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牛(老刘)的美篇

刘诗斌(昵称:老黄牛)

<h3><br> 中国日用化工协会 <br> 火花收藏家工作委员会 <br> . 西安活动中心 <br> 庆賀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 <br> 火花藏品线上展览</h3> <h3>  戏剧及戏曲脸谱.、艺术专题火花(火柴)<br><br> (第六集)</h3> <h3><br>  火柴盒上的贴标,俗称“火花”,是商标,也是艺术品,它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为一体,成为一个个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辉煌与文明。<br>  火花的种类五花八门,有历史典故、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体育竞技、动物花卉及各大建筑、各大宾馆饭店和商品广告等,它既浓缩了大自然的万紫千红,又倾注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br>  火花一度成为仅次于邮票的世界上第二大收藏品!</h3> <h3> 京剧名家<br>  我国在二十三十年代,以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为代表的流派兴起,形成了京剧的鼎盛时期。从二十年代起直至建国初期,具有较大影响的流派是: <br> 生行 <br>△马派创始人马连良 最大的特点是将传统的老生行只重唱工戏,发展为唱念做并重。马连良唱腔委婉,俏丽新颖,念白清楚爽朗,声调铿锵,做工潇洒飘逸。他能戏极多,并排演了许多独具马派特色的剧图,如《十老安刘》、《串龙珠》、《春秋笔》、《将相和》、《青霞丹雪》、《赤壁之战》、《赵氏孤儿》、《海瑞罢官》以及现代戏《杜鹃山》、《年年有余》。<br>△言派创始人言菊朋 他的唱腔念白,脱胎于谭(鑫培)派,因其文学修养较深,兼长书画,精通音律,又吸收各行当之长,因而唱腔以字正腔圆取胜,念白字准句清。他演出的《卧龙吊孝》、《骂殿》、《吞吴恨》、《白蟒台》、《宫门带》等,赢得了很大声誉<br>△杨派创始人杨宝森 杨派唱工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做工稳健老练。《失街亭》、《击鼓骂曹》、《当锏卖马》、《洪洋洞》、《汾河湾》等剧目为其代表作。<br>△麒派创始人 周信芳。周的唱腔纯朴苍劲,念白挺拔,韵味醇厚,字字饱满有力,最擅做功,身段洒脱洗练,全身有戏,节奏感强。他能戏极多,单他自己编演而且有影响的剧目即有《陈胜吴广》、《鸿门宴》、《勾践》、《苏秦》、《明末遗恨》、《文天祥》、《义责王魁》、《海瑞上疏》、《澶渊之盟》等。<br>此外还有余(叔岩)派、高(天奎)派、谭(富英)派、奚(啸伯)派。</h3> <h3><br> 旦行<br>△ 梅派创始人 梅兰芳。梅是最早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艺术家。他突破了青衣专重唱功,不重表情身段的传统,将花旦乃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他的唱腔似乎无腔不新,但却都是揉化旧腔的结果。在音乐上,以二胡辅助京胡伴奏旦角唱腔,是他和琴师合作首创的。著名的梅派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奇双会》《断桥》。<br>△程派创始人 程砚秋,以演悲剧驰名。程的唱腔深沉含蓄,寓刚于柔,低回婉转,起伏跌宕。念白如斩钉截铁,切金断玉。水袖功夫尤其见长,发展为千变万化的舞姿。他的著名悲剧有《荒山泪》、《春闺梦》、《女儿心》、《窦娥冤》、《英台抗婚》以及喜剧《锁麟囊》等。<br>△荀派创始人 荀慧生。他的唱腔特点以柔媚婉约为主,揉合了很多河北梆子旦角表演艺术的精华。他的念白节奏快而清楚,创造了一种京、韵间杂,接近口语的念法。做功身段,眉宇间有惨厉气象,最讲究眼神的运用,因此,他最善于刻画小家碧玉的喜剧人物及深闺宫苑的悲剧人物。在四大名旦中,他编演的新剧目最多,流行较广并最能表现荀派特色的剧目即有《香罗带》、《红楼二尤》、《红娘》、《辛安驿》、《得意缘》等,<br>△尚派创始人 尚小云。尚的唱腔以刚劲著称,峭险、高亢。念白除韵白以外,兼以京白取胜,言语爽朗。做工身段幅度较大,节奏快而又火炽。尚派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侠女烈妇,如《摩登伽女》、《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墨黛》。《汉明妃》等。 <br> 武生<br>△盖派创始人盖叫天。盖派的特点是武戏文唱,从容不迫,功架稳练。盖叫天以演武松戏为拿手,有江南活武松之称。他的表演,讲究造型美,恪守“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的准则。他的拿手戏是全部《武松》、《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郑州庙》、《劈山救母》等。 <br> 小生<br>△姜派创始人姜妙香 。唱工抑扬有致,行腔挺拔婉转,新颖动听。念白讲究声韵和吐字方法,一招一式,一丝不苟。与梅兰芳合作达四十六年,梅的新戏如《黛玉葬花》、《春秋配》、《宇宙锋》、《凤还巢》《廉锦风》《生死恨》、《穆桂英挂帅》等剧中小生角色,都是他精心设计塑造的。<br>△俞派创始人俞振飞。