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随记

<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蕴含着哲理是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p><p class="ql-block"> 出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全文:</p><p class="ql-block">半亩方塘一鉴开,</p><p class="ql-block">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p><p class="ql-block">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p><p class="ql-block">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p><p class="ql-block">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p> <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p><p class="ql-block">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p><p class="ql-block">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p> 2022.11.16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