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旁骛一身素,情有独钟满室香(康晓芸2022年初冬随笔)

康晓芸(墨玉书画)

<p class="ql-block"><b><u>  读许淇老师《在这片热土上》随感</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晓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淇老师,已故作家,原包头文联主席,我小时候单纯崇拜的包头名人。那时只知许老师是从上海来到包头这里。从前,要想了解一个“名人”,必须要从报刊杂志的文字缝里去领略,方才能读出一些味儿来。而今许淇老师就像他笔下的双亲一样已作古六年了,不觉感叹“时光荏苒须作惜,风雨阴晴勤值历”。</p><p class="ql-block"> 细读了这篇文章《在这片热土上》,深深地被作者真挚的情怀打动,字里行间朴实的话语无不流露的都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文学的力量是以情感人,作者十九岁来到这里,六十一花甲,六十年呢! 深深地扎根在包头这片土地上,无论这里是沃土还是贫瘠之地,这里毋庸置疑都成了他的第二家乡,可贵的是作者的精神不贫瘠,六十年用笔耕耘不辍,他用文学的情怀歌颂这里,歌颂这座坐落在塞外的草原之城——鹿城包克图,这里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文中浓浓的情义,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深爱着这片热土的气息,爱着这里的人们,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最后看到作家设立了“许淇文学奖”,以鼓励在文艺战线上潜心创作的年轻文艺工作者,更是让我感动,更是对许淇老师升发出崇高的敬意。这是一位真正有大爱,有着大格局情怀的作家,让我们记住他吧!向许老师致敬!</p><p class="ql-block"> 感谢包头文联特别策划“以爱之名,贡献文艺力量”云端大赏,线上品鉴栏目。</p> <p class="ql-block"><b><u> 在这片热土上</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 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使冰冻的泥土也会被岁月焐热,因为青春犹如矿藏的潜能令春天永驻。</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不是昆都仑河两岸的拓荒者,但我是一名青年建设者。建设者,光荣的称号,让人联想到冰天雪地里保尔的形象和他那使整整一代人倒背如流的语录。那时候,包头团市委办的一张报纸就叫《青年建设者》。我负责编副刊《摇篮》,建设者的诗歌就在草原马背上的“摇篮”里诞生。</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写过《钢铁大街》,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写到一个上夜班的老工人在钢铁大街上遇到一只狼。我曾经写过《人民日报》的“名城赋”专栏,歌咏塞北这座新兴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参加包钢高炉出铁的庆典。我离主席台很近很近,看见周恩来总理轻轻地有节奏地鼓掌。</p><p class="ql-block"> 我欣赏了马连良先生的艺术,不是在京都吉祥戏院或是津门沪上著名的大剧院,而是在包头的昆都仑恰特,如今已显得陈旧了,而当年它却是何等辉煌!</p><p class="ql-block"> 黄河岸边的几个村落,我吃过蒙古族乡亲们的酸捞饭。我居然在北方学会插秧和栽种水稻。修渠我唱自编的夯歌,拔麦子勒出个血手掌。在接近托克托县的黄河边,有一块肥沃的河滩地,归一名“知青”播种。他独住在河边小屋,晚间我躺在他的土炕上,听他对着灯呱呱坠吹“枚”(笛),然后枕着寂寞的潮声入梦,天还未亮,密集的湖鸥锐利的鸣唱唤醒了我……曾经多少萍水相逢的人物和风景呵!</p><p class="ql-block"> 北面的大青山和乌拉山我曾经攀登,大桦背的桦林,九峰山的清涧,像一册经常耽读的无名诗人的诗集。困难时期,为了逃避饥饿,市里有意组织干部到后山“秋收就食”,我们就以写“公社史”的名义,心安理得地坐到莜面荞麦丰收的老乡们的炕桌上。在高山深处的耳沁尧,“跌死虼蛉碰死蛇”,当第一辆客车开到山村,我也不禁和那一辈子没出过山的老娘娘一样,噙着泪,抚摩了一遍又一遍……</p><p class="ql-block"> 呵,这一片热土的角角落落都留下我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最初我是个年轻的单身汉,不免有“江南游子”客居他乡的相思,双老健在,我每年必南归省亲。返回包头,当我扛着行李在车站下车,那漫天的风沙和熟悉的方言,又唤起我本土方为“家”的强烈感觉。正如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所说:“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作客在上海的亭子间和阁楼,我是什么也做不成,而这里却有我的工作我的事业。待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之后,倦游归来,便见月台上妻和小儿女迎接着,到家了!到家了!土居狭隘生活清寒,也有亲切的笑语,人间的温馨,也有一炉好火,一杯薄酒,这就够了!足够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每一道历史的褶纹都刻印在我的脸上,每一阵政治风云都波及我的朝夕,在这片热土上,我个人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故事,或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发生;真不知从何说起,或可滔滔不绝或竟是无话可说。</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少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反而雏鹰高翔了。有的闯荡到国外,在美国、日本,都会遇到包头人,照样别墅汽车,拿到绿卡签证;有的到沿海地区当白领“打工仔”,不甘做边远地区的“乡巴佬”,潇潇洒洒走一回。我老了,走不动了,经常写信婉谢朋友的邀请,年复一年地蛰居蜗角,视旅行若畏途,远方的地平线不再燃烧我信天翁式的渴望。双老皆作古,原来的家乡变得不可辨认,真正地陌生化了,于是我竟然说:咱们包头人如何如何!我已和这方热土融为一体了。</p><p class="ql-block"> 看来我的结局将不可避免……跨世纪的未来的人们呵,届时请为我送行;一粒种子落归大地之时,我的灵魂才扬帆起程,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p> <p class="ql-block">许淇(1937—2016),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包头市文联主席、《鹿鸣》主编、内蒙古文史馆馆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内蒙古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 我们有理由自信</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晓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骨头里自私狭隘,领着国家发的俸禄,却诋毁祖国形象,骂中国如何如何不好,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仿佛国外是他(她)祖宗,这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生就黄种人发肤,流淌着华夏民族之血液,却总是崇洋媚外。