俞工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尤以儒雅的书卷气风格为最突出。他大小嗓运用自如,转换毫无痕迹。富有文化素养,擅长诗书画,对昆曲造诣很深,所以能处处注意到所演人物的身分和性格。代表剧目有《群英会》、《奇双会》、《临江会》、《状元谱》、《鸿鸾喜》等。<br>△叶派创始人叶盛兰 。叶为文武全才,靠把生、扇子生、官生、穷生皆能演,最长靠把生。唱腔华丽饱满、遒劲。念白注意四声音韵,大小嗓结合自然,武功根底深厚,动作洗练。长靠短打戏均长,翻扑功夫也很精彩。代表作有《群英会》、《吕布与貂蝉》、《辕门射戟》、《罗成》、《借赵云》、《八大锤》等</h3> <h3> 戏剧梅花奖<br><br>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始创于1983年,是《戏剧报》主办的评奖活动,每届只评优秀戏剧演员。<br>梅花奖由来<br>  1983年,经历了10年浩劫的中国戏剧舞台萧条沉寂,演员青黄不接。为了使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即《中国戏剧》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梅花奖。</h3> <h3> 首届梅花奖(1983)获奖者<br>△张继青 江苏省昆剧院演员。在昆<br>剧《烂柯山》中饰崔氏,《牡丹亭》中饰杜丽娘。<br>△叶少兰: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演<br>员。在京剧《吕布与貂蝉》中饰吕布,《罗成》中饰罗成,《周仁献嫂》中饰周仁。<br>△任跟心 山西临汾蒲剧院青年剧团<br>演员。在《挂画》中饰叶含嫣,《打庙告状》中饰敫桂英。<br>△晓 艇 四川省成都市川剧演员。<br>在《逼侄赴科》中饰潘必正,《红梅赠君家》中饰裴生。<br>△刘长瑜 中国京剧院演员。在京剧<br>《春草闯堂》中饰春草。<br>△李维康、中国京剧院三团演员。在<br>京剧《恩仇恋》中饰凤妹子。△<br>△郭泽民 山西临汾蒲剧院青年剧团演员。在《徐策跑城》中饰徐策、《黄逼宫》中饰姬寤生。<br>△谷文月 中国评剧院演员。在评剧<br>《花为媒》中饰张五可,《杨三姐告状》中饰杨三姐。<br>△刘玉玲 北京市青年河北梆子剧团<br>演员。在河北梆子《窦娥冤》中饰窦娥,《蝴蝶杯》中饰胡凤莲。<br>△王曼玲 长春市评剧团演员。在评<br>剧《密建游宫》中饰吴香,评剧《红杏出墙》中饰宋红杏。<br>△李雪健 解放军空政话剧团青年演<br>员。在话剧《火热的心》中饰梁很王子如。<br>△尚丽娟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br>员。在话剧《绝对信号》中饰蜜蜂。<br>△刘文治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克在话剧《高山下的花环》中饰赵蒙生。<br>△冯宪珍 中央实验话剧院青年演<br>员。在话剧《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中饰路野萍,《哥儿们折腾记》中饰王盆香。<br>△蒋宝英 承德话剧团青年演员。在<br>话剧《懿贵妃》中饰懿贵妃。<br> 共15人。</h3> <h3> 净行<br>△郝派创始人郝寿臣。工架子花脸。郝派最大特点是运用铜锤花脸的唱法于架子花唱工。唱腔韵味浓厚,出自膛音,结合口腔,特别是结合鼻腔、口鼻共鸣。念白创造性地使用咳音、擞音、遏音、炸音。更善于做戏,有活孟德、活李七之称,一生演出了二百二十余个剧目,而且创作了许多独挑的新剧目,如《桃花村》、《荆轲传》、《牛皋招亲》、《青梅煮酒论英雄》、《赛太岁》《野猪林》、《火牛阵》等。<br>△侯派创始人候喜瑞 。侯工架子花脸。唱功突出沙音,炸音、颚音、齿音,字韵准确,唱法简练。念自于苍劲刚挺之中,别饶逸韵,富有音乐感。做工利落,层次分明。借“大功架”特点,利用长腰,立腰等弥补自身身材瘦小之不足。代表作有《战宛城》、《取洛阳》、《连环套》、《法门寺》 《清风寨》等。<br>△裘派创始人裘盛戎 。工铜锤。戏路宽博,从传统唱腔中衍变升华,韵味浓郁倍于前人,善于用脑后音,唱法显得字字清匀,结合鼻音、颚腔、头腔、胸腔而成为别具特色的裘派立音。工架稳健、严谨,刚柔相济,动作洒脱大方,节奏鲜明。他最成功之作为《铫期》、《铡美案》、《赤桑镇》、《将相和》、《赵氏孤儿》,还有现代戏《雪花飘》、《杜鹃山》。</h3> <h3> 越剧名家<br>△袁雪芬 浙江嵊县人,1922 年生。十四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她致力于女子越剧的改革,在继承前辈艺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话剧、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昆曲艺术中优美的古典舞蹈身段,自成一派。建国后,她一方面致力于越剧男女合演和越剧音乐的改革工作,又主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等传统剧目,重新改编演出了《祥林嫂》和《秋瑾》,还主演了《柳金妹翻身》、《红花绿叶》等现代剧。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时,袁雪芬获得了荣誉奖。<br>△尹桂芳 1919年生于浙江新昌县一个贫农家里,十岁进“小歌班”(的笃班)习艺。1939年到上海,除演出外,有机会观摩京、昆名角的演出,艺事日进。后来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尹派”。