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常秦川,西安红旗机械厂子弟中学初67级学生,西安市首批知识青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8年10月28日与我校老三届104名同学下乡到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文家坡公社。1971年7月招工进入西北农学院。1974年就读西安体育学院,1977年学习期满回到西北农学院,任体育教师。2012年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知青是我们共同的名字,共同的经历使我们感觉格外亲。一转眼,我们上山下乡将近55周年了。一转身,走过的路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望着这一枚金闪闪的毛主席像章,</p> <p class="ql-block">捧着这一套红彤彤的毛泽东选集,</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一张泛黄的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批准证书,</p> <p class="ql-block">翻开这一本记录了我们战天斗地光辉历程的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1968年又翻腾在我的脑海。难忘的1968年,那是我们学生身份的终点。难忘的1968年。那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起点。难忘的1968年,我们的青春刚刚开始扬起风帆……留恋啊留恋。我们留恋的不是吃过的苦也不是遇到的难。我们留恋的是自己的青春。是那一去不再回的珍贵年华。</p> <p class="ql-block">红叶满阶,西风尽扫。</p><p class="ql-block">这个深秋,又迎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五周年。扶着满树挂着的柿子,又一次让我的思绪投进1968年10月28日。</p> <p class="ql-block"> 那时绝对是个不平凡的日子,55年前的这天我们红旗中学第一批下乡同学离开红旗中学校园坐着卡车来到了千阳。在这里开启了我们的人生征程。这里成为了我们刻骨铭心的第二故乡<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回想起1968年的10月28日,那天早上,同学们聚集在红旗厂办公楼前,胸前戴着大红花,手里举着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背着小挎包,街道上人山人海,兄弟姐妹们围在车旁。</p> <p class="ql-block">妈妈把我们这个月还剩下三天的口粮掺上她省下的面粉做成干粮塞进我们的挎包,把家里仅有的几两棉花絮进了我们的棉袄。父亲推着破旧的自行车默默的站在我们身后,我们乘上了大卡车。</p><p class="ql-block"> 汽车开动了,人流跟着大卡车流动,行道树上泛黄的梧桐叶.红红的枫叶离开了树干随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慢慢飘落</span>。妈妈流着泪水在拥挤的人群里向我们挥手。父亲蹬着破旧的自行车追着大卡车直到消失在卡车扬起的尘霾中。我们忍不住哭泣起来。连开车的师傅也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下乡50周年聚会时,当我讲到这个情景时,眼里充满了泪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有些同学忍不住哭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红旗中学是西安市第一批开展上山下乡学校之一,这一天我们也就成了西安市第一批下乡知青。</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西安新城广场受到省市领导的接见和一一握手告别。那一刻,我们年少稚嫩的娃娃脸上也透着血气方刚的毅力,有一种 “上战场、打东洋” 的热血气概。大卡车拉着我们绕着解放路,东大街慢慢行驶,告别了钟楼,销掉了我们西安的户口。我们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亲人,离别了家乡。