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鼎永恒 ~ 五汛中学1972届高二(1)班毕业五十年联谊会剪影之二

YUQ

<p class="ql-block">  1956年,滨海县五汛中学建校。</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有了这具有时代特征的校门,四根立柱,一扇正门,两旁分别有一扇耳门,简朴,庄重。</p><p class="ql-block"> 看上去,有点像古代冲天柱牌坊的改进版。</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推移,这座校门成了五汛中学的标志。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五汛子弟能够通过考试,走进五中的校门,是一种荣耀。因为1965届的高三班,50名学生参加高考,考上43名。作为一所农村的定点完中,创造了滨海县第一、盐城地区和江苏省有名的高考佳绩。</p><p class="ql-block"> 五中一战成名。</p><p class="ql-block"> 此后多年,五汛乡亲及蔡桥等周边地区的学生家长,都把考上五中作为子女教育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认为,一脚走进五中的门,就等于另一只脚跨进了大学的门。</p><p class="ql-block"> 带着对五中高考神话的认同和名师的景仰,1970年1月,我们通过所在大队生产队贫下中农推荐和五汛公社组织的中考,走进了五中的校门。</p><p class="ql-block"> 从此,进出校门就成了我们二年高中生活的一部分,进了校门,就是进了五中。校门的模样也因此深深地镌刻、定格在我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此后数年,每一次重返母校,同学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在老校门旧址处徘徊驻足,试图找回当年进出校门的感觉及其承载的荣光。</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的同学聚会中,有同学甚至曾经提议,捐资复建校门。</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3日上午,在古镇五汛参加1972级高二(1)班毕业五十年联谊会的全体与会者,再一次跨进了五汛中学的门槛,走进母校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  校门外是操场,操场周边长了一排垂杨柳。这里是我们高中二年中每天清晨集体跑步、做早操的地方,也是每年一届全校运动会的场地。</p><p class="ql-block"> 操场是开放的,从195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间,操场成了会场。五汛人民公社常常在这里举行万人大会,比如:春耕夏种秋收的动员誓师大会、公检法的宣判大会、文革时期的批斗会、公社电影队放电影、大型文艺演出等等。因此,操场也是全公社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1970年进校时起, 操场北边两侧就一直竖立着12块水泥标语牌,上面写着毛主席的一段指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p> <p class="ql-block">  大约与1990年代初拆除老校门同时,新的校门移到了操场的南侧,操场从此进入校园的门禁。</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代以后的主校门。</p> <p class="ql-block">  西校门。</p><p class="ql-block"> 随着校舍建设的扩展,校园开了西门。校门内道路两侧的二十棵香樟,是2011年以我们班全体同学的名义赠送母校的。此后,每一次班级聚会,我和同学都会特意转到这里,转悠徘徊,驻足停留,再轻轻地抚摸香樟的树干,细数香樟成长的年轮,这,似乎成了一个习惯。</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单独给母校赠送香樟树呢?说起来还有一番曲折。还是2006年五汛中学五十年校庆时,我们班曾连同捐赠铜鼎,送了四棵红枫。</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校长很重视,在教学楼东北侧选了一块空地,栽种红枫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红枫广场。可能是忽略了适地适树的适应性管护,过了年把,听说枫树移植没有成功,枫园也就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弥补这份缺失,就有了后来的赠送二十棵香樟树。</p> <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我们班毕业四十年联谊会制作纪念册,封面就选用了新老两个校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972级高二(1)班毕业四十五年师生联谊会文集,封面用的则是新校门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先后两次将对母校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两年高中生活的怀念成文结集,用的都是同一个书名:我的五中我的班,正是我们这一众曾经的五中学子以五中为自豪的感恩再版。</p> <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21日,我们班的同学和当时的五中校领导一起移栽红枫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右一挥锹者为马忠芳,右二为李文生,右三为周必成。</p> <p class="ql-block">  左一挥锹者为陈昌兰。</p> <p class="ql-block">  左一为张鸣和。</p> <p class="ql-block">  左一为时任五汛镇党委书记胡波,左二为时任五汛中学校长沈光伟。</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红枫广场。