她的表演风格朴素、逼真、高雅脱俗,唱腔注重以字制腔,以情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听来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时,荣获演员一等奖。<br>△姚水娟 1916年生于浙江嵊县农村,十五岁开始学艺,善花旦。1938 年到上海演出,逐渐成熟。因擅演《盘夫索夫》中严兰贞和饰西施、花木兰而出名,有“越剧皇后”之称。解放后参加浙江越剧团,后调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教。 1976年在杭州病逝。<br>△范瑞娟 浙江嵊县人,生于1924年。十一岁学艺。1938年到上海演出,经过多年发奋用功,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范派”创始人。解放后,她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白蛇传》、《宝莲灯》、《打金枝》等一批优秀剧目,在观众中享有盛名。她塑造的梁山伯这一艺术形象,驰誉国内外。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和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上,荣获演员一等奖。<br>△徐玉兰 浙江新登人,生于1922年。十二岁进科班学艺,四个月后即登台演戏。在四十多年的舞台演出中,她通过勤奋学习和钻研,成为越剧小生唱腔三大流派之一。曾分别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和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她和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追鱼》被拍成彩色影片,受到人们的赞誉。<br>△王文娟 1929年出生在浙江嵊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三岁到上海学艺。1948年起,与徐玉兰长期合作演出,堪比珠联壁合,在观众中负有盛名。解放后,她创造的各种人物形象,如《红楼梦》的林黛玉、《追鱼》的鲤鱼精、《春香传》的春香、《则天皇帝》的武则天、《忠魂曲》的杨开慧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主演的《西厢记》与《春香传》,曾分别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演员二等奖,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br>△傅全香 浙江嵊县人,1923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她九岁进科班学艺,半年后即随科班演出。1938年到上海后,与袁雪芬、马樟花合作演出衣、花旦,素有金嗓子之称,在表演上富有激情、她创造了多采多姿的人物形象,演出<情探》中的敷桂英极为成功。她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和华东地区戏曲会演,均获得演员一等奖。<br>△威雅仙 浙江余姚人,生于1928年。十四岁入科班学艺。出科后,先后与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等同台演出,成为越剧墨角中著名的后起之秀。1954年华东地区戏会演中,荣获演员一等奖。她初学袁雪芬,后来根据本身嗓音条件,吸收众家之长,发展成为具有鲜明风格的戚派唱腔。她的唱腔曲调简炼,便于上口,因此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br>△金采凤 浙江鄞县人,生于1930年。1947年考入雪声越剧团演员训练班,攻青衣、花衫。演出剧目<碧玉簪>、<祥林嫂>、«红楼梦》等均被拍摄为戏曲艺术片。1954年在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因扮演《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获一等演员奖。她唱腔委婉流畅,尤擅演悲旦,被港澳戏剧界誉为悲旦之王。<br>△竺水招 1910年出生在浙江嵊县。十二岁入科班学艺,十三岁登台演出,先演花旦,后改演小生。1954年随团至南京,她功底扎实,戏路宽广,表演凝重深沉,唱腔柔中有刚,妙曼跌宕。擅长演《南冠草》、《柳毅传书》等剧。</h3> <h3> 越剧<br><br>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br><br>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br><br>流转于世界<br><br>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br><br>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br>越剧长于抒情<br><br>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br><br>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h3> <h3> 第二届梅花奖(1984)获奖者<br>△茅威涛·浙江越剧“小百花”演出团<br>演员。