名的货栈有“永兴隆”、“公庆德”、“永诚铭”、“通兴栈”、“福兴隆”、“合盛隆”等。</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繁华的张家口武城街</p> 张家口地理位置上处于冀晋蒙交界,与山西省是近邻,历史上人员流动频繁。<div>  据史书记载,北魏拓跋嗣永兴五年(413年)魏将奚升攻破越勤信泥部于跋那于山西之后,又徙两万余众于大宁川(今宣化)境内。</div><div> 据查阅《明史》、《明太宗实录》和《宣府镇志》等史书,可以看到从明洪武年起,明政府就从山西等地往张家口地域进行大规模移民。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明时张家口地域部分属北平行都司管辖),赐之钞,复五年。”(《明史·成祖本纪》)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 </div><div> 根据笔者近年对张家口地域乡村有关家谱、碑文、信函资料研究证实,明朝洪武年间即从山西开始向张家口地方移民,尤以永乐年间移民为多。张家口市郊和蔚县、怀安、阳原、万全、涿鹿、宣化县乡村有记载的地名起源。 <div> 明时大规模的移民,必然增强了山西与张家口的人文联系,增加了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机会,这就为晋商到张家口的开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明清时期晋商来张家口经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div></div> <p class="ql-block">  明朝山西洪洞县移民图</p> 山西“极临边地”,正处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地区的中间地带,历来在两种经济的互补贸易中占有优势。晋商在张家口的经商历史悠久,最初是在与蒙满等少数民族贸易中开始。<div>  明代马市和茶市的开放虽然有限的,但也给山西商人带来了新的重要商机。这个历史机遇,使晋商在张家口淘的第一桶金。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同意与鞑靼互市并把张家口来远堡和大境门外西沟、元宝山一带开辟成为蒙汉互市之所。有此商机后,明万历初年(1573年)山西商贾开始云集于张家口,并在此定居开店,投资置业,落户繁衍,从事俄蒙贸易。</div>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来远堡</p> 清王朝为限制俄、蒙、汉民间的经济联系,下诏让在张家口经商的山西“八大商人”进京,赐于经济特权,垄断了清初时的蒙俄贸易,“八大商人”被称为“皇商”。是年,张家口“皇商”依靠其特权,凭借会讲蒙语,熟习蒙民生活习惯,兼有长途贩运经验的优势,打着大清国的商旗,拉着骆驼,赶着牛车,满载着内地物资,走出大境门,沿着张库商道进入蒙古草原,开启了历时三百年的蒙俄贸易历程。从此,张库大道成为中国北方最繁忙的国际商业通道。人们用“北来牛羊骆驼马,南去瓷绢盐布茶”描述了这条商道的贸易特征。 <p class="ql-block"> 清朝晋商驼队</p> 清咸丰年间,晋商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本,并和清王朝及蒙古贵 族、王公、上层喇嘛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们长期占领着内、外蒙古市场,垄断着东、西两路的对俄贸易,兼做发放“印票”(即放高利贷)生意。清末民初,晋商发展到金融、商贸、流通、交通、化工、纺织等几乎所有行业,随着清政府对俄蒙贸易的有限开放,张家口还出现了一批以晋商为首,专做“跑草地”买卖的商人,财力雄厚的商户组织起牛车队或骆驼队,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就肩挑,三五结伙,横穿内、外蒙古草原,直抵中俄边界(今蒙俄边界)进行贸易。由张家口经库伦去恰克图,路途遥远,地旷人稀,行路艰难。运输货物的车辆和骆驼队都结队而行。 <p class="ql-block"> 行走草原的晋商</p> <p class="ql-block"> 草原行商的牛车队</p> 晋商还利用张库大道,在张家口的武城街、明德南街、明德北街、至善街、朝阳洞、永丰街、营城子、牌坊街、大境门外、怡安街等繁华地段开设了数百家各类商店,当时,仅布店就有三十多家。来宣化做买卖的晋商也很多,在南大街有天顺恒、大兴号等糕点杂货铺;敦义隆、义记等布铺;天兴粮栈、昌记面粉厂、同合永商号、天兴恒钱庄等数十家商号,从业人员有百人之多。同时,还出现了靠耍手艺吃饭的晋商,比如毛毛匠、米面加工、熬碱、酿酒、开澡堂、拉骆驼等等,买卖虽小,但由于勤劳节俭,发家致富的也不在少数。 <p class="ql-block">  大境门关帝庙前市场</p> <p class="ql-block"> 清时张家口晋商店铺</p> 在张经商的山西人,尤以晋中地区居多,主要是太谷、平遥、榆次、介休、祁县、汾阳等地商人。这是因为晋中地区人稠地狭,封建社会土地高度集中,居民自古就有经商习惯,商品经济较山西其他地方发展较早。在明代,晋中的太谷、平遥、榆次、介休、祁县等地就商号林立,商贾幅辏。明末,晋中各县商人开始东出张家口,开展北部边境贸易。早在二十世纪以前,在晋中、吕梁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这是对晋中商贾云集,殷实富庶的赞誉。 <p class="ql-block">  晋商钱庄的印章票据</p> 晋商在张家口市开的商铺 在清代后期,汾阳商人相当活跃,在张家口开设的大商号有“公合盛”、“日升光”、“大成魁”、“广丰德”等十余家。榆次县是晋商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张家口经商较早的常氏家族常家庄园就在这里。常氏庄园建筑规模宏大,现在保存完好。 <p class="ql-block">  晋商驼队在店铺门口卸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晋商在张家口经营的行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商在张家口经营的行业很多,涉及各行各业,民间有“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应有尽有,无所不包”之说。从其经营行业来看,主要有盐业、粮食业、棉布业、棉花业、丝绸业、茶业、绒货业、颜料业、煤炭业、铁货业、木材业、烟草业、药材业、纸张业、干鲜果业、饮食业、书报业、鞋业、典当业、玉器古玩业、油业、铜业、洋货业、杂货业、账局、票号业等。晋商经营的商品种类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口碱、口皮、口蘑等。主要有以下各业:</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张家口市各家商铺</p> 商 号 晋商在张家口经营的商号有“大玉川”、“锦泰亨”、“复兴功”、“大盛魁”、“德恒美”、“永福源”、“福恒美”、“永成明”、“德恒成”、“永兴和”、“瑞兴和”、“大义隆”等,有的也称为“货栈”。如“大玉川商号”在张家口和归化等地设有分号,负责中转运输,专供恰克图、库伦、多伦等分号的销售。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堡晋商店铺</p> <p class="ql-block"> 堡子里旧时商铺</p> <p class="ql-block">  票 号 最初是专门从事异地款项汇兑的金融机构,后亦办理存放及委托代理等业务。因其最早且多为晋商创办,故也统称为山西票号。现能够确认的票号历史上先后出现了67家,其中总号设在山西的有59家,占总数的88.06%。一般认为,最早的票号是“日升昌”,产生于清道光初年。票号总号集中在山西平遥、祁县和太谷三县,分支机构散布全国及国外。</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晋商店铺印章</p> <p class="ql-block">  当 铺 当铺起源最早,是以实物抵押放高利贷的机构,收当对象贫富皆有,产生于南北朝,但发展不快,明清时期随着商人资本的发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当时人称:“若要富,开当铺”。明末清初,晋商的典当业已占了全国的一半。 清末著名的银行家李宏龄说:“凡是中国的典当业,大半是山西人经理。” 清咸丰中期,介休冀家一家所开当铺,仅有铺名可考者就有“增盛当”、“广盛当”、“悦盛当”、“钟盛当”、“益盛当”、“恒盛当”、“文盛当”、“永盛当”、“星盛当”、“仁盛当”、“世盛当”等13家。清末民初山西人在张家口开的当铺也很多,桥西区上堡有一条街名叫“当铺巷”。当时规模比较大的“隆来当铺”,就是山西太谷县小白上庄村的“世隆堂”王希兰在张家口所开。山西汾阳人在张家口堡子里东关街开办了“同济当”当铺。</p> <p class="ql-block"> 晋商当铺</p> <p class="ql-block">   钱 庄 亦称钱铺、钱店、钱局、钱号、银号,最初主要是从事货币兑换业务,后来业务扩展,也办理存款放款。晋商开设的钱庄有“中和德”、“广和隆”、“恒泰公”、“泰盛和”、“合聚永”、“德泰兴”、“复兴公和记”、“永盛庆”等等,其中有不少钱庄在张家口开有分号。晋商在张家口开办的钱庄有“祥发永”、“三公门”、“砺金德”、“三晋川”等。