一路颠簸,一路风尘,一路哭泣,又一路歌声来到了我们下乡落户的小县城千阳。</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还记得那个忽明忽暗灯光下的县委礼堂。同学们还记得打开铺盖卷,在礼堂潮湿的地面上打的麦草地铺。同学们还记得深一脚浅一脚,摸黑在千阳小县城寻找到的仅有的两家小饭馆里喝着面汤就着妈妈揣在我们怀里的干粮的第一餐!更记得在人群中含泪挥着手的妈妈和登着家里那辆旧自行车送行的爸爸。爸爸妈妈,我想你们!</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特别感谢我们六六级的校友于毅,赵金奎,藏淑芬,张春英,纪友安。感谢我班同学富丽,黄光武,赵秋玉。感谢与我分在一个队插队的王庆丰,葛和平,胡建民,冯永昌,杨文英,张春英还有我的姐姐常爱玉。你们帮助我打地铺背行李陪着我一起到了我们共同的一个新家。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也记得从西安到千阳沿路高大的柿子树上挂满的黄橙橙的柿子,当我们的敞篷汽车行到树下时,忘记了谁伸手拉下了一枝,看着诱人的金黄色柿子,我“咔嚓”就咬了一口,结果是满口的苦涩。含着这一口的苦涩开启了我们五味杂陈的知青生涯。</p> <p class="ql-block">10月28在县委的礼堂的地铺上睡了一晚,早上匆匆吃了点东西又上了卡车,昨天翻越千阳嶺时那沟深坡陡崖高路颠让人生畏的情景还没退去,汽车出了县委大院司机又把车开进了崎岖的山路。我们真的不知道他要把我们拉到什么地方。只是心里一紧一紧的怕车子滑下深沟。当有人说到了的时侯,我也不知道是几点了,反正肚子有点饿了。车子停在一个简单的大队部房前,几个接我们的乡亲说这里是刘巴沟大队,我们插队的三队还在沟对面,因为那道梁没有路汽车开不到队上,望着眼前的深沟和陡峭的羊肠小道那个不谙世事的我心里也直犯嘀咕。路上遇到一个乡亲从沟底艰难地担着水桶,相遇时我们连错身都很难。</p> <p class="ql-block">翻过沟在队里给我们收拾出来的场房前,乡亲们和带队干部杨叔叔(西安市派来的)已经在这等了许久,做了简单的欢迎,队长介绍了这个仅有12户人家(其中一户是单身光根)老少56人的山村小队情况。他们都居住在这道梁两侧的沟边窑洞里。所以这道梁上的这间饲养室和场房显得格外孤单,分到4队的一个女生哭了起来,还有个男生在摸眼泪。但看得出乡亲们非常喜悦,像家里过事一样,因为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家里添丁了。</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马饺子落脚面,那个年代我们家里生活窘迫,姐弟俩离娘时也没有吃上饺子,妈妈只是把剩余的面粉烙的饼默默的塞进我们的挎包。来到这里乡亲们给我们这些落户知青用落脚面来迎接。灶火门窜出了火苗,大锅里冒着热气,空气里还弥漫着臊子面的香味,几个妇女帮我们往碗里盛饭,还有一个是个小脚老太太(后来我们知道她们是妇女队长新财嫂子,志龙媳妇。那个小脚老太太是队长的母亲)。这油泼的辣子,炝出来的醋。香辣的我们头上直冒汗。队长家的狗在我们脚边闻闻这个,嗅嗅那个好记下新来的客人。饭后队长把我们五个男生安顿到涝池边的一座小屋里,我们五个男生就睡在这一人平均不到60公分宽的一个炕上,旁边那间房子中间扎了道墙外间一半盘了灶台,一边垒了个案板台。里间还没有盘好的炕是三个女生的,三个女生暂时住在了队长家的窑洞里。刚安顿好我就找不到我姐姐了,后来才知道她们三个女生跑到沟底的小河边抱头痛哭去了。毕竟她们三个女生比我们五个男生都大。来到这里意味着什么心里十分清楚。这样的环境可是我们战天斗地要扎根一辈子的地方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黄土坡,碾场畔,涝池边,饲养室旁和这间孤独的小屋成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晩上两个饲养员吕家,马家轮流喂养的那4条黄牛,三头毛驴和一匹老马也成了我们的好邻居,好伙伴。</p><p class="ql-block"> 记得屋后这口几十丈深的水井,是队长亲自教我们摇辘辘打水的,每每打上来第二桶水都是混浊的。原来这口井是专门为饲养室解决那4头牛三匹驴和一匹老马饮水用的,这一下子来了8个知青,所以马家,吕家两个饲养员在涝池没有水时下工后时常把它们吆到沟底去饮水。这个路边小屋,屋后那口井也成了在四队插队同学每每去公社和县城时的驿站。他们的知青小屋也是我们进山砍柴时的歇脚之处。