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的世界遗产地(七)

伊犁小河谷

<h3>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评价是: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规划、古建筑和装饰,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h3></br><h3> <h3>对古村落的记忆总是伴随着细雨霏霏。</h3></br><h3>多年前曾受邀去乌镇,从诸暨搭校车前往桐乡,第二天一早去到乌镇。整个村子几乎没有游客,诸多的乡音中似乎只有我跟学生说着普通话。天下着丝绸般的绵绵细雨,我撑着刚买的靛蓝花布伞。从村子穿流而过的小河安静地躺在色彩斑斓的树下,倒影着金灿灿的秋光。雨滴在河面激起一圈圈细密的纹路,小鱼秧子成群地游来游去。早起的妇女在石板上捶打清洗着衣服,简陋的小杂货铺才开了门。面容和善的老人在河边摆上了桌椅,准备着售卖家常早餐。</h3></br><h3>而徽州给我的印象也大抵也该是这样的细雨迷朦。白墙黑瓦马头墙,长满苔藓的青石板,透着充足光照的天井,吱吱呀呀的木楼梯。村口的池塘注满了清澈的水,几张石凳子上坐着闲聊的村民。不远处就是郁葱葱的低矮群山和栽满了作物的农田。淅淅沥沥的雨水,空气里都是植物的气息,每一口呼吸像是对自身的大清洗。</h3></br><h3>2016年夏天,因为一场民谣音乐节,我邂逅了西递。</h3></br><h3> <h3>并没有遇到雨,天气热得无处躲藏。乘高铁转公交到西递已是黄昏,村子周边设满了检票亭,客栈老板骑着小电动车过来接我和大师姐,一看我们是两个人,腼腆的说路也不远,我们走着去。这是一栋位于村头的民居,客栈老板说是久远的建筑。白墙黑瓦,小的院落,门口就是农田。离西递的牌坊不远。我和大师姐收拾好问了路,就循着村子里的溪流找到了老宅改造的饭馆。</h3></br><h3> <h3>坐在天井,看着这个四处透着古旧气息的庭院,不难想象当年的气派。祖辈们定没成想到这个大宅子倒给后代带来了创收的契机。饥肠辘辘中等来了食物,当地特色的毛豆腐和新鲜蕨菜。算得上是平日难得品尝的美味。</h3></br><h3>除了做生意的年轻人,村子里留下来的基本都是中老年。游客的到来似乎也没有带来太多不良风气,村民依然淳朴。就算是生意人也是带着山里人特有的单纯的热情。</h3></br><h3>大师姐给小欢打了电话,我们很快找到了星空夜谈的场地。台上喜欢民谣的少年们自弹自唱,台下喜欢民谣的人们用心倾听,我想,和星空一样明朗的,正是我们这一群热爱民谣的人们,毫无矫饰的自然会让音乐永生。</h3></br><h3> <h3>夜晚的西递,微风徐徐,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回住处时经过明经湖畔,胡文光牌坊已经在此屹立400余年,倒影在湖水中闪动,显得巍峨壮观。夜深人静,民宿小院,陈年的气息,深院高墙,巷道狭窄,目光所及多暗沉,有阵阵香气袭来,花的味道,药草的味道,想象力略显丰富的我和大师姐,从鲁迅三味书屋的美女蛇想到聊斋的狐仙,吓吓的钻回屋子拉上窗帘,听老周的《九月》,我们安然入梦。</h3></br><h3> <h3>次日清晨,窗外竹林之中几声山雀鸣啼,带我从梦中醒来。心想,昨晚欣赏了西递夜色,西递的晨光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和大师姐立马起床,轻手慢脚,洗漱完毕,又步入西递村上。</h3></br><h3> <h3>但见这西递的早晨,群山轻纱蒙面,村口的池塘,鹅鸭嬉戏,红女浣衣。山边,牛羊吃草,牧童遥指。老屋,粉墙黛瓦,斑驳沧桑,错落有致,不时有几缕炊烟,袅袅房顶与树梢。大街小巷,一尘不染,石板青云,悠悠诗行。时有男女提篮担筐,早赶生计。无不彰显"桃花源里人家”的徽州独特的神韵。我们用手机记录着这"乌托邦”式的美好,看着一个个有朝气的人奔跑在马拉松的赛场,他们铿锵有力的步伐似乎在写着一首西递民谣:热情、质朴、歌唱……</h3></br><h3> <h3>问了客栈姐姐去音乐节的路,我们一路走去。演出的场地在村子外大概两公里的地方。人生第一次音乐节就遇见如此景色美好的现场。远山、溪流、农田、蓝天、云朵、鸟叫、虫鸣。年轻人们从四方赶来,等着歌手上场。那些熟悉而热爱的音符从音响里传来,瞬间填满整个旷野。喜欢的东西如此触手可及,足以让人兴奋到不知所措。没约到朋友的伤感已然烟消云散。</h3></br><h3>不知不觉,夕阳就染红了天。夜幕降临,舞台的灯光变幻着颜色。我们并没有挤到人群里去呐喊,大多数时候远远坐在草地上听着喜欢的调子。想起了一路听着野孩子走过的云南跟新疆,而今又在徽州见到他们。曾经感受到的能量依然汹涌。</h3></br><h3> <h3>这个浮躁的时代,总有一些人在做着心里所爱的事。即使艰辛,却一直坚持着。而他们的歌声也自然就充满了直达人心的力量。</h3></br><h3>最让我难忘的是小河,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可正是这种沉浸这种有生命力的陶醉感染了现场的我们。一个朋友对我说:“这次音乐节我喜欢上了小河的歌。”“无爱河水自然流  无爱春风自悠悠”是呀,天地无情,草木无心,我们为何爱的这般用力,可不可以少些凛冽分明,多些自然和生长,一如我们对音乐对民谣的爱。</h3></br><h3> <h3>回村前,接到朋友关切的问候。晚上躺在松软的床上歇着,突然传来打更声。一看时间,11点半。后来卖茶的店家告诉我,这是一直沿袭下来的习惯。这些原有的细节还没有完全被破坏,不由让人心生温暖。</h3></br><h3>建筑是诗篇,民风是酒,音乐节是新鲜而温暖的传承吧。</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CswV5ghTUjmZH5RjxRQn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