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2022.11.16

明天

<p class="ql-block"><b>50多年前文革期间曾常约几个同学乘天晴备好干粮下午出发登紫金山,从太平门处登山经天文台,沿天文台外铁丝网登主峰头陀岭,沿途隔着铁丝网看到浑天仪,地动仪在铁丝网内,(那时天文台不对外开放)成功登顶后(也就海拔450多米)找一碉堡(国民党军队守城用)在里面生火取暖,数星星、看月亮,天亮后从中山陵处下山步行回家。(纯属少年之记忆)</b></p><p class="ql-block"><b>此谓“爬山”,却从不知天文台里长啥样。口罩前专程从蒋王庙处登山想一探究竟,可惜天文台在装修闭展未能如愿,这一晃又3年过去了。今天无论如何我要实现这个50多年欠帐,完成心中夙愿。</b></p><p class="ql-block"><b>仍然是下午,乘车来到紫金山索道下,纯步行开始了73岁登山之旅。</b></p> <p class="ql-block"><b>岁月如歌但岁月不饶人,此行怕是考验我的人生极限了。</b></p><p class="ql-block"><b>久违了,天文台。</b></p> <p class="ql-block"><b>紫金山次峰,估计在海拔370米左右。这里所看到的建筑基本都是民国时期所建。</b></p> <p class="ql-block"><b>逐一浏览,弥补儿时失去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张钰哲先生座像</b></p> <p class="ql-block"><b>张钰哲先生生平</b></p> <p class="ql-block"><b>天球仪</b></p><p class="ql-block"><b>古代称浑天仪,又名浑象。东汉张衡,三国王蕃,刘宋时期钱乐之都曾造过这种仪器。它用以表现恒星和星座位置,并能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观象台被劫殆尽,清政府于1903年复制此仪。</b></p><p class="ql-block"><b>此仪直径三尺,嵌有1449颗恒星,沿用了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是明末由西方传入的。</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地平经纬仪</b></p><p class="ql-block"><b>用于测定天体坐标仪器,清政府于二十世纪初复制。</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浑仪</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古代用以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西汉洛下闼曾制作过浑仪。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由三重环圈组成,可测量天体的赤道、黄道和地平坐标。环上刻有周天365 1/4度及百刻刻度,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所特有的。</b></p><p class="ql-block"><b>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仪被掠至德国柏林,1920年归还我国。</b></p> <p class="ql-block"><b>浑仪(局部)</b></p> <p class="ql-block"><b>简仪</b></p><p class="ql-block"><b>元朝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创制。它是在浑仪的基础上简化改进而成。可用以测置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互不干扰。南侧日晷,白天可按日影则定时刻。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b></p><p class="ql-block"><b>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法军掠至法国驻华公使馆,1905年归还我国。</b></p> <p class="ql-block"><b>简仪(局部)</b></p> <p class="ql-block"><b>圭表</b></p><p class="ql-block"><b> 圭表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大约三千年以前,我国殷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南北平放的叫做“圭”,南端直立的叫做“表”。正午表影投射在圭的中央,一年中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因此测量日影长短就可以定出冬至、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测量日影长度变化的周期,就可定出一个回归年的天数(365 1/4天)。</b></p><p class="ql-block"><b>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清朝重修。</b></p> <p class="ql-block"><b>我国古代四大天文学家之一</b></p><p class="ql-block"><b>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b></p><p class="ql-block"><b>郭守敬,又名若思,元朝顺德邢台人,宋绍定四年生,元延枯三年卒。他认识到治历的基本工作是在于测验天象,而测验天象又在于要有仪器,所以他一生创造了十三种天文仪器,著名的仪器有简仪、景符、窥儿。他创作垛叠招差勾股弧矢的方法,不仅仔细实测,还继以精密计算,所以比较准确。他的方法施行达四百年之久,可以说是集古法的大成、他焚毁阴阳讹书,破除迷信,一洗古来占验的浮说,使天文学纳入正轨。</b></p> <p class="ql-block"><b>我国古代四大天文学家之一</b></p><p class="ql-block"><b>祖冲之(公元429-500年)</b></p><p class="ql-block"><b>祖冲之,又名文远,南朝宋范阳蓟人,元嘉六年生,永元二年卒。为人有机思,明历法,精数学。元嘉中,他减去闰分,增立岁差,上书论历,武帝欲用其法,寻凳未行,他在公元四六三年创作(大明历),首先把岁差的影响加人历法,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二次大改革。他还精于机械制造和算术,曾改造指南车,作商友器,又造千里船及水推磨,都机巧独绝。