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战友:崔教授简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泰山学院客座教授。长期致力于课堂实践研究,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现代课堂建构方面有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已在国家和省市教育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近几年,着力深度学习理论转化,推进深度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 革创新先锋奖”。已在全国做过近千场讲座,课程特色具有实用性、实操性、案 例化、接地气。项目区与项目学校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被上海、北京、 深圳、重庆多校聘为教学带队、带团总设计、总指导。崔教授的对新课标解读深入浅出,值得学习借鉴实践。</p> <p class="ql-block">学习——实践——领悟——再实践</p><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人生的理想信念或许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认知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情都是有酝酿、积淀、改变、进步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向专家致敬!向高手学习,我们会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尚和合,多和合,少争执,共进步。</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p><p class="ql-block">专家引领,老师实践,互相启发基于大家志同道合,众志成城。</p> <p class="ql-block">目前的大单元设计,很多老师陷入了学科知识的内部关系,侧重的是知识关联逻辑,也就是我常说的“学科逻辑”。这是大单元设计的基础的基础,如果缺乏知识关联和学科特质,就如同高楼大厦缺乏牢固的地基,会轰然倒塌。但大单元的区别于传统单元教学的根本不同是“课程化”,即把“教材单元转化为课程单元(请高度关注“转化”二字)”,不然,大单元就变成了类似马芯兰老师的以“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法了,失去了“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课程意义,大单元也就不能称为“大单元”了。</p><p class="ql-block">目前不少学科专家和教研员,特别强调学科知识关联和学科思维逻辑,并且特别坚持,认为非此不可。我只能说:偏执会限制人的全面思考,立场坚定的前提首先是“观点正确”。不讲学科逻辑,大单元无以为继,仅仅局限于学科逻辑而不顾学习逻辑,大单元就不能称其为“大单元,即课程单元或学习单元”(崔教授语)</p> <p class="ql-block">不用讲这么复杂。用以致学,即问题引领、任务驱动、产品导向,即用一个大问题、大任务或一个综合性产品承载“学习目标(核心目标)”,引领学习,是一种总—分—总的结构(传统课堂一般是分——总结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p><p class="ql-block">知识学习,是先认识后使用,还是为使用而认识,即学后用还是为用而学,这两种模式哪种效率高,不言而喻,但许多人依赖于习惯,不愿意改变。当然,还有其它愿因,因为“用中学(用以致学,用为始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和学习活动程序,需要教师功夫在课前(才能确保学生功夫在课内),需要嵌入评价保驾护航,这对于习惯即问即答、念流水账的老师来说无异于“革命”,束手无策和不安全感会油然而生,所以,不要以为利于深度学习、利于质量提升的教学策略就容易推行……(崔教授语)</p> <p class="ql-block">知识是一堆材料,如何把这堆材料变成学生大脑中的“东西”,如认知结构、思维方法、价值观……”,这就是课程(古希腊跑道之意)。课程至少要有目标,并能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教材不具备的。课程的内涵比较复杂和丰富,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形式一般为学习设计,或简化版的学习单(多种媒介呈现形式,比如教师语言、课件和文本等)。崔教授语录(转发)(崔教授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