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早早的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中,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孩子的内在力量,让他变得羸弱无力,还有以下几方面损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第一种损害是会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们知道,个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等,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可现在的情况是,当孩子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充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几乎是从幼儿园开始,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竞争为目的,哪怕玩耍,最后也不是以快乐而是以得名次为目的。这种持续不断的竞争训练、使得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合作,只是学会了比和争,学会了防范。比如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不愿意给其他同学讲一道題, 生怕别人学会了,把自己比下去。更多的孩子在竞争中产生挫败感,首先不满意自己,产生自卑,然后不满意他人,敌视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有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儿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每天给作业、考试、纪律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发放小红花,定期评比谁得小红花多,多的人受表扬,少的人挨批评。老师还要把这些情况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每个家长,这又大大地激起了大家的攀比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而他的儿子总是得小红花太少,弄得他在别的家长面前拾不起头,就经常批评儿子。结果最近老师找他告状,说他儿子居然偷同学的小红花,还数次向老师打别的同学的小报告,尤其是得小红花数比他多的同学,明显嫉妒这些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现实却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地制造着评比,并不考虑这想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小学,分早中晚三次对孩子们进行评比,评比等级分为五级,从“最可爱的人”到“最不可爱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想想看,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从早上的“最不可爱的人”变成晚上“最可爱的人”并且经常在各个级别间来来回回地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评价却一会儿把他抬到天上,一会儿把他贬到地下,在这样的评价中,孩子的内心能不乱吗?他的道德能不被损坏吗?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变得满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没有合作能力的人,竞争力又有几何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第二种损坏是会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有些孩子确实能被训练得很有“竞争意识”,从小表现出极度的争强好胜,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孩子早早停止自然人的发育,小脚穿大鞋地努力让自己适应各种社会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种扭曲是以消灭天性为代价的,他被训练得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会不假思索地弃绝内在的愿望,只以社会评价作为价值判断。例如有位小学生,他为了不丢掉副班长的职务,每节课都坐得笔挺,蚊子落到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宁可让蚊子叮一个大包。这个孩子可能会得到老师的赏识,但这种反天性的行为肯定会在生命中留下硬伤,病灶不一定在什么地方暴露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胡萝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即使他们在某些时段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紧绷绷的精神始终处于险象环生的境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比如有些过度“吃苦耐劳”的人,他们甚至把“苦”和“劳” 当作生命意义本身。把生活中任何一丁点享乐都有作罪过。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我们发现他并不快乐。总是活在焦虑和紧张中,甚至有些人自杀了;或者有些人最终放弃了曾经最看重的名利,心态归零,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生命似乎绕了远道,才进入正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着。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和哲学家弗洛姆的观点相映衬;懒惰与过度的勤奋并不对立,它们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扰的两种症状。在神经病患者中,我们常看到他的主要症状是没有工作能力;而在过度勤奋者身上,我们看到其主要症状是缺乏轻松的享乐和休息的能力。过度勤奋不是懒惰的对立面,而是它的补充。它们都是人内在的和谐遭到破坏的一个后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第三种副作用是可能损害身体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长久的、超过承受力的压力首先会在情绪上积淀毒素,影响做事效率和品质。而情绪上的毒素太多了,又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发育当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理发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已有研究发现,压力或睡眠不足会影响儿童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现在机体其他方面,比如皮肤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英国教育家尼尔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现,“我从未在一个快乐少年的脸上发现过暗疮。”哲学家弗洛姆也发现, 我们的身体对幸福与不幸福的反应,统统比我们的意识对它的感受更明显身体比心理更不易受蒙骗这和中国传统医学奖的“七情”对五脏六腑的理论也是吻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已察觉到社会竞争心理对孩子的伤害,希望还孩子一个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轻松的成长,但不少人只能在孩子尚小,尤其还没上学的时候会这样想一旦孩子上了学,面对学校各种各样的奖励及排名,尤其是老师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给家长们的信息——几乎都是各种评价的通报——很多人开始无法淡定了,不知不觉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开始一边抱怨孩子压力太大,一边配合学校给孩子施压。理由是,现在教育就这样,不能不竞争,我们也没办法,有的人甚至搬出精子和卵子结合也是竞争的结果这样一个理论,来证明人类的竞争必须是从头开始的。</span></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要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认识一位电视台编导,他的儿子正在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儿子今天放学回家,告诉她学校举办了奥数选拔赛,所有同学都参加,卷子上的题好难,她问儿子会做几道题,孩子轻松调皮的回答:“一道都不会,”这句话不但没让她生气,反而隐隐的感到一丝欣慰,她说,以前自己太计较孩子的考试成绩,以及在学校的其他排名。这让她和孩子都感觉很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她也一度简单地把这种归咎于社会竞争,学校和老师,后来他慢慢意识到自己这种受害者心里很是可笑,其实主要是自己的焦虑和虚荣心作怪,放下这些,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以前孩子考试不好的话,根本不敢跟家长说,现在却能用如此坦然的口气告诉她“一道都不会。”她形容她当时的感觉不亚于听到孩子说“全都会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间的差别......没错,有一些境状也许比其他境状更值得我们偏爱,但没有什么境状值得人们用太过激烈的方式去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如果不是出于审慎的态度,不顾正义法则,一个执意改变境状的人,等于是在玩所有危险游戏中最没有胜算的那种,并且把全部家当都押在几乎不可能赢的赌局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设想一个孩子如果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