他计算的圆周率在3.1415926~7之间,贡献空前伟大,日本算学家曾建议把圆周率改称“祖率”</b></p> <p class="ql-block"><b>我国古代四大天文学家之一</b></p><p class="ql-block"><b>一行(公元683-727年)</b></p><p class="ql-block"><b>一行,本名张遂,河南魏州昌乐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他一生中主要成就是编制(大衍历)。(大衍历),博考古今历法之得失,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编算精密。例如,以定气编太阳运动表,计算中使用了具有正弦函数性质的表格和不同距的二次差内插及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等,均是独创之举。我国编历之法,至一行的(大衍历)而备。此外,一行在制造天文仪器、实测星辰度数、主持全国天文测地及推算历象都有杰出贡献。</b></p> <p class="ql-block"><b>我国古代四大天文学家之一</b></p><p class="ql-block"><b>张衡(公元78-139年)</b></p><p class="ql-block"><b>张衡,字平子,东汉西鄂人,章帝建初三年生于河南南阳,永和四年率,少时致力文学,曾写(二京赋),讽谏当时,传诵于世,三十岁后,从事天文科学的研究工作,任太史、尚书等职。创浑天学说,作浑天仪,定货赤交角为24度,分全球为365才度,立南北二极,体置二十八宿和日月五星。他还发明了测地震用的“候风地动仪”,(艮光)是他的天文著作,其中有很多精胖的见解。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b></p> <p class="ql-block"><b>銅壺滴漏</b></p><p class="ql-block"><b>除出土的西漢銅夕,這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套漏刻。它制于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十二月十六日。四壺皆有蓋,分四層自上而下为日、月、星、受水壺。置于階梯式座架上,日、月、星壺底偶有孔以滴水,銅筧承之,以次相注滴入前壺。受水壺中央有銅尺一把,長66.5厘米,刻有十二時辰,水浮尺上度尺計辰。日壺之側鑄有作頭(工匠),監制官員姓名及制作年代,原物存廣州城拱北樓上。</b></p> <p class="ql-block"><b>高鲁</b></p> <p class="ql-block"><b>高鲁</b></p><p class="ql-block"><b>(一八七七年五月十六日----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字曙青,号叔钦,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开拓者。一九零五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工学博士。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回国,任中央观象台台长,对一百年来钦天监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内容作了彻底改革。一九二二年创立中国天文学会,先后十一次被选为会长或副会长。一九二八年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任第一任所长,积极、勘察设计紫金山天文台,并争得三十万银元购置仪器。正在开建之时,忽被任命为驻法公使,故力荐余青松继其业,一九三四年组织日食观测委员会,于一九三六年派队到国外观测日全食,成为我国天文学史上光荣的一页。</b></p> <p class="ql-block"><b>天文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是人类对宇宙时空的探究,对自然奥秘的掲示,是追求世界之“真”。</b></p><p class="ql-block"><b>文学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是人类对精神情感的抒发,对生灵万物的关怀,是追求世界之“善”。</b></p><p class="ql-block"><b>艺术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是人类用自己的感官欣赏,用情感创作其内心,是追求世界之“美”。</b></p> <p class="ql-block"><b>60厘米反光望远镜</b></p><p class="ql-block"><b>这架望远镜是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时向德国蔡司公司订制的大型天文仪器,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天文望远镜。望远镜主镜口径60厘米,反光镜焦距3米,加卡塞格林副镜后系统焦距为10米;旁设口径20厘米、焦距3米的折射式导星镜。观测圆顶的直径为8米,内设可升降的观测平台,全部实现电动操作。</b></p> <p class="ql-block"><b>1937年,在日军侵占南京之前,该望远镜主要部分被装箱转移至昆明凤凰山保存,战后再运回紫金山。1950年代望远镜本体修复,增设了摄谱仪和 CCD 等终端设备,之后主要用于观测恒星和太阳系天体,可进行照相、光电测光和光谱观测。在中国现代天文学史上,这架望远镜曾作出过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1928年,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张钰哲先生留美期间,在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中国人的第一颗小行星,立即命名为“中华星”,但不久就失去了踪迹,仅留下了她的“灵魂”。张钰哲回到祖国后一直想把中华星找回来。1957年10月30日,张钰哲和他的助手张家样用该望远镜发现了我国本土第一颗获永久编号的(1125)号小行星,其轨道与“中华星”十分相似,国际天文学会( IAU )破例以“中华”为其命名,成了“中华星”的“躯体”。至此,(1125)中华星的“灵魂”和“躯体”在新中国的天文事业中统一了起来。</b></p> <p class="ql-block"><b>1953年2月, 毛主席视察紫金山天文台。</b></p><p class="ql-block"><b>(这里是浑仪)</b></p> <p class="ql-block"><b>1985年2月,邓小平视察紫金山天文台。(这里是天球仪)</b></p> <p class="ql-block"><b>1992年1月,江泽民视察紫金山天文台。