在宣化在南大街开过“集厚成”、“天兴恒”等几家钱庄,办理存贷款、汇总业务。天兴恒钱庄还发行过纸币,一度在市场上当货币流通。</p> <p class="ql-block"> 晋商钱庄兑票</p> <p class="ql-block">  制碱业 清时,碱业和盐业一样属官控行业,不经官府授权,不许民间经营。山西祁县乔家从清代中期就进入张家口参与张库商道的经营,因与官府关系密切,得到官府批准,对口碱实行了垄断。清时,乔家在张家口陆续开设了几家碱店。大部分集中在张家口大境门、西沟及上堡一带,现张家口桥西区营城子北面,还有一条街叫“碱店巷”。后来乔家又在张家口桥西永丰街开了两家制碱厂和碱店,生产和经销碱。碱,原来并不是张家口的产物,只因必须在张家口加工精制后才能转销其他地方,所以,久而久之,就在前面就加了个“口”字,被叫成“口碱”,成了张家口的著名商品。民国时期晋商在张家口的碱店就有“金城”、“元隆”、“德懋”、“德恒”和“裕源”五大家,多数为乔家所开,行销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 晋商店铺</p> <p class="ql-block">  茶业 张家口的茶庄业,在清代就很繁荣。张家口茶商多数是山西人,经营茶叶批发的主要分为“祁帮”(指山西祁县茶庄业)和“榆帮”(指山西榆次县茶庄业)。据清《朔方备要》一书载:“其内地商民到恰克图贸易者,强(多)半皆山西人,由张家口贩运茶叶、锻布、杂货,前往易换各色皮张、毡皮等物。”山西人善经商,并且占有雄厚的财力和较广泛的联系渠道,因此垄断了张家口茶叶的对外贸易。祁县茶庄业有“兴隆茂”、“永巨祥”、“长圣川”、“聚圣川”茶庄。榆次茶庄业有“大涌玉”、“大合诚”、“聚兴顺”、“义兴茶庄”和“瑞兴茶庄”。</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各式老茶叶盒(罐)</p> <p class="ql-block">  晋商茶业店在张家口有“天一香”、“天元香”、“天来香”、“天香辰”、“天生香”、“聚兴顺”、“大涌玉”、“中和泰”等茶庄。据清《清季外交史料》记载:当年张家口有晋商茶商百余家,其中以“四大茶庄”最为有名,即“长裕川”、“长盛川”、“大玉川”、“大昌川”。这“两大”和“两长”都是山西祁县人的商号,都是“川”字号买卖,因此砖茶上都有“川”字的印记,这也是山西茶商的标志。张家口的茶庄业主要以批发为主,从我国南方采购,在张家口仓储、分装,销往蒙古,甚至俄国。</p> <p class="ql-block">  外销欧蒙的“川”字号茶砖</p> <p class="ql-block">深受蒙民喜爱的“川”字号茶砖</p> <p class="ql-block">  晋商经营的茶庄,茶叶运到张家口后,主要储存在张家口西豁子外的“晋昌东货栈”和“晋昌西货栈”。因此张家口市因茶庄而得名的很多,如“老茶店巷”、“小茶店巷”、“茶栈巷”等。</p> <p class="ql-block"> 张库大道“老茶饼”</p>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万里茶道起点福建下梅村留影</p> <p class="ql-block">  清时,张家口堡子里东门大街开有“大玉川茶楼”,相传清康熙帝来张家口时曾在此茶楼品茗尝茶,体察民情。此茶楼现存。</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晋商“大玉川茶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晋商在张家口商家商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中后期和民国初年,晋商在张家口开有大小几百家,经营各种商品的店铺。最近,作者经查阅有关资料,对晋商在张家口经营的商铺的规模、经营和商家的情况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有影响的较大商家和商铺有以下诸家:</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晋商的账单</p> <p class="ql-block">  八大“皇商” 明朝末年,晋商范永斗、王登辉、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等八人不顾明王朝的禁边令,私下里同满族人进行了商业和军事的交易,为清兵入关提供了物资 、情报 ,甚至军火。所以清王朝“定鼎后承召入都,宴便殿,蒙赐馔”,赐封八大晋商为“皇商”。 </p> <p class="ql-block"> 晋商张家口货栈</p> 为奖励晋商助清有功,清顺治曾赐八大“皇商”范氏张家口房地,康熙时授范毓馪“以武举授卫千总,以驼佐军,擢守备,累迁直隶天津总兵(正二品)”。