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榜样—忆朱家岗战斗壮烈牺牲的战友吴承祖、宋云玺

一叶知秋

<p class="ql-block"> 叶英</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四师第9旅第26团,在淮北苏皖边区反“扫荡”战役中,朱家岗浴血奋战打败日寇,使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已经过去40年了。作为第26 团的老同志,我对这次战斗仍然记忆犹新。今天,就将我所熟悉的两位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吴承祖和宋云玺的革命事迹作简要叙述。</p><p class="ql-block"> 我和这两位同志在一起工作时间较长,深感他们的高尚品德的确值得学习。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响应党的十二大号召,恢复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此时机宣传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更有现实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1940年12月,皖南事变的前夕,在国民党反动派阴谋策划下,新四军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豫皖苏地区,发生了耿、吴、刘(耿蕴斋、吴信容、刘子仁)的叛变。叛徒刘子仁扣押了几十名党的干部。同志们英勇不屈,趁夜间夺枪越狱。在机枪扫射下,7位同志英勇牺牲,30多位同志突围回到了主力部队。我参加了那次突围。之后,调到由永城、萧县两个独立团新编成的第35团政治处做宣传工作,在那里认识了吴承祖、宋云玺两位同志。</p><p class="ql-block"> 吴承祖同志当时任团政治处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但他很少在政治处机关里工作,大部分时间深入到营、连,和干部战士一起战斗,一起生活。1941年1月,与皖南事变发生的同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调动9个师的兵力,向我豫皖苏地区新四军第四师进攻。在彭雪枫师长指挥下,第四师部队在日寇、伪军、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三面夹击中,连续战斗3个多月。</p><p class="ql-block"> 在长时间连续战斗的生活中,吴承祖同志有时回到团部机关开会,总见他脸色苍白,衣服脏破。大家都劝他回来休息几天,他总是莞尔一笑,开完会又赶忙回到连队去了。那年5月初,我们转战到宿南地区。为了准备长途夜行军通过津浦铁路,部队休息了两天。当时天气晴朗夏天已经到来,气温逐渐升高了。大家都把棉衣中的棉花拆下来改成单衣,忙着又烫又洗。我们宣传队的几位女同志,还有团长寿松涛的爱人边大姐,都来帮助男同志将棉服缝改成单衣。政治处20多位同志的衣服很快都缝好了,只有吴承祖副主任的衣服大家感到难办。他衣服上的油腻不但洗不掉,而且虱子太多。边大姐就把寿团长的一身旧单衣送给了吴承祖,这才解决了他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吴承祖原名彭承哲,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人,开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当过小学校长,是一位知识分子。但他在生活上却非常简朴,吃苦耐劳,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很受同志们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过津浦铁路后一个多月,我调到第9旅第26团工作,暂时和吴承祖同志分别。</p><p class="ql-block"> 1942年秋天,没想到吴承祖同志也调到第26团来了。上级委派他担任第1营教导员。我到第1营去看望他,一年多没有见面了,大家都有很多话想说,我们聊得很高兴。在没见到他之前,我还准备了一些想劝慰他的话,我担心他从政治处副主任的团级工作岗位调作营教导员,会不会有些想法。因为有些人往往对自己熟悉的同志,就会表露出不满的情绪。但是,完全出乎我意料,吴承祖同志对职务、上下调整等这些问题丝毫没有什么考虑。我对吴承祖同志的高尚思想境界和纯洁的无产阶级党性,发自内心感到衷心地敬佩。</p><p class="ql-block"> 吴承祖同志调第26团工作后不久,他的爱人张哲民从其他根据地调来了。我在一营营部见到了这位落落大方的女同志,大家都称赞她千里寻夫的勇气和决心。那时我们才知道,他们是在家乡结的婚。婚后不久,把一个才一岁的孩子托付给别人抚养,夫妇俩毅然先后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在延安,他们同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之后,分别在不同地 区工作,已有好几年了。相互消息隔绝,这次是组织上经过调查,才把双方调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1942年12月10日,吴承祖同志在朱家岗战斗中光荣牺牲了。战斗结束部队转移后,我去第1营收集吴承祖同志的遗物,打算通过组织将这些东西转交给张哲民同志。在他的笔记本中我发现了他写给爱人的遗书。在这份遗书中他写道:</p><p class="ql-block"> 哲民:</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战斗非常残酷非常激烈,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我牺牲了,我感觉为党牺牲是光荣的。