(这里是圭表)</b></p> <p class="ql-block"><b>1996年11月,胡锦涛视察紫金山天文台。(这也是圭表)</b></p> <p class="ql-block"><b>1996年11月,胡锦涛视察紫金山天文台。</b></p><p class="ql-block"><b>(这个位置聚齐了紫金山天文台天文望远镜,等会儿我也想来一张)</b></p> <p class="ql-block"><b>追星六十载,一心系中华。“科技学应家国需”,张钰哲用一生的热爱和执着,在祖国天文事业中留下一座不朽丰碑,成为后辈中的千秋楷模。高山仰止,仪范永存。</b></p><p class="ql-block"><b>张锥哲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必当激励一代代后人严谨求实,勤奋开拓,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b></p><p class="ql-block"><b>张钰哲先生科学家精神:</b></p><p class="ql-block"><b>爱国敬业、执着追求的奉献精神</b></p><p class="ql-block"><b>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b></p><p class="ql-block"><b>高瞻远嘱、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b></p><p class="ql-block"><b>言传身教,海人不倦的大师风范</b></p> <p class="ql-block"><b>张钰哲</b></p><p class="ql-block"><b>1902年﹣1986年 福建闽侯人</b></p><p class="ql-block"><b>中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b></p><p class="ql-block"><b>苍茫高天追星族</b></p><p class="ql-block"><b>1928年留美期间观测发现了国际编号第1125号小行星“中华”( China )﹣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192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博士毕业,回国担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1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50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43年一1946年和1949年一1985年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ニ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曾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中国科协第ニ届委员会委员和江苏省科协第ニ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于1978年、2010年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小行星“张”(2051 Chang )和月球背面撞击坑“张钰哲”。</b></p> <p class="ql-block"><b>紫金山天文台五十周年誌庆</b></p><p class="ql-block"><b>歴五十春秋在紫金山上下創業</b></p><p class="ql-block"><b>劳苦休言功高</b></p><p class="ql-block"><b>透億萬光年向银河系内外开拓</b></p><p class="ql-block"><b>壮志豈僅凌雲</b></p><p class="ql-block"><b>一九八四年 张钰哲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偌大心胸磅礴气势才会有此文笔描绘宇宙银河之宏图!首创世界天文之伟业!</b></p><p class="ql-block"><b>为张钰哲点赞!他的84载和他的名字一样永入史册。</b></p> <p class="ql-block"><b>星耀中华风范千秋</b></p><p class="ql-block"><b>---天文学家张钰哲</b></p><p class="ql-block"><b>张钰哲(1902年﹣1986年)、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历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江苏省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b></p><p class="ql-block"><b>张钰哲毕生从事天文学研究、学术造诣深湛、建树卓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于1978年和2010年以他的名字命名了2051号小行星和月球背面的一座撞击坑,以表彰和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b></p> <p class="ql-block"><b>这里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高点↗,我↗来了!</b></p> <p class="ql-block"><b>此时此刻这里只属于我(旁若无人)好不幸哉!</b></p> <p class="ql-block"><b>紫金山次峰</b></p><p class="ql-block"><b>深秋季节全景观看变了色的植被覆盖着紫金山</b></p><p class="ql-block"><b>仔细看远处几辆白色的紫金山索道缆车正沿着山脊缓缓开来(4点钟方向)</b></p> <p class="ql-block"><b>这里曾是胡锦涛拍照的地方,我也拍一张。远处是紫金山主峰头陀岭,近处簇拥着几台高倍望远镜尽收眼底,真乃拍照首选绝佳之处!我来着了。</b></p> <p class="ql-block"><b>今日乘兴独自一人登紫金山,不负七十三岁之躯,了却多年夙愿,今生无憾啊!</b></p> <p class="ql-block"><b>了却了心愿,不留遗憾,再见了紫金山天文台!</b></p>

张钰哲

紫金山天文台

天文

紫金山

望远镜

仪器

天文学

天文学家

中华

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