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茶余(二)</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创作最大的问题,是不敢面对真实,即真实的现状、真实的自我。心里想着如何应景,如何跟风,哪个观点是上面最关注的,哪句话是当下最流行的。这便使创作进入了一个功利化的轨道,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思考。</p><p class="ql-block"> 在假话泛滥的时候,能讲一句真话弥足珍贵,创作更是如此。创作源于生活,每个作品都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虚伪的生活提练不出真实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跟着心走,不要跟着风走;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框子走;跟着形象走,不要跟着概念走。</p> <p class="ql-block">茶余: </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不急于发表,是作者成熟的表现。慢下来,放下来,静下来,重新审视,深入思考,这是修炼参悟的过程。发现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要仓促上阵。歌词一但谱曲制作出来,就无法重新再来,万万不可“带病”上岗。有的作品虽说已经传唱,但“硬伤”时常被人诟病,个中滋味,只有作者本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题材的单一化,导致语言的平庸化。由于大家都在写同一类题材,导致语言匮乏,每首歌词都似曾相识,高明一点的找一个不同的角度,或找一句就新鲜生动的词语,但总体空洞、虚假,缺少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 写词,命题、立意十分重要。如果是伪命题,立意一定是错误的。在错误的前题下,再正能量的题材,再华美的语言,再精巧的构思都等于零。</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歌曲质量的优劣,不能以展示平台的大小定论,也不是凭“支持率”来论高低。把目光集中在作品上,从创作的专业角度看问题,才是正道。有些时候,权威的平台播放的作品质量并不高,但播放率却很高,这让很多人误认为在这个平台上播出的作品就是最棒的,无意间误导了大批的听众(观众)。有些人,只看“平台”,懒得听作品;有些人,只认作者,不认作品。这种忽视作品的现象,助长了浮躁、功利之风。新的作品问世,需要展示平台,这是人之常情。真希望好作品有好平台,好平台展示好作品。</p> <p class="ql-block">茶余: </p><p class="ql-block"> 歌词出新无非这么几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看到别人看到而没有想到的;写别人没写过的,写别人写过而没这么写的。</p><p class="ql-block"> 什么树结什么样的果,什么人写什么样的词。用你熟悉的语言写你熟悉的事,结果什么样就是什么样。</p><p class="ql-block"> 写大题材,一定要小切口;写小题材,一定要大思维。</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冰心说,写文章无外乎思想和技术。写词亦如此。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作品的深度。再花哨的语言,再时尚的理念,再政治化的警句,都是停留在表层的现象。思想,需要有深度的思考,有自己对事物独到的看法,决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什么立场坚不坚定。至于技术问题,歌词创作,有它独特的规律,而高明的技术是看不出技术的,但仔细分析,却处处充满学问。“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有技术吗?有,一个“向”字,便有了律动,我们仿佛看到稻花被风吹的样子,一浪一浪的,简单形象,动感十足;一个“指”字,把我们的视线牵引到到左右两边,方向感、聚焦感、画面感极强。这便是歌词的最高技术一一看似行云流水,随随便便,但却字字珠玑,无可拆剪。</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写词,是创造性劳动,不同于公文材料。写材料,要及时掌握领会上方精神,规范政治用语,不能独出心裁。写词,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独到的哲思内涵。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凸显那个唯一的“我”,作品才有存在的价值。当下,歌词创作一派“繁荣”景象,每天有数不尽的“原创”闯入视野,但却很难觅到与众不同的面貌。某些主题一遍又一遍的翻写,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视角,只有概念化的口号颠来倒去的不断重复;某些被人用过无数遍的政治语言,反反复复的写进歌词;有些歌名大同小异,相差无几,看上去令人乏味。写词,要有点儿特立独行的精神,不能“从众”,不能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尤其不能违背良心。</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不用刻意地捕捉那些毫无意义的稍纵即逝的社会流行语,和那些新鲜出炉的概念化的政治口号。跟风,终将会和那阵风一样,被吹的干干净净、无影无踪。写词,还是要脚踏实地,写你感受到并感动过的东西,寻找新鲜的、形象化的、接地气的语言。一首好词,不是看你政治嗅觉多么灵敏、口号喊得多响亮;也不是看你词中有怎样花里胡哨的时尚语言。创作,就是要有独立思考,写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寻找不一样的视角,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听闻远方的你》”;“我希望最初是你/后来是你/最终也是你……《三生有幸》。”这些形象、生动、赋有哲思的歌词语言,是作者的独到发现,有了它,歌词才能立住。</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没有个性的艺术家很难创作出赋有个性的艺术作品。无论从事哪一门类的艺术,个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个性,不是死命追求的结果,他是你血脉已经存在,后天发现并放大的结果。一个人骨子里的幽默,会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一个人天生的忧郁,也会表现他的作品中。即便是艺术观点,也带着他固有的,或者说独有的认知而与众不同,当然,呈现在艺术作品中,便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个性。艺术追求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挖掘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的过程。只有理论上有观点,作品上有特点,你才能成为交点。</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歌曲是大众艺术。大众,就是上至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愚夫俗子,都能听得懂、喜欢听。因此,一首好歌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释放你的情绪,焕起生活的勇气。不同层面不同阅历的人,总能找到一首歌,让听者感心动耳,如痴如醉。这便是歌曲的终极效应。但是,往往有些时候,我们却非要让作者用大量的文字解析作品;有些作者,也习惯解释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作品风格,我觉得实在没这个必要。如果作品本身说明不了问题,解析的再透彻,解释的再清晰也是白费。创作是一项特殊的劳动,作品,是作者存在的唯一价值,你的作品能不能被人欣赏接受,是作品本身的问题,何必要做徒劳的解释呢?</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歌词创作,“自悟”最为重要。听再多的讲座,请再权威的专家帮你改歌词,不走心,都没用。有些人看似谦虚,其实,都停留在表面上,其目的只是给人留下谦虚的印象而已。当下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都在唱赞美歌,这对音乐文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但对个人而言,也许是机会。当大多数人沉浸在被表扬的快感之中,你能清醒的反思自己,认识自己,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创作是个幸苦的活儿,歌词创作是个付出最多获得极少的经常不被人认可的活儿。很多时候,为了一句话,苦思冥想,点灯熬油,就是找不到感觉,最终不得不放弃。沉下心来慢慢熬吧,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才是事实,只有经历后意识到的真理才是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