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心不渝育桃李,甘做园丁竞芳华。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优秀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教职工爱岗敬业以及提升专业发展的意识,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开展“最美教育人”榜样人物评选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颗丹心染粉笔,四季桃李开满园。他们是人民教师,用无言的行动践行着对事业的忠诚,把良知刻在心上;他们是教育骨干,一片痴心行走在教坛之上,孜孜求索,诚恳严谨是他们的准则,他们用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和淡薄名利的敬业精神感动着正红三小的每一个人!让我们走进本期的榜样人物──陈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龙,中共党员,1998年参加工作,高级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现任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办公室主任。从教二十四年来,他将“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做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凭着对学生的一片纯洁爱心,凭着一颗无私奉献的良心,凭着一种对事业的热心和责任心,把自己的精力和汗水,全部倾注在了自己热爱的教育工作上。先后被授予“滨海县优秀教育者”、“滨海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学实绩先进个人”等称号。</span></p> 疫情防控 彰显担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精准防控战疫情,携手师生成铁壁,事迹凡微弘义显,凌寒不畏克时艰。 随时接收随时传达,疫情防控不分时间。“各位老师: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所有人员在岗期间必须佩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各班主任:接上级指示,每位同学每天都需要上传同住家人的两码一酸截图,即组织落实,不得迟报、漏报。”……自疫情爆发以来,防控微信群可以说是最忙碌的微信群,而群里最忙碌的人就是陈龙主任。只要上级有最新指示,他就会第一时间推送到微信群,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落实要求,有的时候,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接到急文和指示,他同样会第一时间将文件传达到群内,做到随时接收,随时传达,让每一名师生第一时间了解到上级的最新指示。有时半夜醒来,他也会习惯性地看看手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每天都要看看手机微信群有没有新信息,这已经成了本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span></p> 刻苦钻研 提升自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锤百炼始成钢, 玉汝于成终有时。 任教以来,陈龙主任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更是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尝试和创新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方法。工作中,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他努力争取;有讲公开课的任务,他积极承担;有课改教研活动,他认真参与。他把坚持学习、改进教法、完善自我、提升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不懈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多次在县、校各类课堂竞赛中获奖,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教学实绩一直位于县、镇同类学校前列,在去年镇三年级期末学情调研中,取得了全镇第一的好成绩!奋进的历程收获喜悦,桃李的芬芳温润远方。陈龙主任必将在三尺讲台继续潜心耕耘、影响一批批莘莘学子。</span></p> 德高身正 关爱学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作为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很是重要,他时时以“四有好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努力做到行为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品德上成为学生的镜子。同事有困难,他有求必应;学生有需求,他尽心竭力。校园有垃圾,他会顺手捡起;设施有损坏,他会主动去修理。这些细小举动,学生看到眼里,记在心中,鞭策到了行动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感受到师爱,自然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便达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陈龙主任要求自己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有加,细心呵护。孩子不舒服了,他会及时问寒问暖,帮忙联系家长;哪个孩子心情不好了,他会找孩子谈心,了解情况,帮孩子解决问题。他用自己无私的爱换来了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做到了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爱心滋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尺讲台,是他无悔的选择 。在偏僻的乡间,默默地守侯着那份简单而执著的信念。回顾他的从教之路,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农村,播种知识,实现了自己“站三尺讲坛,干教育事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而感到无限地满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