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19时,滨州市“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基地学校主题教研--落实“新课程标准”-共研“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大单元活动如期开展。 首先谷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议程和要求,老师们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观课学习。 如此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黄山实验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们准时参加了此次基地校教研活动,带着三个观课思考,共享这云端教学盛宴! <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秀课展示</span></h1> 本次教研活动展示了两节优秀的数学课。 第一节展示的是由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中学吴岭岭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本节课中吴老师进行课前前侧,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思考。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度。学生根据直观感知,在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定义,从而积累了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经验。新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节课中周长的认识与测量完美的对接在一起,学生想办法测量四边形和树叶的周长,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工具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通过转化思想化曲为直,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div><br></div>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以此感知图形的大小,由此也成为学生认识周长本质的一个难点。吴老师通过格子图对比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平面图形中弄清图形周长与面的大小的关系。通过思辨,学生尝试了将周长与面积进行剥离,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周长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图形的测量打下基础。 第二节展示的是由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莲华学园张小燕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周长》。张老师从认识图形的周长入手,直观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四边形的周长和五边形的周长,从而建立直观表象。在接下来探索长方形的过程中,用四条未在长方形周边的四条边展开,展成一条线,直观地展示出周长就是把这些线段连在一起,体现了边的长度单位的累加,线段长度的可加性。 学生在熟练理解并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张老师出示了很多不同的长方形,引领学生总结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类比归纳,让孩子感受公式出现的必要性,感受公式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张老师巧妙借助身上的小工具,回顾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将公式内化于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而“给图形装花边”这一问题,这一真实情境引出本课时对图形计算方法的学习。张老师一直在强调脑中要抽象出图,这个环节是对数学抽象的过程,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值得我们学习! <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团队说评课</span></h1> 随后进行的评课环节更是“干货”满满。分别由滨州实验学校西校区的隋传莹老师和莲华学园的马丽娜老师进行了说评课。 首先由滨州实验学校西校区的隋传莹老师对吴岭岭老师展示的《认识周长》进行评课。隋老师从课题确立时的思考谈起,从设计目标和设计思路两方面进行分析。借助不同错误认识的展示,学生在辨析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其次由莲华学园的马丽娜老师对张小燕老师展示的《长方形的周长》进行评课。马老师从周长的大概念是什么、本节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地和这节课是如何站在大单元角度,借助一体两翼模型进行演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点评。 最后谷老师对这两位老师的课例做出了综合性点评,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让我们全体教师进一步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个大单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谷老师针对两位老师的课也给出了一些宝贵的改进意见,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浅。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教师所思所想</span></h1> 在学习过程中,我校老师们也聚精会神观看课例,认真记录上课教师的一言一行!每节课上完后,又重新审视一遍上课教师整堂课的设计思路,结合评课教师的评课,认真梳理总结,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通过参与本期教研活动,教师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与创新,为教学注入强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