</p> <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拆去了所有的前后四排平房教室,在原来的基础上,建起了五层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现在,平房教室、校长室和老师办公室门前的花园,已经在校园建设中被拆除,唯有花园里的两颗龙柏还在原地顽强地生长,成了教学楼门前的绿色点缀,也在向瞻仰校园的校友们诉说着曾经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还在,我们在校期间,全校师生大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校史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校庆五十年时的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我们班部分同学在五汛聚会,班长李文生、团支书马忠芳、班委张鸣和与同学们一起参观校史馆。</p><p class="ql-block"> 左起吴雨晴、张红新、吉效红、马忠芳、张敬礼、张鸣和、五中郁副校长、李华明、夏正东、李文生、张建礼、徐学荣。</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参观校史馆。</p><p class="ql-block"> 左起为张鸣和、夏正东、李文生、张敬礼、吉效红、李华明、马忠芳等。</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3日上午,参加联谊会的部分同学参观正在整修的校史馆。图片中1970年代各班打粥的粥桶特别引人注目。现在,粥桶及其代表的校园生活方式已经走进历史,被校史馆所珍藏。</p> <p class="ql-block">  校友风采。</p> <p class="ql-block">  校友风采。</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3日,参加联谊会的同学参观校史馆。左一为丰学广,左二为张鸣和,左三为王龙,左四为赵达霞。</p> <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初期建造的平房。</p><p class="ql-block"> 1971年,这里是当时校革委会主任陆寿增、副主任李天明等领导和部分老师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我们成了五汛中学第十一届高中毕业生。当时的学校革委会主任李天明等校领导和老师,与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拍了毕业集体合影,其背景就是当时西南侧的平房教室。 </p><p class="ql-block"> 1973年1月13日,班长李文生主持了最后一次班会,是联欢,也是壯行,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也有用唱歌代替发言的。会后,高二(1)班全体同学走出了五汛中学的校门,分别走进军营,走进社办厂,大多数则走进农村广阔天地。从人生的意义上来说,也走进了一片迷茫,因为高考的门早就关了。</p><p class="ql-block"> 前几次的老同学们集体返回母校,看到现在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从五中门直接跨进大学们,十分羡慕。</p><p class="ql-block"> 一些同学在后来的聚会时曾有过感慨:如果当年有机会参加高考,我们班兴许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考上心仪的高校。 以我对班上同学当时学习状况的了解,此言绝非虚妄。</p><p class="ql-block"> 可是,命运没有如果。</p> <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至1972年1月,在校读书期间的男生和女生。</p><p class="ql-block"> 左上起陈红民、陈昌兰、陈俊飞、顾正琴,</p><p class="ql-block"> 左中起陈瑾、陈昌兰、姜达金,</p><p class="ql-block"> 左下起夏正东、郁文秀。</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剧照: 在学校文艺宣传队,陈俊飞扮演的是红灯记中的李玉和,顾正琴扮演的角色疑是李铁梅。</p> <p class="ql-block">  左上起陈红民、马忠芳、朱信梅。</p><p class="ql-block"> 左中起陈允珍、朱信梅。</p><p class="ql-block"> 左下起沃长银、凡正雪。</p> <p class="ql-block">  1991年2月,当我走进校园走近教室,当年的老教室还在。</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间教室,我们读完高二。</p> <p class="ql-block">  当年高二(1)班座位表。</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间,在准备毕业的忙碌中,班上的一部分女生还忙里偷闲地跑到校门口集体合影,试图用照片留住五中的高中生活和青春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孙中玲、顾正琴、邵晓露、凡正雪、李芳华,后排左起沃长银、朱信梅、陈允珍、吕国秀、陈昌兰、陈瑾。</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五汛中学建校四十周年,部分同学返回母校,班长李文生、副班长薛正龙、班委张鸣和带着大家在教学楼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左起张敬礼、陈明春、张鸣和、吴雨晴、李文生、周必成、潘建军、陆向阳、徐永生、赵达霞、夏正东、薛正龙。</p><p class="ql-block"> 大家所站的地方,大约就是原来老校门的位置。在同学们的心中,站到这,才是回到母校的感觉,因为,我们走进校门了。</p> <p class="ql-block">  2006年10月,五汛中学建校五十周年,部分老师和同学返回母校,老师杨义泽、班长李文生、副班长薛正龙带着大家在教学楼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左起吴雨晴、薛正龙、夏正东、杨义泽、陈红民、徐永生、李文生、徐学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铜鼎屹立。