在越剧《汉宫怨》中饰刘询,《哭牌算命》中饰何文秀。<br>△茅善玉。上海沪剧团演员。在沪剧《姐妹俩》中饰辛蓉。<br>△洪雪飞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在昆<br>曲&lt;长生殿》中饰杨贵妃,《三夫人&gt;中饰岳夫人。<br>△杨淑荔 北京京剧院一团演员。在<br>京剧《金山寺》、&lt;断桥》、《雷峰塔》申饰白素贞,《平阳公主》中饰平阳公主。<br>△刘 萍 中国评剧院演员。在评剧<br>《评剧皇后&gt;中饰白玉霜。<br>△迟小秋 辽宁省阜新市京剧团演<br>员。在京剧&lt;锁麟囊&gt;中饰薛湘灵,&lt;碧玉簪》中饰张玉贞。<br>△尚长荣,陕西省京剧团演员。在京<br>剧&lt;将相和&gt;中饰廉颇,《霸王别姬&gt;中饰项羽。<br>△孙毓敏,北京京剧院三团演员。在<br>京剧&lt;红娘》中饰红娘,《三姑闹婚》中饰程三姑。<br>△张学津,北京京剧院该员。在京剧<br>《四进士&gt;中饰宋士杰,《红岩》中饰华子良。<br>△侯少奎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在昆<br>曲&lt;夜奔&gt;中饰林冲,《单刀会》中饰关羽。<br>△周玲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br>在《双人浪浸曲&gt;中饰乔姆姗。<br>△苏金榜 沈阳话剧团演员。在《少<br>帅蒙难记&gt;中饰张学良。<br>△李邦禹 广东省话剧院演员。在<br>《特区人》中饰武鸣。<br>△梁彦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在《人生第一乐章》中饰“小老乡”。<br>△罗历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br>在《家》中饰瑞珏。<br>△季小琴 中央歌剧院演员。在《蝴<br>蝶夫人》中饰巧巧桑。<br>△房新华 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演<br>员。在歌剧《芳草心》中饰芳芳与媛媛。<br> 共17人。</h3> <h3> 第三届梅花奖(1985)获奖者<br><br>裴艳玲 河北梆子剧团演员。<br>汪世瑜 浙江昆剧团演员。 <br>王立军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员。 <br>于盛乐 武汉市楚剧团演员。 <br>阎桂祥 北京京剧院一团演员。 <br>李光 中国京剧院演员。<br>梁谷音 上海昆剧团演员。 <br>李东桥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演员。<br>林为林 浙江昆剧团演员。 <br>张惠云 河北梆子剧团演员。 <br>王 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br>丁嘉莉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 <br>张家昭 武汉市儿童艺术剧院演员<br>闪增宏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br>彭丽媛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演员。 <br>李小护 中央歌剧院演员。<br> 共16人。</h3> <h3><br><br> 黄梅戏<br><br>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br>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br>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br>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br>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br>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2011年6月9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申报的黄梅戏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br>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h3> <h3> 豫剧<br><br>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河南开封。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br>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被西方人称赞为“东方咏叹调<br>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br><br></h3> <h3>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br><br>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具有光荣历史和雄厚实力的艺术团体,其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br>1938年5月,陕甘宁边区文协在延安成立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br>7月,以民众娱乐改进会为基础,联合延安师范学校乡土剧团和延安市工人业余剧团两个业余文艺团体组成边区民众剧团,隶属中央文委和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柯仲平任团长,刘克礼任副团长,张季纯、马健翎任剧务主任,墨遗萍任教务主任。