</p> <p class="ql-block">下乡第三天队长说要领我们去县里购买劳动工具,那天在文家坡公社那棵老槐树下的铁匠铺打了几个挖土的镢头,又到县城农贸公司买了几张锨,锨把,扁担和粪筐。这一去一返40多里路差点让我们走不回来。回来把扁担分给我们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名字写在了扁担上。也许是咱们课本上那篇"朱德的扁担”课文的启示吧。</p><p class="ql-block"> 这一把镢头一张锨,一条扁担两个筐就开启了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有了劳动工具,那个比鸡起的早的队长似乎每天早上天还黑着第一件事就是担着第一担粪土扒在我们窗口喊:“青年们,上工了”。这个冬天有点冷,每天早上第一晌活就是往山坡地里担粪,那时把我冻的耳朵垂滴血染到了扁担上。柳条编的两个大粪筐压的我们这十六岁的孩子肩上让我们腰都直不起来,三年来,几乎每天工分薄上记满了担粪,挖土,除草,犁地,割麦,碾场。</p><p class="ql-block"> 到队上没几天,就到了立冬时节,崖畔边满树的柿子逐渐泛红,珠财付队长领着我们收柿子,我们几个猴娃娃高兴的窜到树上。但是这么鲜红的柿子我们谁也没有敢再咬一口。分得的一筐柿子,队长帮我们把这筐柿子摆在了我们住的房上的木架板上并叮嘱我们说现在可不能吃,说等着放软了再吃。我心想这个就不要说了来的路上我们就领教过了。那个叫来喜的小屁孩调侃的说:“吃了涩勾子呢”。结果是这筐放软了的柿子又变成硬的了,那是被冻硬了。现在还能回想起来王庆丰露着漂亮的一对虎牙吃带着冰碴子的柿子的冻着手冰着牙且甜着心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乡第二年冬季我们在文家坡公社那里修公路,天气非常寒冷,冻土层非常厚,抡起镢头在土面上仅仅能留下一个白色的痕迹,坡道上结着冰。当时我们正在挖土,一个干部模样的大伯肩膀上扛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面袋。“听说刘巴沟的知青也在这里修路,你认识他们吗“?大伯端详着我问。他身后的那位叔叔还在左右张望。我也看着大伯,愣了一会差点哭出来。真没有想到在这冰天雪地中见到了亲人。我说:“王伯伯,我是秦川,庆丰和和平在那边拉土”。原来这个大伯大叔就是王庆丰,葛和平的爸爸,他们扛着这一袋咸菜从西安来看我们来了。这一面袋咸菜帮我们度过了那个难熬的冬天。</p><p class="ql-block"> 70年麦收后我们给县里粮站交公粮,架子车拉到公社供销社门前休息时,当时在门口编筐的两人嘀嘀咕咕地在打赌指着我们一个人认定我们是知青,一个认定我们是当地人。我们只是笑笑拉着架子车就走了。交完公粮返回这里给他们揭开了谜底。这也说明短短的时间我们与人民群众融入之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庆丰同学招工离开队里时,我赠给他的笔记本,至今他还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麦收后,麦场上晒着金灿灿的麦粒,由于我们的知青小屋就在麦场旁,收工后队长让我们看场,看场就是说怕一些牲畜鸡禽来到场上吃麦子,那天我一边烧火丨做饭,一边看着门外麦场上的麦粒,抬头突然发现一只母鸡咕咕咕的叫着,还在不停地吃着麦粒,我顺手从灶火边拾起一个柴棒,向这只鸡掷去,目的是把它赶开,没料想竟然击中了这只鸡把它打死了,当时心里也很懊悔,毕竟是老百姓家养的鸡,后来听姐姐说那只鸡是队长家的,队长媳妇知道他家依靠下蛋给孩子补营养的鸡被我打死了哭了好几天,但是他们一句话都没有说,面对他们的宽容大度,我心里十分内疚,为自己的做事莽撞而后悔。</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点着小小的煤油灯的小屋,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队长也把我们打造成了队里的一级棒劳力。这三年,五个人的同床共寝使我们亲如兄弟。这三年,八个人一个锅里吃饭使我们终身难忘。那时乡亲们称呼我们“青年",后来“娃伙”成了队长称呼我们的昵称。</p><p class="ql-block"> 七一年开始知青招工时我们都将离开这个小山村,当时队长蹲在我们破旧的小屋窗户下流着泪水哭着对将要离开的我们涚:“这些青年走了让我怎么处呀”。当我们离开乡亲们时一样流着难舍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来时我们是离娘愁,生活愁。乡亲们是添丁喜,队里的人气喜。走时是离别两相愁,悲喜两茫茫。</p><p class="ql-block">住过的小山村,我来的时侯你倾其所有。