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拜读了乌克兰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今日闲来,细细品味,感触颇深。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是他多年教育实践的升华。因此,这本书中没有古板的理论教条,没有巨幅的长篇大论,有的只是一个个生动深刻、耐人寻味的教育故事,在读这本书时,感觉在与一位亲切的教育智者对话,整本书投射着智慧的光芒,师者的魅力,读完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以力透纸背的笔墨,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把提升每一个孩子的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教育者所要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服务。</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种素质的培养都是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就是所说的精神生活。结合作者的观点,我觉得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背道而驰,有时过重的关注学生的成绩,目光聚焦于学生的分数,尤其是在面对学困生时使出浑身解数,还经常是恨铁不成钢,累人累己,常常以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来衡量自己工作成败的标准,学生苦不堪言,殊不知其实我们已违背了教育规律,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并未享受的教育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智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智育不等同于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了增长智慧,增长才干,以后能创造性的工作,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精神充实,文明幸福的人。</p><p class="ql-block"> 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一观点我的解读是智育的目的是为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服务的,学校的智育不仅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以后能考上好的理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来成为一个文明幸福的劳动者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从这一角度来说,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获取到知识后能用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从而获得幸福人生。也就是说,无论你将来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是商人,还是政府官员,首先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一个有着丰富精神生活的人。这也是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要求,这与我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重视研究每一个学生。他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23年,一直坚持不脱离教学,不脱离学生,一直担任一门课的教师,还兼任班主任。23年中,经他长期直接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他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意培养他们的个性。</p><p class="ql-block"> 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三是让学生都有他最爱读的书。我们通常所培养的学生的个性太过宽泛,我们认为培养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不雷同于别人的思维品质,智能结构和人格品貌。但这些个性的形成都应该基于苏霍姆林斯基这三项要求之上而形成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学校的这三项要求,让我们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有了现实可靠的依据,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再盲目而行,参照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项标准付诸实践,长期坚持一定会收效显著。</p><p class="ql-block">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好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艺术家,这部教育著作永远是教师们最该拜读的教育经典。需要慢慢地阅读、细细地品味,将更多的好建议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让这部经典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