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心。我以为对这些人首先要提升其民族自信。</p><p class="ql-block"> 说到此,必须说一说当下我们国家提到的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复兴,涵盖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其中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内的全面复兴。</p><p class="ql-block"> 纵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们中国不曾出现过断代,在这个奉行儒家仁德的国度里,不做无知而无谓的看客,似乎应该读一读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国一直在世界上领先2000多年,有史料记载,中国的古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 ,繁荣于唐宋,到明初达到顶峰。形成的丝绸之路先后有四条,通往世界各国,从陆路和水路与各国都有贸易往来。一直到明朝的中后期逐渐开始落后于西方。</p><p class="ql-block"> 摁下民族复兴伟业和历史上领先两千多年的事实不说,我们先说一说中国何时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吧。16,17世纪相当于明朝中叶的时候,西方兴起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作坊,这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生产力,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这时候西方国家的封建制度解体,随之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到了明末我们只能仿造西方国家制造鼎鼎有名的“红夷大炮“和能连续发射的佛郎机炮。这个时候,中国还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以中国为天下中心自居,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西方为首的工业革命时代,综合国力远胜于闭关锁国的中国。公元1687年,23岁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时,大清的康熙正在御花园练习书法,他还陶醉在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中,而当时的中国人还以为太阳落山是沉到大海里。1798年,病重的乾隆让术士计算自己还有几年阳寿时,法国的傅立叶正在用级数理论为拿破仑的火炮做优化设计……更可悲的是,乾隆年间,中国人仍沉浸在“天圆地方”的神话时代。当时,当有人对纪晓岚说地球是圆的,他还兴致勃勃地把这种观点当作一个“奇闻”记载了下来。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与西方世界的差别,不仅仅在于“船坚炮利”的表面现象。真正的差别在于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学、弹道学和冶炼技术……这些基础学科,这个差别是极其深远的,可谓天壤之别。实际上,明清之际,西方火炮技术就已经远远把中国甩在了后面。 </p><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使我们民族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中国由—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第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第二,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继续割让和开放口岸及赔款,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第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辽东半岛,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巨额赔款,开放好多口岸等条件,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步加深;第四,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为11国赔款,建使馆区等,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 </p><p class="ql-block">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有两个误区:一是中国地大物博,所以是世界大国。尤其是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人口,所以自然是世界大国,其实这不对。因为清朝时期,我国1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也是世界第一,但是却是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所以压根不是地大物博;二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才是世界大国,因为国家强大的基础是经济,这其实也不对,因为经济固然重要,但是经济发达并不是强大的基础。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很发达,但是却不可能是世界大国。所以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不是经济基础决定的。那么我国从什么时候成为世界大国的呢?你可能想不到,中国的大国地位从二战后开始确立,最主要的确立时间是1953年,我国付出了20多万人的性命,打败了如日中天,世界最强大的美国和十六国的联军。这时美国终于认识到,在亚洲,没有中国解决不了的事情。所以这场战争后,中国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强国,奠定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们的国民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民族自信心,根源主要还是近代落后的中国被西方侵略,被日本侵略,被挨打的历史烙印深深地植入脑海,有点被奴役化了,这种伤害对人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根上的致命,且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 </p><p class="ql-block"> 纵观世界史,我们不可能处处领先,但是综合来看,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吃苦耐劳、具有顽强毅力的优秀民族,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唯有中华文明一直传承下来而没有断代,其他文明古国都被外族入侵占据,本民族文字随着外族入侵而消亡。