你要的时候我又要去哪里?</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几年知青生活,让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沧桑。当年落户在刘巴沟向阳大队的同学说:“我们来到偏僻贫穷落后的山庄。住在一间场房内。五个人挤在一张土炕上亲如兄弟。八个人守着一个铁锅同甘共苦。时常为锅底无柴锅里无米而犯愁。</p><p class="ql-block"> 冬天一根扁担两个筐。往山坡地里担土送粪施肥,扁担磨破了我们的肩膀。春天一把镢头一张锨,在荒漠的土地上挖掘,开垦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搞农田基本建设磨就了两手老茧,犁沟里,两条牛拉着一张犁,牛走前来我走后地</span>耕耘,播种着生活的希望。麦田里,用锄头翻锄着杂草用汗水浇灌着麦苗。麦场上,当我们用木锨把金灿灿的麦粒儿撒向天空时,我们充满了丰收的欣慰。秋天泥里水里的抢收玉米,高粱。屋檐下,当我们把一束束的玉米挂在玉米架上时,我们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在这里感谢岁月的坎坷和沧桑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生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几年知青生活让我们跨过了太多的曲折和艰辛。正该学习知识的我们受到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不仅手把手的教我们劳动技能,还在生活上对我们多加照顾和关怀。队上的东来妈,新财嫂子,志龙的媳妇帮着我们做饭,补衣服。</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一年我们在千河修引水渠,劳动回来。受到劳累和风雨的侵袭,我发烧打摆子。是队长叫来赤脚医生给我看病,是队长牵着马把我送到了公社卫生院。在路上过一条小河时,马儿向前一跃把我甩在了小河里。但那是马儿要把我驮向公社卫生院的路上。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他们,感谢那匹老马。感谢岁月的曲折和艰辛,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学到了淳朴。</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几年知青生活使我们承担了太多的艰难和辛酸,在小山村,还记得我们房后的那口水井,原来是为饲养室打的。我们来了也靠着只能打上两担水的水井生活,饲养员不得不时常下工后牵着驴赶着牛带它们到沟底下去饮水。我们时常也要到深沟底下去担泉水。沟很深,坡很陡,一路上连个换肩歇脚的地方都没有。一趟一趟的磨炼,使我们这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毛孩子不仅给自己担水吃,下工以后还会给每户农民家里去担水。</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枯水季节,我们为了使井里的水在旺盛一点儿,王庆丰同学穿着雨衣下到了拾几丈深的井里掏井。突然,提上来满桶泥浆的铁桶在井口滑脱了,直向井下砸去。大家的心一下揪成了一团,王庆丰同学强忍着剧痛与晕厥,坚强的抓住井绳,我们奋力把他救了上来。当看到满身鲜血的庆丰时我们都惊呆了,迅速把他送到公社卫生院。那时望着王庆丰失血后苍白的面孔,心里在念叨;“庆丰呀,你要挺住,你是我们的英雄”。在这里,感谢这苦难和艰辛的岁月使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学会了坚强。</p> <h3>掏井英雄王庆丰和珠财队长合影</h3> <p class="ql-block">短暂的几年知青生活时,我们饱尝了太多的磨难和风险。</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桐花庄修水库时我们为完成工时和土方任务,早日修好水库,拉着架子车飞奔在大坝和山坡上。拉断了车轴拉折了车辕,拉翻了车厢。塌方和滚石也是常事,危险时刻威胁着我们。我们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在水库大坝上富丽同学的生死48小时时引起了同学震惊。当时铁姑娘富丽同学在很陡的坝头坡上给坝面拉土时架子车失速将富丽狠狠地撞击在大坝上。人们把昏迷中的富丽同学安放在一间小屋内,当时缺医少药。