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 普遍性的,父母倾向于让孩子去卷社会共性,而不是寻找和发挥自己的特殊性。共性包括成绩、礼貌、千篇一律的“特长”、服从性等等,实际上就是配合社会对孩子进 行全面的标准件工具人化,这导致孩子成年后,性格和特长上没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参与低水平的卷。</p> <p class="ql-block">2 父母在选择书籍、课程时,急于看到效果,而对孩子的心理塑造、性格塑造和长期学习能力处于忽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其选择的课程和书籍多数是填鸭式的,只看短期效果,忽视对孩子的长期能力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3 在孩子幼儿时代,家长充当了主宰者+保护者的角色,这种角色的惯性会持续维持到孩子成年,父母多数很难在青春期开始,让渡决策权,使孩子逐步成为自己的主宰,对自己负责,这造成很多中国人对父母或上位者的决策依赖是终身的,并可能引发非常多的心理问题和终身的被剥削。</p> <p class="ql-block">4 部分家长在潜意识中,将孩子视为私有物、财产、宠物和炫耀的资本,因而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在跟父母的交互中,被植入了很多以孝顺为名的亲情绑架,这些绑架会严重干扰孩子学习、工作、婚姻等的关键决策,拉低孩子发展的上限,并造成孩子持续性的心理内耗。</p> <p class="ql-block">5 父母渴望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可持续的外挂,让孩子理解,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所谓经验,只限于过去,而不能在未来和更大的世界中普适,这导致了孩子在崇拜父母相信父母时,会学到很多刻舟求剑但不知其所以然的所谓“规律”,然后在孩子成年后,使用这些“规律”时,往往面临频繁的毒打。</p> <p class="ql-block">6 很多传承是通过行动作为榜样,而不是通过语言。如果父母的行为是懒惰的,他去教导孩子勤奋,只会使 孩子心理产生冲突感,并不能塑造好的习惯,这一点也是很多父母所忽略的,他们一方面自己搞了一堆奶头乐爱好,一方面逼迫孩子努力奋斗,这往往事与愿违。</p> <p class="ql-block">7 在与亲人和孩子的私下交流中,由于没有社会评价的环境震慑,人们本能上会更加倾向于降低对情绪的控制和压抑,这就造成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更容易情绪化反射的处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成年人能忍受同事的很多毛病而不发作,但对于孩子的一丁点问题大发雷霆。这种本能如果不能遏制,则会让孩子也变得更容易情绪化,即使他进入社会环境,也会保留这种状态,从而在社交上成为一个饱受挫折的人。</p> <p class="ql-block">8 有一部分父母与孩子没有建立好边界感,在幼年,这种边界感是不存在的,因为孩子无法脱离父母自行完成基本的生活(洗澡、吃饭、睡觉、换衣服等等),但在青春期之 后,如果父母仍然沉浸于把孩子当成幼儿一样照顾、亲昵, 那么基本的性别边界感都是模糊的,这在道德上和孩子的健康心理上都有巨大的风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