</p> <p class="ql-block">  在筹备五十年校庆时,我们班作为倡导者和主要筹资人,提议资助学校为五十年校庆,铸一尊纪念铜鼎,以表达我们高二(1)班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个提议得到了当时校长张佳禹的赞同和支持,并安排当时的工会主席与我们班具体商讨委托设计、委托浇铸等具体事项。</p><p class="ql-block"> 五汛中学五十年校庆纪念鼎由此落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铜牌上,记录了铜鼎诞生的大致过程。</p> <p class="ql-block">  这面铜牌上,镌刻着我们班李文生、薛正龙、马忠芳、张鸣和等57名同学的姓名,记住了我们高二(1)班同学一段难忘的学习时光,更记住了我们班全体数十年来对母校的感恩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  数一下,算一下,铭牌上共有五汛中学建校以来161名校友参与了捐赠。</p> <p class="ql-block">  在青铜铭牌前驻足,仔细品读铭文,已经不止一次地从中找到了自己以及许多曾经同窗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经当时的五中校长提议并命名,建立鼎园。现在,鼎园已经成为五中校园的一道独有风景。</p> <p class="ql-block">  从五十年校庆起及之后,我们班定期举行联谊会和聚会集体合影,都是毫无例外地以铜鼎为背景。</p><p class="ql-block"> 同学相约结伴返回母校也会在此留影,以证明曾经到母校一游。</p><p class="ql-block"> 瞻仰铜鼎,触摸铜鼎,似已成了一种习惯和自觉。</p><p class="ql-block"> 在高二(1)班同学的内心深处,铜鼎占据了极具份量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铜鼎成了母校的同义词。</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2012年10月,高二(1)班毕业四十年联谊会集体合影,曾任五汛中学革委会主任李天明和老师梁庆秀、毕研强、闵辉、杨义泽应邀参加。</p> <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高二(1)班毕业四十年联谊会举行,从1972年1月13日走出校门算起,一部分同学已经四十年没有见面。</p><p class="ql-block"> 毕业四十年后,首次全班同学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五汛镇党委书记胡波,五汛中学校长沈光伟,当年的五汛中学革委会主任李天明,老师梁庆秀、毕研强、闵辉、杨义泽等,应邀参加联谊会。</p><p class="ql-block"> 左起为梁庆秀、毕研强、李天明、沈光伟、闵辉。</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生活班委张鸣和主持联谊会。</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班长、学生党员李文生作主题报告。</p> <p class="ql-block">  右起为孙中玲、刘兆云、马忠芳等。</p> <p class="ql-block">  左起为陈昌兰、朱信梅、郁文秀、沃长银、凡正雪等。</p> <p class="ql-block">  左起为张红新、赵海生、周必成、孙中平、张玉礼等。</p> <p class="ql-block">  左起为张敬礼、郁步权、王志才、李功楼、夏正东、李华明等。</p> <p class="ql-block">  右起为陆念斯、李文生、吴雨晴、潘建军、张鸣和、丰学广、赵达霞等。</p> <p class="ql-block">  右起为马金国、沈华、包如成、仇恒洋、李志国、陈明春等。</p> <p class="ql-block">  左起为王龙、吴成刚、陈红民、赵达霞、丰学广等。</p> <p class="ql-block">  以“我的五中我的班”为题,全班57名同学分别用简短的文字,诉说了各自对母校对老师对班级对高中学习时光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我的五中我的班,用简洁、直白的语言,铿锵有力地表达了以五中为荣的自豪与自信。</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29日,参加高二(1)班毕业四十五年联谊会全体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29日,梁庆秀老师和高二(1)班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19日,班长李文生和部分同学在鼎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班长李文生、班委张鸣和以及班级部分同学在五汛聚会,在鼎园合影。</p><p class="ql-block"> 高二(3)班赵秀英、吉效红,高二(4)班刘素英等应邀参加。前排左二为赵秀英,左三为刘素英。</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3日,参加班级毕业五十年联谊会的全体在鼎园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高二(3)班吉效红、赵秀英、高善芹,高二(4)班刘素英等应邀参加。</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凑巧,这四人双龙五汛十年苦读,初中高中皆为同班。</p><p class="ql-block"> 左起为吴雨晴、李功楼、高善芹、王志才。</p> <p class="ql-block">  参加同学联谊会的女生们,个个捯饬得色彩斑斓,十分俏丽,各美其美。</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为陈瑾、郁文秀、凡正雪、姜达金、马忠芳、朱信梅,后排左起为陈红民、赵达霞、高善芹、刘素英、李芳华。</p> <p class="ql-block">  左起为王志才、李文生、张红新、张鸣和、丰学广、吴雨晴。</p> <p class="ql-block">  漫步校园,我们曾经有过许多美丽的邂逅。</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记忆都在慢慢地远去,唯有母校永在,铜鼎永恒。</p>

五汛

五中

校门

左起

同学

母校

李文生

二班

联谊会

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