大家只能在焦急的等待,老天有眼,48小时后她终于醒了过来,富丽同学你真命大!</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山坡上取土筑坝挖土方时将土崖在下方掏空,然后在上面用钢钎撬动,结果多人坐了土飞机,出现了差点被掩埋的险景</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不能忘记的是那年5月20日。王随柱同学溺水的那天。那天下午五点钟下工后,我和葛和平带着劳动一天的疲劳和满身灰尘,想到水库后面去洗一洗。我们走到一个水湾处葛和平想游一会儿泳。就下到了水里,我不会游泳,只好在岸上等待。当葛和平游泳完毕,刚到岸边时王随柱到了我们跟前脱掉衣服就要下水游泳。</p> <p class="ql-block">我轻声问他:"王随柱你会不会游泳”?他说:“妈的,不会游泳来这儿干什么”!当时我还脸一红,我真的不会游泳。他说完就跳入了水中。用狗刨的姿势艰难的游到了对岸。当他返回时两次经过水库廻水的地方,都没有成功突破,返了回去。我和葛和平大声地劝导他,要他从水库后面走过来。但是,他喊着:“我一定要过去”。第三次又游到了迴水处,并且在这里开始挣扎。葛和平见状奋力扑入水中,我也飞奔到堤岸上。大喊:“王随柱落水了,救人呀、救人呀”!倾刻,在水库劳动的同学们扔下劳动工具从坝面上河堤上纷纷跃入水中,向王随柱落水的地方奋力游去。这时只有1.6米身高的葛和平夹住了1.8米以上的王随柱同学拼命游向对岸。当周忠民、田希武、郭凤羽,张印等大批同学赶来离他们只有三、五米时,王随柱从筋疲力尽的葛和平腋下滑了下去。同学们拼尽全力,顶着暗流,忍受着冰水的刺激和水下强大的压力反复潜水搜救。一直到晚上七点终究无果,王随柱离开了我们。王随柱不怕“死”吗?是他就没有想到“死”!他想到的只是一定要战胜自己,达到胜利的彼岸。他是无所畏惧的胜利者。</p> <p class="ql-block">葛和平、周忠民、田希武、郭凤羽,张印以及现在想不起名字的下水救援的几十名同学。你们是我心中的榜样。是我们课本上学到的罗盛教,黄继光。这件事深深刺激了我,我要是当时会游泳和葛和平一同跳入水中也许·····王随柱同学就坐在我们之中。</p> <p class="ql-block">为此,那年麦收后我独自从队上跑到几公里外的桐花庄水库用劳动布裤子做成气袋爬在上面学游泳。在水库里转了一圈。第二天就收到了水库指挥部的广播通报批评。也是这一点,在我体育学院的游泳课上我是我们班学习游泳进步最快的一个。在这里我感谢这段岁月的磨难和风险使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学会了担当。</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知青上山下乡的实践中,我们深刻的感悟到。青年需要奋斗。青年时代,我们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人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洗去了我们天真烂漫和青春韶华。但洗不去我们同学之间知青生活时的那份深深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感受了知青生活时,那种生死相依的事。唇齿相依的情。才能体会到我们亲如手足的缘。</p> <p class="ql-block">才能了解我们朝思暮想的盼,才能知道我们难分难舍的恋,才会感受到知青的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几年知青生活,书写了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鱼水交融,情同手足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培养了我们的自信心,增进了我们与人民群众的感情。</p> <h3>建立起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h3> <p class="ql-block">就是在几年的下乡生活中学到的淳朴,坚强,担当,奉献。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凝聚成了一种知青精神。</p> <p class="ql-block">50多年来,这种精神一直陪伴着我们。知青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生活中贯穿始终,不管社会如何动荡变化,我们这一代人都成了社会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秋深寒意起,霜重衰草黄。