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在江西南昌</b></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座历史悠久、著名的大桥。一面是老城区,一面是新城区,跨越赣江,一身连起南昌的过去和现在。</p> <p class="ql-block">这座承载了无数车辙足印的八一大桥,有着它独特的前世今生。据记载,八一大桥在1936年建成的时候叫做“中正大桥”,后来1949年全国解放,政府又对大桥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建,并更名为“八一大桥”。</p> <p class="ql-block">“南浔铁路起于牛行,与南昌市,隔江相对,客货运输,初恃划船,江流湍急,风险堪虞。后增轮渡,分别在鮕鱼套及章江门外,免费载运旅客,终以两岸交通,仍感不便,故建此桥。”</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南昌和牛行之间的行旅贸易往来,完全依赖原始的摆渡或轮渡。1934年,时任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决定在南昌、牛行间建一座大桥,并以蒋中正(蒋介石)的名字命名。1934年12月20日,中正大桥正式开工建造。桥址选在东岸塘子河及西岸有记码头为起讫点,西岸桥头介于南浔铁路车站(牛行车站)及赣湘、赣鄂公路东站之间。</p><p class="ql-block">至1936年12月底,大桥整个工程全部竣工。中正大桥总计花费,国币九十六万一千九百六十元零四角一分四厘四毫,并在1937年1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试车典礼。</p> <p class="ql-block">中正桥的钢墩钢梁都是德国产;桥面净宽7.92米,其中车行道宽5.4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22米,桥面材料全用洋松。</p> <p class="ql-block"><b>据记载</b></p><p class="ql-block"><b></b>桥的一端位于南昌市阳明路、胜利路、沿江路的会合处,另一端临近牛行车站的有记码头,可通至南浔铁路车站,并与赣湘、赣鄂公路相连接。桥总长1077.82米,其中正桥28孔,长904.68米;南昌岸引桥长38.24米;牛行岸引桥长134.9米。桥面宽7.92米,其中车道宽5.4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22米。</p> <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26日,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战车队到达牛行,准备通过中正大桥直入南昌市区,于是中国军队在当日上午11时20分选择炸毁大桥桥梁。即使如此,也未能阻止日军的攻势,在27日时,南昌沦陷了。</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2日,退守南昌城的国民党夏威兵团第46军主力还未开战就已退缩,并炸毁中正桥,以阻挡人民解放军过江追击。此次破坏程度比前一次更加严重,全桥被炸毁了3孔,每孔约20米长,其中有1孔完全被炸毁,交通陷于瘫痪之中。</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后,工程师韩柏林带领劳工抢修中正桥,仅用了九天,便恢复了交通。为了纪念“八一”起义,江西省政府决定将“中正桥”改名为“八一桥”,这便是八一大桥的前身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次修缮 改建为两用桥梁</b></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江西省政府曾先后4次对八一大桥进行修缮。<b>当时,八一大桥是联系江西南北公路交通的唯一渠道,</b>赣北的棉花、茶叶,赣南的钨砂、木料等,都需要通过此桥,转运到国内外。然而,经检查发现,桥体的大部分钢梁已经生锈,铆钉松动,水下部分钢桩外包的混凝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和脱落。除此之外,木制的桥面很容易损坏和腐朽,汽车通过时需要限速,每辆汽车过桥需要11分钟。桥孔狭窄,桥下最高净空距离航行水位只有6.9米,经常出现桥墩被撞的事情,影响桥身安全。在汛期,较大的轮船因为船高原因,只得被迫停驶。此时的大桥仅靠维修已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1953年4月,南昌市建设局正式提出《南昌市八一大桥改建永久性桥梁计划任务书》,准备在旧桥的基础上,改建为现代化的城市、公路两用桥梁。1953年4月,开始筹备大桥改建工作。1955年11月7日正式开工,3年后改建工作全部完成。在这期间,全体建桥职工废寝忘食,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改变了八一大桥千疮百孔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改建后的八一大桥全长1226.9米、桥面宽10米,其中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而且荷载能力也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两岸的交通压力。</p> <p class="ql-block"><b>改革开放以后</b></p><p class="ql-block">南昌经济日益发展,南来北往的交通量大幅增加,八一大桥已不堪重负。20世纪90年代初,南昌市着手规划“一江两岸”的城市建设布局,兴建新八一大桥随之提上了议事日程。1993年,这个项目列入了江西省的规划。1995年5月16日,南昌新八一大桥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第一次会议。在会上,确定新桥建在原桥上游50米处,桥型为两独塔双索面斜拉桥,新桥建成后旧桥即行拆除等事项。11月5日,新八一大桥动工兴建,设计建设工程部大胆采用4米桩径为主塔基础。</p><p class="ql-block"><b>在全国同类规模的桥梁中,八一大桥建造时间最短、造价最低。</b></p><p class="ql-block">1997年9月29日,大桥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她是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的八一大桥</b></p><p class="ql-block">全长约6公里,桥面有效宽度28米,双向有四个车道。主墩直径长达4米,桩一共8根,是国内最大直径的桩基。</p><p class="ql-block">八一大桥靠近阳明路的东侧,有两只气宇轩昂的黑白猫,而在西侧,则是两只威武雄气的石狮子,它们的寓意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p> <p class="ql-block"><b>▲黑白两只猫的小故事</b></p><p class="ql-block">据传,有一位国家领导人来南昌视察,当时八一大桥还未完工,领导看见大桥的石狮子非常满意。</p><p class="ql-block">于是问南昌官员,桥的另一头是否也有石狮子,地方官员用浓重的南昌普通话说:“还没(冒)”。领导听成了黑猫,便说道:“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p><p class="ql-block">省领导一听,便立马在大桥的另一端雕塑了黑猫和白猫,这两只“谐音”猫便英姿飒爽地蹲伏在了八一大桥。</p> <p class="ql-block">八一桥东头的亭台阁楼</p> <p class="ql-block">八一桥上的风景固然美貌,但是桥底下的百态人生也不失为一种风味。</p><p class="ql-block">舞众、歌者、吃货、聊者、闲逛人、拾荒者......真实地反映了南昌人的生活,同一时刻,不同的风貌,才造就了八一大桥的神秘与铁骨傲气。</p> <p class="ql-block">▼从八一桥下西头往东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一大桥”</b></p><p class="ql-block">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大桥,可惜缺少点“八一”元素,从中正桥——八一桥,它将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