据资料记载,清时范氏家族在张家口的家产有商铺六家,置地百余顷。另据考证,范氏家族曾在现张家口市桥西区范家大门街居住,这条街保存下来的精美晋式建筑遗址向后人展示了当年范氏家族曾经的辉煌。 <p class="ql-block">  晋商聚集的张家口堡</p> <p class="ql-block">  兴隆魁商号 张家口较大的商号,专门从事对蒙古地区和俄国的贸易,由山西祈县范家开设。这个商号生意兴隆,经营时间最长,从清初创业到光绪末年倒闭,前后共经营了250多年。</p> <p class="ql-block"> 晋商店铺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  大德玉商号 由晋中榆次车辋村常氏家族经营。追根溯源,常氏家在张家口经商的第一人,是八世常威。常威初到张家口行商时,从身背数匹布沿街叫卖起步,是个肩挑背扛、牵驴拉驼的小生意人。据说,他曾在张家口堡鼓楼下摆摊贩卖榆次生产的棉布。后来挑上布担,当上了跑草地的买卖人。他栉风沐雨,辛勤奔波,节衣缩食,苦心经营,终于由“行商”发展成为在张家口上堡大境门外开办“常布铺”的“坐贾”。 </p> <p class="ql-block"> 晋商常氏庄园</p> 清雍正六年(1728年)常威在在原址上创办“大德玉杂货店”,后又发展为颇具规模的的“大德玉”商号,经营商品以布匹及日用杂品为主。常威买卖越做越大,开设店铺后,先后将三个儿子带到张家口开始经商。长子常万玘、次子常万旺都随他在此地经商。常万旺后来弃商务农,定居在万全县安家堡,成为常家迁往张家口的支脉。常威回山西养老之前从“大德玉”抽出两股资金,一股资金分给立志在张家口从事耕作的二儿子常万旺,购买了田地;用另一股资金则新立字号“大德常”分给长子常万屺;原“大德玉”归三子常万达经营。<br>  长子常万玘继承父业稳扎稳打 ,以布匹 、百货为主,陆续在大同、繁峙、成都、汉口等地创办了大德川、大德美、大德成、大德瑞、大德正、大德旺等十个以“德”字为标志的字号,号称“十大德”。形成了一个以张家口“大德玉”总号为中心,辐射蒙古乌兰巴托和大江南北的商业网络。 <p class="ql-block">  2019年作者在晋商常氏庄园留影</p> 三子常万达则瞄准了俄国恰克图,这个张库大道上的又一个销售终端市场。先后在道光六年(1926年)创“大升玉”;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大泉玉”;同治五年(1866年)创“大美玉”;光绪五年(1879年)创“独慎玉”。最后,“五联号”以张家口总号为中枢,南起湖北茶园,北至蒙俄边界,甚至远及恰克图和莫斯科,大做国际贸易。常万达也因此被皇上诰封为从二品武功将军。 <p class="ql-block"> 晋商常氏庄园住宅</p> 山西榆次常家在张家口从康熙年间从事贸易开始,称得上贸易世家。旅蒙商“大盛魁”,闻名于国内外,该号在从事商贸、票号的同时,兼营相当规模的对俄贸易,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山西外贸志》记载:“在恰克图从事对外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氏。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清代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十余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牌坊街晋商店铺</p> <p class="ql-block">  祥发永账局 乾隆元年(1736年)汾阳商人王庭荣在张家口开设“祥发永账局”,账局地址在张家口堡鼓楼东街3号。“祥发永账局”虽然没有异地支取功能,只能办理存贷款业务,但在中国金融史上却是最老的金融企业。同时,王庭荣还开办了“祥发永茶庄”,专门向俄国销售中国名茶。</p> <p class="ql-block">  大德通票号 山西祁县乔家堡乔氏所开,东家是乔致庸。原名“大德兴票号”,1884年改为“大德通票号”,1936年尚存。后来总号由祁县迁至北京,在张家口堡子里设有分号,遗址现存。</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晋商店铺店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长盛源烟店 山西祁县大贾村温杰成、郜北村庞士杰、谷恋村高碩俭等合资集股开办。最初叫“长盛德烟店”,于道光年间在张家口开设分号。其烟坊设于山西主要产烟地曲沃县高显镇,先将该地产的烟叶运到张家口,再用大车和骆驼等将杂烟转发包头、呼市及外蒙。每年经营生烟、灰烟、杂烟各种烟叶2.5万公斤,为张家口较大的烟店。</p> 大德成钱庄 山西祁县乔家堡乔本举所开。