枫叶飘舞中,又是一年秋。回眸过去不是为了祭奠,而是留恋这种知青情怀,传承这种知青精神。</p> <p class="ql-block">青丝白发一瞬间,梦里千回思故乡。50多年来。时常在梦里寻到我们的知青岁月,因为这里有我们的守护;这里垂炼了我们坚韧的筋骨,熔铸了中华血脉。这里有我们曾经岁月的苦痛,但更有我们滚烫的爱。</p> <p class="ql-block">从生产队出来参加工作后,那里总是在我们心中魂牵梦绕,虽多次返队上探望,但我们同学下乡50周年聚会时一同回到队上的情景留下更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那天会后,我们集体乘车参观了我们共同流汗流血建成的千阳县桐花庄水库。桐花庄水库1970开始修建,1976年建成。现在不仅浇灌着千阳的万亩良田,还是千阳县旅游景点,也是鱼友的乐园。</p> <h3>我们驱车在去桐花庄水库的路上。路过当年的宝丰大队问路时,当地老乡知道我们是红旗中学的下乡知青时。时隔50年了还清晰的说出了在他们队插队的富丽,戴英杰,老虎(李中群),耀子(李俊耀)的名字。从这里也能看出我们红旗中学知青与当地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h3> <p class="ql-block"> 在桐花庄水库坝上同学们望着王随柱同学落水的地方默默致哀,周忠民,田希武同学回忆了当时抢救王随柱同学的经过。常秦川指着那个难忘的水湾叙述了过去的故事。</p> <h3>富丽同学讲述了在坝面上发生的惊魂一刻。和当时躺在小屋子里的生死48小时。</h3> <h3>富丽同学录的小视频。</h3> <p class="ql-block">离开了我们全体知青共同奋战过的水库。我们分别到了各自插队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刘巴沟向阳大队插队的知情一同回到了我们插队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记得1991年7月高考结束我曾抽空回到这个小山村看望,那时从宁夏甘肃迁来了几户移民。沟边的窑洞早已弃用,乡亲们在我们小屋周边建起了整齐的新居。村里也通了电,吃上了自来水。我们小屋后的那口水井已经填埋。那天大家在这个麦场上打麦,乡亲们看到我回来了纷纷围了上来问长问短,那种重逢的喜悦留露在脸上。虽然停留了短暂的时间也能感受到他们生活状态的极大改变。</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来,村口的那颗老柿树还在,它的果实已不是那么鲜亮。但那一口苦涩的鲜果滋味让我知道了“霜打柿更甜”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乡插队时期亲手打坯筑墙,担水和泥,箍起I的窑洞式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坍塌,仅留下依稀可见的痕迹。段家山,景家头两个村庄,我们仅见了六,七个人。我们住过的小屋成了残垣断壁,村里原来整齐的房屋也空置了,许多户的房屋推倒成了一片废墟咋一看到这种没落的村庄情象心里升起一种莫名的伤感。</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的到来那种久别重逢的气氛让我们感动。乡亲们分外高兴。我们也分外激动。给他们赠送了我们五十年聚会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见到的村民。他们仍然坚守在这块土地上,过着淳朴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曾经给我们做过饭,帮我们补过衣服的志龙媳妇见到我们回来了和我们热烈相拥。新财嫂子,长福妈还有老队长,老贫协已经离世。我们怀念他们。</p> <h3>临别时四队的老乡把我们送出了几里路。</h3> <p class="ql-block">志龙媳妇告诉我们:"2015年以来农村新的扶贫政策和规划。使旧的山庄改变了面貌。按照易耕,易草,易林,易牧。易居的规划办法指导快速脱贫。队上的村民迁入了新居,剩下了数人也是为了善后事情。珠财队长承包了核桃园还要暂时住在这里。志龙媳妇分了新居,天一冷也就搬走了”。知道这些情况后我们也感到了欣慰。也许下次再回队上,段家庄,景家头村子就没有了。这里将变成一片良田。这儿真庆幸刘巴沟人搬到了张家源。新的街道,新的村庄,新的家居,良好的医疗条件。