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及图片,请注明出处和並與作者聯繫!(電話.13907350537)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及图片者,本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权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郴州市永兴縣地处騎田嶺山脉北缘,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新建立便县之称。据永兴县志记载,明末,永兴就有戏剧流行,清乾隆至同治年间,民间戏班大增,更有江右的“调班”和江左的“花灯班”活动频繁,农户请班唱戏、拜师学艺蔚然成风。清嘉庆年间,永兴花鼓戏盛行,为满足民间观戏习俗,而大修戏台,计查有50多个,且有部分保存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永兴花鼓戏它源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受中国戏曲《皮簧梆子》和衡州花鼓戏影响,在“南曲”的基础上,由“对子戏”、“三小戏”进入“地方大本戏”发展而成。行腔咬字和道白采用湘南语系“郴州官话”,独具湘南郴州气息。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从学校特招进永兴花鼓戏剧团的,我们那批六人,如今只剩下一人还在剧团里,其他人早巳想尽各种办法跳出了剧团。在我与永兴花鼓剧团渐行渐远的20多年后,一种少年时期的剧团情结,让我拿起相机去追寻这群最基层、最底层的演员,他们在经历传统戏剧表演遭遇空前的现代视觉文化艺术的挑战,并长期坚守在落寞的戏剧舞台上。我与他们一起下乡进村赶庙会,享受传统文化的大餐,同时更是我戲愁的一個追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永兴花鼓戏人在守望与传承的努力下,巳走岀低谷瓶颈,發展為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以更贴近现实生活、浓郁乡土气息为蓝本,深入学校、农村、社区演出,毎到一处,人头攒动,永兴花鼓戏又声名鹊起,更加植入在便江两岸的“戏窝子”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群长期坚守传统文化阵地和传承永兴花鼓戏的艺人们值得敬佩!并為他們影像留存點贊👍</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br></p><h5><br></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於一些祠堂戲台建在山坡上,公路不能達到,演職人員靠肩扛手拿的將服装道具搬上山上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裝台與現代劇院一樣,燈光效果都不能少!</p> <p class="ql-block">畫妝.戲服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作者(左)與傳𠄘人在交流。</p> <p class="ql-block">圖右為永興縣花鼓戲傳承人 — 曹作嘉 先生</p> <p class="ql-block">老藝人重回劇團參觀。</p> <p class="ql-block">永興花鼓戲劇團全體老演員慶祝團慶50週年時身穿戲服紀念合影。</p> (网名·徕卡情结),辽宁沈阳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始热爱风光艺术摄影。喜欢摄影多年后迷上纪实摄影。特别关注郴州本土纪实题材摄影,著有郴州故事系列《逝去的小火车》《九十里大道之骡马古道》·《临武油湾摊戏》·《桂阳庙下戏班子》·《宜章夜故事》·《汝城香火龙》等10多部本土专题摄影作品。并且长期关注【五岭】摄影专题。其作品也多次入展国际.国内影展。郴州自由摄影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