(古埃及创造了象形文字,中国创造甲骨文,古巴比伦创造楔形文字,古印度创造了印章文字) 当然与我们中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不无关系,西边与西北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众多山脉作屏障,东边和东南边面朝大海。中华民族具有稳定性,关键时刻对外团结一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再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博大精深,这也就使我们的文字没有出现断代和消亡,文字的发展也是文化的发展,从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样的一个发展脉络看,虽然文字各体演绎精彩纷呈,但也只是书体演变,而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字——汉字没有变,文化繁荣昌盛着,到今天,这种文字呈现出书法艺术强大的勃勃生机,这也是别的国家文字所没有的。 </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当代,我们新中国成立不足百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德一心、孜孜不辍,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习总书记的引领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相对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昌盛的文明,在长达近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经济发达、科技领先、文化繁荣,走在了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中华民族要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的国家或民族才谈得上文明的复兴。我们有生生不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p><p class="ql-block"> 这样看来,综上简单所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是自信、自豪的。在前进的路上总会有不如意,这很正常。国家的事情就是百姓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的事情。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b><u>  中国山水画概况及由此说开去</u></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康晓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山水画的兴起——魏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水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p><p class="ql-block">( 二 ) 山水画的发展——隋唐</p><p class="ql-block"> 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父子、王维、张躁 宏、郑虔、王默。</p><p class="ql-block">(三)山水画的发展——五代</p><p class="ql-block"> 五代的山水画,五代绘画达到了中古绘画的新水平,它对绘画自唐发展到北宋,起着桥梁的作用,五代设有画院的有西蜀与南唐。西蜀在唐末时因少受战事影响,所以中原画家多避乱入蜀,致使蜀地绘画更为兴盛。南唐中主李景,采取西蜀孟昶的办法,在宫廷也设立翰林图画院,因此各地画家闻讯,相继来到南唐。有著名画家周文矩、顾闳中、高太冲、朱澄、曹仲玄、王齐翰、董源、卫贤、顾德谦。五代的山水画,总的来看“并非盛时”,但有个别画家的成就是突出的,能代表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p><p class="ql-block">(四)山水画的发展——宋代</p><p class="ql-block"> 山水画至宋代,兴旺的景象前所未有,它向多方面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加多样。五代荆浩所提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创作方法已能充分掌握并运用。两宋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它不只是探索山川自然奥妙,多数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如行旅、游乐、寻幽、探险、山居、访道以及渔、樵、耕、读等活动。《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个时代的名作之一。 宋代山水画的丰富与它的深刻性,在于画家的师法造化,熟悉山川自然的特性。杰出的画家不但师法造化,而且还强调中得心源。宋代山水画北宋和南宋各有特点,如北宋多大水大山全景图,南宋常有山明水秀的一角之图。北宋山水画的的著明画家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末期有米芾父子。他们的代表作有董源的《潇湘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李成的《读碑窠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山水画至南宋有所变化,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有这样的论述:“山水: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范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黄公望、王蒙)又一变也,这里分析了唐代、五代、北宋、南宋至元代山水画的五个“变”。南宋山水画的著名画家和代表作有李唐《万壑松风图》,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变化之开创人,李唐山水,初法李思训,后法荆浩、范宽,所画古朴苍劲,山石多作斧皴,积墨深厚,有时画树石,全用焦墨。《万壑松风图》是他七十多岁的晚年精心之作,写深山万壑,气势磅礴,既是冈峦郁盘、峭壁悬崖,又是苍松叠翠。其间有飞瀑、幽涧,山上又有白云缭绕,极尽其对江山自然的无限赞美。