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从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沿浙东运河至绍兴,经上虞曹娥江,南溯剡溪,过嵊州到新昌,南行至天姥山,最终到达天台山。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誉于海内外。唐朝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这里营建了桐柏观修行。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作为司马承祯好友的李白二登天台山,“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孟浩然仕途失意,追随先贤而来,写下《宿天台桐柏观》“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天台成为了人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竞相朝觐,其山水诗意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相关诗作名篇1300 多首。徐霞客在1613年的5月19号记录了其第一篇旅游日记,开篇之地就是天台山,足见天台的名望。 我们浙东唐诗之行走完绍兴的第二篇章,就来到了天台。天台的第一站就是徐霞客在天台多次游的石梁飞瀑。“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进入石梁景区,穿过风光迤逦的溪谷,忽见一石梁横跨天际,瀑布喷涌而下,时已初秋,瀑布水量不大,未曾感受到诗词里写到的“昼夜起风雷”般震撼,但石梁峭壁,巧夺天工,也堪称奇观。徐霞客“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石梁桥背最窄处宽仅0.2-0.3米。可想而知人要是从上面走,俯瞰是三十米高的瀑布深潭,的确是毛骨悚然。如今的石梁桥已封闭,不能行走,惊险的模样只能凭自己想象了。石梁旁有中方广寺,瀑底左侧为下方广寺,茂林修竹,掩映其间,相传为五百罗汉应真之所,现寺内供有五百罗汉木雕像。<br> 从石梁出来准备前往国清寺,途中路过智者塔院和高明讲寺,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改变计划先去拜谒这两个寺院,第二日再细访国清寺。八還之前多次推荐给我智者塔院,说那才是他向往的清修之地。智者塔院,俗称塔头寺、真觉寺, 是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肉身塔所在地。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智顗圆寂于大佛寺,遗体被送回天台。后人在天台山佛垄建肉身塔,名为定慧真身塔院。后改为真觉寺,几经兴废,光绪年间重建至今。塔院隐于山上,通向塔院的是一段幽深的石板路,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拾阶而上,曲幽通向一座古朴的小院,便是塔院了。山门前的照壁上写着“即是灵山”,旧的山门是“智者塔院”,新的山门是“真觉讲寺”,现在只能从新的山门进入寺院。塔院规模并不大,却是格外的古意清幽,几乎不见什么游客,一位稍上岁数的僧人在寺门前盯着让扫健康码,一只小狗在其脚旁惬意的趴着,院中两三株桂花树已开败,但仍留有余香,加上寺院中的香火气息,使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香味,甚是沁人心脾。八還带我来到寺的后院,但见门遮掩着,透过门缝依稀能看到有僧人在打坐,我们赶紧轻脚离开,莫要打扰他们的清修。静谧,这才是寺院本有的样子吧,没有鼎沸的烧香信众,静静呆在这里,就让人感到澄静心安。<div><br></div><div><br></div> 从智者塔院出来十几分车程来到高明讲寺,这座寺院也是天台宗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座寺庙,是智者大师亲自建立的,据记载,智者居佛陇讲“净名经”,忽经为风飘不下,乃杖寻经,行五里,风息而经坠,智者遂其地建刹,名“幽溪禅院”,也称“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l008年)改“净名寺”,后称高明寺。因为背倚高明山,又日月二光常照不散,得名“高明讲寺”。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高僧传灯大师重建。徐霞客也曾游高明寺,憩松风阁。山门上的寺名由康有为题笔, 苍劲有力, “明”字多了一横。院门照壁题写篆体“正法久住”四字,彰显这里是佛教天台宗中兴之地。对高明讲寺倒是没有多深刻的感触,因寺内建筑多为后建,一些僧人和信众在大殿做功课,香火还是旺盛的,少了些清幽古朴。 第二日,我们前往拜谒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沿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br>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写国清寺外是“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石上菩提树”,如今通往国清寺是一段树影婆娑的石板路,时值秋收,路旁便是一片金色的稻田,如今已经成为网红打卡拍照景点。走到寺前,便见一石桥,此桥名丰干桥。丰干为唐代高僧,剪发齐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国清寺。丰干为“国清三隐”之一,另两位是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二人其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国清寺的三贤殿供奉的便是这三位高僧。<br> 进入国清寺便看到院内到处可见晾晒的稻谷,还有劳作的僧人。这正是国清寺的传统,沿袭着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的方式,寺院至今还自有五十亩粮田。行走在国清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润着深厚的历史,彰显着祖庭风采,不愧为千年古寺。寺内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宝殿右侧,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据考证,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若是梅花开放时节来,梅清寺古,相映成趣。 沿着隋梅旁的梅亭后的石阶走上去,来到一层平台,就到了祖师碑亭,亭里悬有赵朴初题写的“法乳千秋”四字匾额,亭下立有三通碑,中间者“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右侧“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左侧“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记录着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和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 从国清寺出来,来到寺对面祥云峰脚下的隋塔。此塔据说为隋开皇年间修建,是杨广为报智者大师为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飞檐翘角早已损灭,如今的塔身只剩下密密麻麻的塔砖,依然屹立在山脚下。 此次天台行,从智者塔院到国清寺,深刻感受到智者大师对佛教中国化的深远影响,我们行走的唐诗之路,同样也是中国文化的寻访之路,儒释道三教合流所形成的中国文化,在这条山水道路上绽放着悠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