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什么来调整疫情封控的不适感

玲玲💎

<p class="ql-block">最近重庆疫情,封控在家,每天面临的孩子网课,作业,居家办公,家庭抗疫总指挥工作,物资总采购,快递联络,安抚焦虑总想出去溜达的老母亲,多任务同时处理,着实让我焦虑,能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和学习简直就是奢侈的享受,再看到各大群里疫情的信息,每天小区都有阳,解封还遥遥无期......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烦躁,莫名的难受......</p> <p class="ql-block">前两天找小伙伴做一次教练对话,想解决自己的这种不适感,通过小伙伴的教练,在小组督导教练和其他教练的反馈,我觉察到导致这些焦虑,烦躁情绪的原因,都是因为在同一环境中,个人的各种身份重叠导致的行为重叠,让人顾此失彼,对自己各种身份的期待都得不到认可和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从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迪尔茨(Robert•Dilts)建立的逻辑层次模型来看,在任何系统中,人的生活—包括系统本身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几个不同层次进行描述和理解:环境、行为、能力、价值观和信念、身份和精神。其中环境因素决定了人们活动的范围和条件;一方面这些环境因素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这个环境中的个体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行为、动作和习惯等都是具体能展现的。第三个层次涉及技巧和能力,这种能力是在相关环境中选择并用于指导行动的,即能力如何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形成并指导人们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能力包括可以识别的策略和技巧,如:学习力、记忆力、决策力和创新力等,这些能力支持某种特定的行为,以便完成任务。上述各层次就像冰山上是我们能看到的,它们都是由冰山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层次塑造的,能力为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提供支持,而价值观和信念则为策略和能力提供了动机和指导—即为什么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特定的方式做事。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强化的过程(动机和许可)。这个强化过程支持或阻碍我们特定能力或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如何为事件赋予意义,这是形成判断和塑造文化的核心部分。信念和价值观支撑着个人的身份定位—即:在某时间、某地点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等问题背后的”我是谁?”的问题,身份层次涉及人们的角色和使命,角色和使命与人们的愿景以及他们所属的更大的系统相关。(摘自《从教练到唤醒者》罗伯特•迪尔茨)</p> <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一个人的身份决定了他/她在某个环境中的行为,想想在疫情封控的家里,在每天是同一时间同一个地方,我们的身份同时是打工人、家长、丈夫或者妻子、儿子或者女儿、还有自己,这些身份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赋予我们的行为和期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会导致同一环境下手忙脚乱,还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是对自己各个身份的期望)而产生的冲突,这些冲突会带给每个人各种负面的情绪,而情绪又再一次影响人的行为,越是负面的情绪越是会带来简单粗暴的”战或者逃”的反应。引起更多的”踢猫效应”。</p><p class="ql-block">怎么破呢?除了提升自我觉察外,我们可以用逻辑层次模型,通过在家里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各种身份的调整转换,比如:孩子上网课和作业的时间和地点固定,那时那地就是用家长的身份,处理家长身份该做的事情;划分一个属于自己工作的办公区域和固定的工作时间,到了那个区域和时间就是打工人的身份,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以此类推,通过环境与身份的匹配,进行不同身份中的行为模式切换,再留点中间休息时间灵活的处理各种家庭琐事。我尝试了几天,焦虑和烦躁的情绪缓解很多,初显成效,现在能自然的切换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状态。我还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小朋友规划上学路线和上课的“教室”,休息游戏的“操场”,帮助她找到上学的状态,目前效果也越来越显著。</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这次在封控中调整自己的一点经验,希望对疫情封控在家的你也有帮助。让我们一起静待春款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