总号为“大德亨钱庄”,开在祁县城中,另外在北京、天津、汉口、西安、绥远、东北等地设有分号,张家号口的分号名“大德成钱庄”,设在桥西堡子里鼓楼西街。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晋商钱庄银号</p> <p class="ql-block">  晋泉源银号 由山西太原人侯顿出资所开,经理是太原老乡富仁斋。“晋泉源银号”是个百年老字号,在市面上信誉度很高。张家口商人依托“晋泉源银号”存款办汇兑甚多,客户赢门,当时民间曾流传“晋泉源晋泉源,不给利息也存钱”的民谣。</p> <p class="ql-block">  宏茂票号 山西祁县乔家堡乔氏家族所开。乔氏家族在清代中叶便有人来张家口经商,开设了很多商铺。乔家在张家口桥西堡子里二道巷开办的“宏茂票号”,参与了张库大道兴盛时的金融业务,专做对蒙俄的商贸金融生意。</p> 锦泰亨商号 由山西太谷县北洸村曹氏在清道光年开办,是曹家主要对外贸易商号。曹氏始祖曹邦彦,祖籍太原,以种地、卖砂锅为生。明洪武年间,举家迁居太谷县,仍以务农为本,历十三代都以种地为生。到十四世曹三喜闯东口,外出谋生时,才开始发家致富,逐渐成为太谷县望族。清嘉庆年曹家在张家口上堡碱店巷开办“锦泰亨商号”,主要经营茶叶、绸缎、青铜工艺品以及俄国的驼绒、毛毯、金沙等。 <p class="ql-block">清政府颁发的张库大道出国护照</p> <p class="ql-block">  锦泉兴票号 由山西太谷县曹氏家族五门的三多堂、二门的庆馀堂合伙经营,在光绪年间开设。票号经理是山西祁县人董若朴。锦泉兴票号业务做的很大,在当时张家口非常有名。票号所在的张家口市桥西这条巷由此得名“锦泉兴巷”,同时还兼营开设“锦泉兴烧锅”,为“锦泉兴票号”之小号。</p> 天一香茶庄 由山西榆次西聂村齐氏家族所开,齐家数代经商,是当地有名的商业世家。据考证,齐家在清嘉庆年间就开始经商,主要是在张家口、恰克图、莫斯科等地从事茶叶贸易,逐步积累起了比较丰厚的资产。民国初年,张家口“天一香茶庄”在桥西武城街北口(现位于桥西区武城街副34号)开业。 该号是有名的茶庄,经营的茶叶有红茶、绿茶、花茶、砖茶等,品种繁多。 <p class="ql-block">  晋商“天一香”茶叶店</p> <p class="ql-block">  该店门上的“天一香”三个大字,系民国时期山西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亲笔书写,金光闪闪,十分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宏盛票号 该票号是“大盛魁商号”的股东山西太谷县王氏家所开,因为有经济雄厚的“大盛魁商号”做靠山,生意非常兴隆。票号开设在张家口桥西堡子里鼓楼东街8号。</p> 日升昌票号 山西平遥县达蒲村财东李大全开设,票号所在地张家口市桥西上堡的“日升昌巷”依此得名。 <p class="ql-block">  晋商“日升昌”票号</p> <p class="ql-block">  天顺恒商号 由山西太谷县武执中、武应中及其他人合股在宣化南大街开办,有山西商人三十多人。主要经营山西风味糕点、酱、醋、杂货等商品。商号同时开设“天兴恒钱庄”,发行过纸币,办理汇兑业务。</p> <p class="ql-block">  恒北银号 由山西曲阳县人郭玉珍为主要出资人集股开设,经理为郭玉珍。银号地址在张家口桥西堡子里锦泉兴巷2号院。民国初年,改为“信昌裕银号”。</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堡晋商民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晋商店铺经营形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商店铺经营形式从合伙经营、股份制到商业帮会,灵活多样,逐步发展。</p><p class="ql-block"> 一是从朋合营利到合伙经营。这是最初的群体合作形式。朋合营利就是一方出资,一方出力,有无相资,劳逸共济。而合伙经营是一个人出本,众伙而共商,也就是财东与伙计合作经营。</p> 二是以总分号制、联号制和股分制形成业缘群体组织。总分号制是在在晋本籍或在张家口地设总号。总号之下,在货源地、运输码头、销售地设分号,由总号统一调度和督查,分号享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类似当今的子母公司,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既便于长途贩运,又有利于掌握信息,统一经营,降低经营成本,获取厚利。<div>  联号制多为一个家族内部所设的企业,各自独立核算,但又互相照应,如同当今松散的集团公司,同样有利于增强实力,扩大影响,互相支持,降低风险,从而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发挥了企业的群体作用。