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拔河俗戏》(拔河)</p><p class="ql-block">李隆基(唐)</p><p class="ql-block">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p><p class="ql-block">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p><p class="ql-block">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p><p class="ql-block">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拔河,相传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起初叫“牵钩”或“牵强”,也有“施钩”和“拖钩”之称,是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墨子·鲁问》记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从这段话得知是鲁班设计了“钩强”的器具。它可以使敌船在前进时不能贴进自己的船,而敌船战败欲逃脱时,又可以钩住敌船。这样两船就在大江大河上你拉我扯,互相纠缠在一起,将士们就能够大显身手,非得杀出个胜负来才肯罢休。拔河就是从楚军这种用钩强对拉的军事训练中演变而来,发展成为元宵节和清明节的民间娱乐活动,以此来祈祷丰年。</p> <p class="ql-block"> 拔河从军队传到民间,到唐代便进入宫廷,成为宫廷的一种娱乐游戏,皇帝提倡,宫女侍臣都能参加。《新唐书》中就记述了这样一场拔河比赛: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清明时节,唐中宗李显下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加上诸学士等,都到梨园球场拔河。当时韦皇后指定:中书、门下省的三位大臣和五位将军为一队,尚书省七位大臣和两位驸马为一队。中书令萧至忠见自己这一队不但少一人,而且老头子居多,便跪下启奏道:“小臣这一队,力量太差了!”站在唐中宗身旁的安乐公主,因自己的丈夫也参加拔河,自然护着驸马一边,便插嘴说:“你们这边有五个将军,都练过武,力气更大哩!”唐中宗连忙点头说:“人虽少一个,力量并不弱。”萧至忠无奈,只好遵旨与驸马一队比试。太监们早摆好了绳子、旗鼓,宫女和太监分成两队呐喊助威。一声鼓响,两边齐用力,绳子拉得很紧,双方坚持了一会,怎奈驸马一队年轻力壮,一下子把绳子拉了过去,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已是六七多岁的人,手脚很不灵活,随着绳子向前一下子扑倒在地,很久都没爬起来,引得唐中宗和周围的人大笑不止。在此之前,唐中宗还组织过几百名宫女在玄武门外拔河。之后,又准他们去游宫市,结果几十名宫女乘机跑掉了。《新唐书、中宗记》载:“(景龙)三年(709)二月已丑,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 唐代不仅宫女,在民间也有妇女参加拔河运动,这反映了唐代女权地位之高,也说明当时拔河已有女子项目。</p> <p class="ql-block"> 拔河作为一项健身娱乐活动,一直流传千百年,至今依然是人们喜爱的一项群众性体育运动。</p><p class="ql-block"> 梨港小学第三届冬季趣味运动会开幕之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拔河活动,全校同学酣畅淋漓地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