你应该自豪,不要悲痛。流泪是怯懦的表现。惋惜的是我不能看到革命的最后胜利。希望你教育好儿子,让他踏着我的血迹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p><p class="ql-block"> 承祖1942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 我的眼泪不觉地洒落在纸上。我把承祖同志的遗物交给了团政委谢锡玉和政治处主任刘增奎二位同志,并将吴承祖同志的英雄事迹和遗书内容写稿寄给了第四师《拂晓报》社。不久,《拂晓报》用“英勇奋战朱岗前壮烈殉国偿夙愿”的大字标题,发表了我的这篇战斗报道,以及吴承祖同志的遗书。</p><p class="ql-block"> 宋云玺同志是一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1940年,我们都调到第35团政治处,一起工作。当时他任团锄奸股股长,我是宣传股股长。我们共同经历了路西三个多月艰苦的反顽斗争,我们之间建立了兄弟般的革命友谊。当时我参加革命虽然已4年多了,但比起经历过10内战的红军干部,我只是一个新战士。当时,新干部和老干部虽然在工作中能做到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但是彼此在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上总还是有些差别。宋云玺同志和一般工农干部不同,他出身虽是贫农家庭,文化程度不很高,但他心胸开阔,待人态度和蔼,常与大家谈笑风生;他战斗经验非常丰富,因此成了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干部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 在战斗的间隙,宋云玺常常聊起他参加红军长征的情况。他是安徽六安人,十几岁就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大别山区。他所在的部队是有名的“夜摸老虎团”,擅长夜间袭击。他们的兄弟团叫作“飞行军”团,擅长远途奔袭。国民党部队最怕这两个团。这支部队从鄂豫皖打到陕(西)南、甘(肃)东,所向披靡。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张国焘闹独立,派西路军向新疆进军,想要打通“国际路线”。红四方面军里不少同志毅然脱离张国焘,回到延安找毛主席。宋云玺同志就是这些同志中的一个。在这件历史大事中,就可以看出宋云玺同志是一个有远见卓识,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上成熟的党的好干部。</p><p class="ql-block"> 宋云玺同志曾向我介绍过许多战场上的战斗经验。他教给我的夜间辨别方向和注意路途上地形、地物特点等方法,非常有用,让我获益匪浅。在抗日战争和之后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因工作需要,我常常单枪匹马夜行百余里,却从来没有迷失过路。全国胜利,进到城市工作后,我也经常去边远沙漠地区做武器试验,宋云玺同志在战争年代传授给我的这些经验,依然能够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宋云玺同志在工作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认真贯彻、遵照党的群众路线。这在当时做保卫工作的干部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在部队中做了六七年政治工作,在我熟悉的十几个保卫工作干部中,能打破红军时期遗留下来的保卫工作神秘化作风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宋云玺同志。由于这两位同志能正确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他们在工作中都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与此相反,其他那些做保卫工作的同志,往往愿望是好的,但却常常出毛病。1944年,淮北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错案,就是深刻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我军转到洪泽湖西的淮北地区,驻在管镇、鲍集一带进行整训。宋云玺同志看到我穿的鞋坏了,他就用旧布条给我打了一双很精致的草鞋,用红绿色毛线结成草鞋的前脸和后跟,穿上后,让我这个只有22岁的人显得更年轻了。这样一双好的草鞋我真舍不得穿,只有在革命节日开大会时穿过几次。</p><p class="ql-block"> 1942 年的夏天,宋云玺同志调到第26团担任保卫股长,我们又在一起工作了半年左右。12月10日,朱家岗战斗打响之后,团政治处一部分同志奉命同电台一起撤离团部所在的曹圩子。在向东去的路沟中遭到敌寇的伏击,宋云玺同志壮烈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得知宋云玺同志牺牲的消息时,痛哭得昏了过去。宋云玺给我结的草鞋,成为我对这位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永远的纪念。每当我把它取出来再看时,这位英勇的红军战士的形象就会立刻涌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吴承祖、宋云玺同志,安息吧! 党和人民永远怀念着你们! 你们永远活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1982年10月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作者:原第26团宣传股股长,后任中国常规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