</div><div> 股份制是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创立的很有特色的一种劳资组织形式。股份制的实行,劳资双方均可获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商业企业经营中充分发挥了群体作用。</div> <p class="ql-block"> 晋商店铺店员合影</p> 三是开展多元化、多行业经营。由于实行了总分号制和联号制,形成了有较大规模的商业集团,所以晋商能够普遍开展多元化、多行业经营。有的总号之下各分号经营不同行业,有的一个商号、一个店铺兼营几种行业,如兼营商业和典当、钱行、帐局等,这样就有利于规避和减轻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经营风险。 晋商在张家口开的茶叶店 四是按地区形成商帮。这一种形式是在朋合营利和伙计制基础上,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组成的群体。山西商人在各地设立的会馆,就是这一地方商帮形成的重要标志。这种地域帮以山西商人来说,统为晋帮。但在山西内部又按省内各地区形成不同的商帮,如泽潞帮、临襄帮、太原帮、汾州帮等。清末票号兴起,又形成平遥、祁县、太谷三大票商帮。每有重大事情帮内互相通气,互相协调,互相帮衬,共图发展。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晋商店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晋商对张家口的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商到张家口经商不仅活跃了当地的商贸经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维观念和山西传统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晋商对张家口当地的思想观念改变以及文化、民俗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融合及延续,使张家口逐步形成了以燕赵文化为核心,山西民俗为重要内容,含有察哈尔蒙古游牧文化特点的张家口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晋商店铺招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晋商对张家口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晋商使张家口当地人有了商品经济观念。 明末清初,张家口一带的居民多数是种地打粮,靠天吃饭,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封闭型比较强。但当时在经商之风最甚的山西晋中一带,追逐商业利润已经渐成一种风气,甚至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的“读书做官”的价值观念。清雍正皇帝曾说:“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p> 晋商在张家口乘坐的木轮车 <p class="ql-block">  二是晋商的敬业守信精神为张家口人所效仿。晋商的敬业精神,也是常为人所称道的。他们认为敬业是事业成功的源泉,而勤奋、刻苦、谨慎的作风,又是敬业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晋商把商与士、农、工为同等事业,同为本业,所以同样要敬,以至山西有“学而优则商”之风。由于晋商把商业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对待,从而成为他们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商这种敬业守信精神对张家口人影响很大,所以张家口人经商普遍都诚信可靠,淳厚朴实,童叟无欺,尤其在蒙古地区声誉良好,蒙古人都愿意来张家口进行贸易。</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张家口武城街店铺</p> <p class="ql-block">  三是晋商勤俭为本的思想影响张家口人的消费观念。 清康熙帝曾说:“晋商多俭,积累易饶”。晋商认为“勤俭为黄金本”。崇尚节俭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汉民族的普遍习俗,但在山西却表现得特别突出。