集团化的产业,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志龙媳妇还拿出家里不多的南瓜,西红柿,茄子送给我们,一再要我们收下。</p> <p class="ql-block">知道我们来了的乡亲,还赶到宾馆看望我们。</p> <p class="ql-block">刘巴沟人搬到了张家源。新的街道,新的村庄,新的家居,良好的医疗条件。集团化的产业,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下乡虽然只有3,4年,但与老百姓的这种水乳相融的淳朴感情50多年后仍然这么深厚。这种情景久久不能让人释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青下乡是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这一代下乡时哭过笑过,痛过累过,品味了心酸,经历了磨炼,收获了感动,感悟了人生。上天给了我们怜悯之心,却没有给我解救众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搜索《下乡》一词,是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是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p><p class="ql-block"> 是扶贫路上,山高路远有我踪迹,乡村田边有我鞋影,走村入户有我印记,脱贫道路有我汗水。梦想因行动而伟大,扶贫因精准而出彩,善良与博大并存。是时光流去,岁月不居。是乡愁路上模样的最后逝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5年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经过七年努力。今天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span>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圆了我们知青梦。</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这个值得纪念的下乡55周年之际,我们又聚在了一起。今天开始在这里就当我们又上了新的起跑线。重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但岁月却让我们成熟淡定。</p> <p class="ql-block">跟上时代,拿出手机点开另一个自己。栖居在一个人生诗意的驿站,在虚拟世界的夜晚,让我们用晶莹透亮的语言交流。</p> <p class="ql-block">虽然在变老的路上,许多同学已经掉队,但是我们在品尝离别的苦涩中,也要把每一份祝福都写上我们高贵的额头!</p> <p class="ql-block">往下走自然会更加踉跄。但只要大地还在脚下,我们依然是一棵不倒的树。假如有一天,枝头落剩了最后一片树叶。它依然是我们飘扬着的旗帜。无论什么都不要改变明天的每一份欢乐,只要我们心态不老,夕阳才能更红!</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跨过七十岁进军80岁之时,孤独,衰老,疾病不经意间都可能降临。世间有阳光就有黑暗。人生有开心就有苦痛。心无阴雨。头顶就有艳阳晴空。心宽如海,面前才能风平浪静。</p> <p class="ql-block">让一头白发在秋风中潇洒地飞舞吧!他向世界宣告着我们经历的蹉跎岁月。奉献的厚重人生。</p> <p class="ql-block">如同排浪涌雪,焰火腾空,舒缓的释放出自己的最美,就如脱茧蝴蝶浴火凤凰,从容地飞翔在金色里程。</p> <h3>把活着当目标健康为中心。</h3> <h3>携快乐作伴侣。让信念去保证。</h3> <p class="ql-block">前面,金秋正浓,晚霞更红。<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人生的又一次远行中,向着80岁。不,向着90岁进军!</span></p> <p class="ql-block">西安红旗机械厂子弟中学初六七级知青常秦川</p><p class="ql-block">手机13325465625</p><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2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