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展风采 异构促提升——实小片区教研活动

莱山区实小片区

<p class="ql-block">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实效,2022年11月17日实小片区数学大教研如期而至。本次教研以“同课展风采,异构促提升”为主题,实小片区老师们齐聚线上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大家互相交流探讨、共同学习,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演绎着实小片区大教研活动的别样风采。</p> <p class="ql-block">本次教研活动分为课例展示、教研展示、评课交流三个环节。</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活动中,东风岭小学的官名绯老师和第九小学的鲁梦怡老师就《重叠问题》进行了同课异构课堂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课程设计上,官老师以学校刚刚结束的达标运动会为契机设置情境,为了课堂活动展示更加直观,学生能够亲临操作,使用希沃白板为依托制作课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参加课堂活动,以此体现信息技术2.0在课堂当中的应用。在课程的设计中利用学号来代替学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符号意识,突出了数学的简洁美。课堂进行中提到某一些特征的对象叫做一个集合,初步渗透集合思想,强化了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和集合的意识。韦恩图历史进行介绍,丰富数学文化,拓展学生视野。</p><p class="ql-block">在课堂练习的设计部分,分别设计了求重叠部分和求总人数两个习题,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主要知识。拓展环节,通过现在流行的盲盒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总结部分,利用思维导图,将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最后将数学联系到生活当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p> <p class="ql-block">鲁老师首先通过学校举办运动会跳绳和赛跑的报名情况发现了生活中的重叠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说一说经历韦思图的产生过程,借助韦思图梳理重叠问题的数量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然后得出结论,建立数学模型:总人数=两部分的和-重叠部分,用字母表示:N=a+b-c。最后,通过一步步的闯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题目的不断变式,巧妙地利用模型解决了生活中的重叠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p> 教研展示 <p class="ql-block">两节课例展示后,开展了“同课展风采、异构促提升”为主题的教研展示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官老师和鲁老师分别从课标、教学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总结、分享和汇报。</p> 评课交流 <p class="ql-block">听取了两位老师的汇报,各位听课老师也纷纷阐述了自己的听课感悟。</p><p class="ql-block">实验小学赵瑛玉老师指出:</p><p class="ql-block">官老师的课思路清晰,从一开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到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再到最后的总结回顾,布置作业,教学环节完整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通过层层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总结几人重复减几,进而引出韦恩图的学习。多次指导学生进行小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学习,在活动中加深学生的认知,课堂十分高效。</p><p class="ql-block">鲁老师执教的《重叠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认真的倾听老师的指令和同学的发言,对于教师组织的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和发言。学生在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很好的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建构出新知识,很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第九小学徐超老师点评到:</p><p class="ql-block">《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看,两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p> <p class="ql-block">在听课中感悟,在评课中提升,“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实小片区数学老师的学习将永不止步,也将共同为数学优质教育努力拼搏</p>

教研

学生

老师

教学

数学

展示

重叠

课堂

活动

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