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潭公园又来了花脸鸭。

在雨中

<p class="ql-block">花脸鸭</p><p class="ql-block">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p><p class="ql-block">花脸鸭(学名:Anas formosa)属小型鸭类,个体较绿翅鸭稍大,而较针尾鸭稍小。体长37-44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雄鸭繁殖羽极为艳丽,特别是脸部由黄、绿、黑、白等多种色彩组成的花斑状极为醒目。胸侧和尾基两侧各有一条垂直白带,可以明显区别于其他野鸭。非繁殖羽似雌鸟。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白天常成小群或与其他野鸭混群游泳或漂浮于开阔的水面休息,夜晚则成群飞往附近田野、沟渠或湖边浅水处寻食。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繁殖于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西到俄罗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极海岸,南到贝加尔湖,东到堪察加半岛。越冬日本南部,偶尔到印度东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 雄鸟繁殖羽头顶至后颈上部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端。脸部自眼后有一宽阔的翠绿色金属带斑延伸至后颈下部;绿带与头颈部黑褐色之间有一白色狭纹,其余脸部呈乳黄色;在绿色带斑与乳黄色斑之间夹有黑色细线,并向颈侧下方延伸;黑色线与黄色脸斑之间还有白色细线;眼周黑色,并有一黑纹自眼周向下至喉部,从而将脸部乳黄色斑分割为前后两块。上背和两胁蓝灰色,密布以黑褐色波状细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淡色羽缘;尾上覆羽尤淡,尾羽褐色,具细狭的棕白色羽缘;肩羽长而细,内翈棕白色,外翈绒黑色,具宽的棕红色羽缘。翅上覆羽暗褐色,大覆羽具宽的棕色端斑,形成翼镜前面棕色边缘。翼镜铜绿色,后面转为黑色,再后白色。颏、喉和前颈上部黑褐色,胸淡棕色,满杂以暗褐色点状斑,下胸两侧各具一宽阔的白色横带。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中部具棕白色端斑,两侧具暗棕色羽缘,尾下覆羽两侧前面各有一白色宽带。腋羽白色。非繁殖羽似雌鸟。</p><p class="ql-block"> 雌鸟上体暗褐色,羽缘稍淡。头顶褐色较浓,近黑色,密缀以棕色羽端。翅上翼镜较雄鸭为小,且铜绿色辉亮光泽亦差。头侧和颈侧白色,杂以暗褐色细纹,眼先在嘴基处有一棕白色或白色圆形斑,眼后上方具棕白色眉纹;颏棕白色,喉与前颈白色。胸与雄鸭相似,但斑点较少,腹亦为白色,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两胁暗褐色,具浅棕色羽缘;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羽干纹。</p><p class="ql-block">虹膜棕色或棕褐色,嘴黑色,脚趾板蓝黑色。幼鸟似雌鸟,但脸斑不明显,羽色较暗褐,少棕色;上体具淡灰褐色羽缘;下体中部斑杂状。</p> <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 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繁殖期主要栖息在泰加林或苔原带的沼泽、河口三角洲、湖泊和水塘中,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各种淡水或咸水水域,包括湖泊、江河、水库、水塘、沼泽、河湾以及农田原野等各类生境。</p><p class="ql-block">国内分布</p><p class="ql-block"> 冬季栖息于长江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方;春季迁徙经华北、东北各省,到苏联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可能也在我国东北部繁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