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降雨量少,多山而且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植被较差,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较为贫穷的省份。当开源的努力被束缚在小块土地上而无法施展的时候,节流便成了人们自然的选择。节俭是贫穷的伴生物,是对付贫穷的消极办法。正如史籍所载:由于“地瘠则民劳而贫,自三帝三王以来,勤俭之俗未尝改过”,“河东地瘠民贫,风俗勤俭,”(《山西通志》)“晋有唐虞之遗风,其俗节财而俭啬。”晋商这种节俭的作风至今仍影响着张家口人,作为一种传统与习俗,崇尚节俭,攒钱储蓄的习惯至今仍然支配着张家口人的消费心理与行为,</p> <p class="ql-block">  清时张家口街道晋商店铺</p> <p class="ql-block">  四是晋商管理有方,制度完善,精于商术使张家口人学到了店铺经营之道。 晋商超越于其他商帮的突出地体现在完善的股份制、身股制、东伙制和掌柜责任制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经商的张家口人在与晋商的交往中看到了他们精明的管理办法,学到了他们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改进加强自己商铺管理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p> 晋商在张家口的住宅 <p class="ql-block">  五是晋商勤奋创业的实践激励张家口人的奋斗精神。 明清之际的晋商,大多原本贫寒,创业时都是肩挑背贩。拉骆驼,千里走沙漠,背行囊,冒险穿戈壁。山西商人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顽强不屈,不畏艰险,白手起家而成就大业。</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上堡牌坊</p> 晋商的这种精神也感染了张家口人,他们在适者生存的年代里,勤奋创业,艰苦奋斗,同样也在塞外商海中,通过竞争,赢得了地位,做出了业绩。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堡俯瞰</p> 晋商所到之处,必建会馆,戏楼和关帝庙,堡子里有座关帝庙,来远堡有座关岳廟,堡子里鼓楼南街有祁县会馆、榆次会馆,鼓楼北街有山西会馆,东关街有太谷会馆,来远堡还有汾阳会馆、孝义会馆。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来远堡关岳廟</p> <p class="ql-block">  晋商的崛起和衰落,留给后人太多的惊奇和感慨。尤其是辉煌五百年中积淀的晋商精神和晋商文化,更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晋商曾有在张家口创业致富的辉煌,给塞外山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忆。今天晋商的后人仍念念不忘先辈的创业之地,有的至今仍在为张家口的发展尽心尽力。</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堡子里曾是晋商当年主要经商所在,在保护修复时,就曾有不少晋商后人热心提供资料,筹集资金,多方面作了大量工作。</p><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来自山西的8位晋商后人抵达张家口市进行寻根活动。其中就有在众多享有盛誉的晋商巨贾中,在张家口发家并成就大业者的榆次常氏家族第十八代后人、山西省榆次常氏儒商文化研究会会长常忠武。他深有感慨的表示,张家口作为晋商的福地,先辈留给了我们荣誉、精神和文化,也留给我们责任和使命。今天我们来张家口寻根,重走张库大道,是所有晋商后人多年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曾经任张家口“天一香”茶叶铺总经理、著名晋商齐凤韶的孙子齐天生表示,张家口作为一个昔日国内外的货物集散地,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此次晋商后人能来张家口故地,重走张库大道,最好能体现出寻魂、寻情、寻梦,用全新的思维、心态和理念,衷心希望张家口重新崛起,再铸辉煌。</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堡碑亭</p> <p class="ql-block">   大境门下驼铃声(画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