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夜雨读诗词---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醉忆黄州

<p class="ql-block"> 榕城的秋天终于凉了下来,还下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终于感受到秋凉好个秋的滋味。经过近一个月的疫情折磨,福州终于迎来了复学的喜讯,自己焦躁的心绪也平稳了一些。好久不动笔,此时想表达生活,但似乎生活的羁绊让自己陌生的面对文字的表达,也不知道去说一些什么。好在这几天,给同学们讲诗词,其中一首颇有感怀。它是出自北宋苏轼的一首小词,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既然有感怀,就去尝试学习和品尝,如同到厨房做一碟小菜,看着别人的菜谱去做做,也有一分清雅,一份清欢。</p><p class="ql-block">词的原句是:</p><p class="ql-block">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p><p class="ql-block">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轼给自己的爱妻王弗写的一首词。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任知州,时年40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书籍记载,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p><p class="ql-block"> 在苏轼的心目中,妻子依旧是“小轩窗,正梳妆”的那份甜美。定格十年,甚至是一辈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什么样的女子让苏轼这位大才子感动心扉,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 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还是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或者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还是情感的孤独与寂寞?</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苏轼在宋朝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万千女子仰慕的帅哥,想与他结缘的女子相比多不胜数,但是只有王弗走入了他的内心。所以借助别人一段话。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举案齐眉相依为命,琴瑟合鸣同德于心。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和最深层的温柔。这也许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独有的典范和爱情的样子。所以苏轼的至情至性的样子,用一句来说,真是个浪漫的要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