剧团设团务委员会办公室、剧务股、演出队等机构。剧团成员70余人,由秦腔爱好者组成。<br>1939年2月至6月,民众剧团在延安、延长、清涧、瓦窑堡、定边等30多个县区进行巡回演出。<br>1941年,柯仲平调边区文协工作,剧团工作由马健翎负责。<br>解放战争时期,民众剧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文工团,雷烽任团长,王珏任政委。<br>延安时期,就以《血泪仇》《穷人恨》《中国魂》等剧作进行了革命文艺的实践并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建国初期,《梁秋燕》《赵氏孤儿》《游西湖》《金琬钗》等剧目曾晋京献演和巡回江南十三省(市)演出,誉满京华,蜚声南国;改革开放以来,创作演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三次奉调赴京,参加教育部“庆祝建党90周年优秀剧目进校园”和文化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向十八大献礼“2012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br>2012年4月宣告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由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联合共建。</h3> <h3><br>   天河配<br>《天河配》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七月七日天河配,天上织女会牛郎。”据《荆楚岁时记》载:“传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又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在《牵牛织女》诗中写过“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的名句。<br> 《天河配》这个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美丽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一直盛传不衰。因为它表达了人们的愿望。任何力量,哪怕是象征天庭最高权威的王母娘娘,企图硬将牛郎与织女隔开也是徒劳的。人们那样热烈地切望着:鹊雀搭成的天桥把银河沟通,永远不再有隔河相望的哀愁与怅惘。自然,人为的隔水相望,又何能久长。<br><br></h3> <h3> 《西游记》<br><br>  《西游記》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巨著,共 100回,长达80万言。这部神魔小說的故事,經过了在民間长期的流传(差不多有600年),不断丰富起来。它是人民的集体创作的結晶。最后,在人民創作的基础上,經过吳承恩的加工再創造,成为今天这样一部光輝灿烂、为广大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作品。<br>  《西游記》所写的唐三藏取經的故事,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唐太宗貞覌2年(公元628年),僧人玄奘不避艰险,到印度去求佛法,历时17年,取得佛經 657 部。去时孤行一人,穿过 24 国,历尽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种种障碍,九死一生,終于达到目的。玄奘取經归来,他的事迹便一下子传逼整个长安。玄奘这样一种排除万难的无畏精神,是被人們視为奇迹而加以贊叹的。加之他的弟子們在宣揚他的事迹时,难免带有很大程度的夸张,使故事一开始便带上了神奇的色彩。<br>  《西游記》的故事經过了长期的民間流传,經过人民的集体創作,为《西游記》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在《西游記》最后成書上,吳承恩作出了卓越的貢献。<br>吳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人(今江苏淮安县),約生于明弘治13年(公元1500年),死于万历10年(公元1582年)。<br></h3> <h3>注:美篇照片中出现的阴影或斑点均为拍摄时图片反光所造成的,实物贴片无此现象。<br>  <br>△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稿件文字和图片均来自书籍、报刋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朋友们及时留言或联系,以便我予以删除。<br><br>  敬请接看第七集。</h3> <h3>本集50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