刘松年《春》、《四景山水之一》,马远《踏歌图》,夏 圭 《溪山清远图》、《烟堤晚泊》、《长江万里图》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五)山水画的发展——元代</p><p class="ql-block">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元代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同时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及其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关系与传统渊源。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 、黄公望 、王蒙、倪瓒、吴镇等。元代山水画的特点有二:一是强调书法入画,二是文人画的兴起。</p><p class="ql-block">(六)山水画的发展——明代</p><p class="ql-block">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p><p class="ql-block"> 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p><p class="ql-block">(1) 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浙派创始人戴进(杭州人),这一派以南宋院体为基础。</p><p class="ql-block">(2) 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时兼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长。</p><p class="ql-block">(3) 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p><p class="ql-block">(七)山水画的发展——清代</p><p class="ql-block"> 绘画发展到明清之际,文人画可谓盛极一时,文人画几乎在画坛上压倒一切,文人画在发展中,虽然都以传统绘画为基础,但是对待传统的态度不一样。明末至清代乾隆约一百八十年的时间,杰出的文人画家,他们在绘画的造型、笔墨以至诗词题跋上,由于经过精心探讨,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艺术技巧上更加精炼了。绘画创作上,革新一派强调个性的解放,他们不受古人约束,自辟蹊径,强调“古人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代表画家有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等“四画僧”,稍后有金农、郑燮、罗聘等“杨州八怪”。与之对立的有“正统派”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珲、王原祁等。他们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要求做到与“古人同鼻孔出气”。这两大绘画体系,前者有一定的创造性,适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后者持“正统”的态度,符合统治者粉饰太平,稳定政治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八) 山水画的发展——现当代</p><p class="ql-block"> 山水画发展到现在,从清末到现在也不过百年的时间,但是受西方美学的影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西合璧的画家,突破了传统,走写实的路子,把素描带入中国的大学美院教学中,莘莘学子考学以西画被录入,所考内容主要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考生们走入高考前史无前例的一个冲刺培训的路子,可谓对我们本民族的国画冲击是颠覆性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美术界大咖们众说纷纭,也使我们更加地打开了眼界,了解了当今美术的一个多元化的到来,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没有的。笔者经常浏览当代有代表性的画家对目前我国的国画发展或者状况存在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暂且可以分成三个板块:</p><p class="ql-block">(1) 仍然扎根于传统,这没错,传统是古代画家先祖给我们后人流传下来的瑰宝,是经过千百年来世人公认的经典。</p><p class="ql-block">(2) 师法宋、元、明、清的一些革新画家学说,以大自然为师,走出户外,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多写生,这是毋庸置疑的。</p><p class="ql-block">(3) 受西方美学影响,由具象逐渐向意象、抽象变形、装饰趣味方面靠拢,所谓创新,强调作者内在的哲学审美趣味。</p><p class="ql-block"> 好多画家有的走入自己的死胡同,一味抱着传统不放,只知道临摹古典,或一味写生,不去临摹古典,或一味搞变形抽象,认为别人看不懂的就是高的,就是好的,这样的画家还不少,我觉得这都是有失偏颇的。笔者以为,我们既不要脱离传统,又不要完全西化崇洋媚外。和书法一样,国画是需要传承继承的,一定要发扬光大,西学也不是不好,就素描来说,对各个画种的造型无疑是帮助很大的,教会我们如何造型,如何对画面整体观察。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艺术的未来一定是无国界的,国画如此,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其它画种无不如此。只要是精华,有用的就接受,能表现自然的美,能唤起人们对美的感悟,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能激起人们的思考,引发大众对美的认同,同时在美学的陶冶下,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观者自身,只要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好的。总之艺术是表现美的,不是描绘丑的,这和人们眼中说到书法中的丑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笔者以为,作为国人,我们有责任发扬植根于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学,不管是书法、国画、戏曲、文学等无不如此,这样才可以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u>康晓芸书画艺术简历</u></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康晓芸,女,笔名赋玉 ,大学美术专业,1993年毕业于包头师专美术系。2009、2013、2017、2018年分别于西安美院和首师大美院合办的全国美术教师高研班、北师大传媒学院全国第二届书法教师高研班、内蒙古书协第三届书法高研班、内蒙古书协临帖班进修。现为内蒙古书协会员、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会员、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会员、包头美协会员、包头书协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