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21中】课例研讨绽芳华 名师引领促成长——罗庄区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下名师课例研讨会

红枫摇曳,银杏飞舞,暖暖的艳阳点洒在这个美丽的深秋,一切都是欢欣蓬勃的样子。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语文教研时。 为深入推进全区小学语文“学用新课标,一起向未来”主题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加大小学语文“素养-活动”大单元教学实验研究力度,进一步转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在课堂上的有效形成和发展,我区于2022年11月15日下午举行了全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名师课例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会分为三个板块:课例展示、课例学习汇报和区教研员主题引领报告。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致辞中,本次研讨会拉开序幕。 毕春英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例展示《搭船的鸟》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毕老师从“品读外形,提炼观察方法”到“悟读动作,感悟写作手法”,最后“总结运用,进行小练笔”,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前,毕老师先是让同学们观看了青蛙捉虫的慢动作视频,接着带领同学们记录下青蛙捉虫的动词,然后给出了小练笔的开头以及详细的评分标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了运用连续的动词来写动作的方法。 而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毕老师以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知心信箱”聘任知心朋友来安慰因为演出失败而苦恼的小朋友为开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参与竞聘。接着又以三个任务为考验,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内心,理解人物的心情和想法,同时能够有针对性的安慰这位苦恼的小朋友。 名师的课,留给学生的是深深的文化情,留给老师们的是绵绵不绝的思考与回味……此次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思维的碰撞,是理念的渗透,更是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二十一中小学部的全体语文老师们,不仅认真听取了课例,还写下了工整的听课记录。 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远,收获更多。 孙文杰老师对毕春英老师执教的《搭船的鸟》进行了学习汇报:一、毕春英老师把本课中使用的众多的观察方法聚焦到了用眼睛看这一点,接着更进一步聚焦到动词的连续、慢镜头回放;二、本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教学中简略处理了对于翠鸟外形的描写,并在讲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时拓展了古诗《衔鱼翠鸟》,且要求学生比较古诗与课文在描写翠鸟捕鱼时的异同,在对比中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教材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三、教学评的一致性,习作纸就是评价手段的体现,并且表现性任务的达成非常明显;四、思考:让学生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与乐趣方面,是否能够更加深入一些。 汤运敏老师对毕春英老师执教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进行了学习汇报:一、毕老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知心信箱”聘任知心朋友来安慰因为演出失败而苦恼的小朋友;二、有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任务难度不断提升,层层递进; 三、学习支持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顺利进行学习;四、恰到好处的使用了表现性评价,评价分为合格型、优秀型、卓越型,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并确定目标,最后对自己进行评价;五、困惑:在安慰小朋友的时候,是否可以围绕原因从不同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安慰。 会议最后,由孙玉亮主任做了主题引领报告。孙主任先是对毕老师的课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毕老师的课堂简单、轻松、扎实,同时在毕老师的引导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div><br></div> 同时,针对现在的线上教学,孙主任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线上教学越纵深发展越触及到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面对着诸多不确定性,怎样更好激发起学科研究的兴趣,怎样能够让学生语文素养依托语文教学资源扎实形成和发展,以期更好解决学生真实生活问题,这才是语文教育最应该思考的。 带着这些思考,孙主任回顾了我们罗庄小语团队在新课标指引下,在大单元、大框架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努力。在大单元情境任务框架下,确定一个总任务,然后分解成小的任务群,任务难度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获得方法。 最后,孙主任对于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实践新课标的六点思考:一、立足单元整体,打造新体系;二、聚集学习目标,构建新课堂;三、体现学评一体,树立新思路;四、实施任务驱动,激活新动力;五、遵循学科规律,强化新语用;六、拓宽课程内容,实现新突破。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思想有声,行动留痕,在时光里赶路,在研讨里收获。此次教研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激发了大家灵感的碰撞与智慧的交锋。“手中有尺课标引,心中有度教研行。”我们将进一步研读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积建构情境任务引领下的言语实践样态,在教与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审核】高艳 兰晓丽<br><br>【编辑】吕成英<br><br>【图片】小学部全体语文老师

语文

老师

课例

学生

新课标

学习

任务

教学

名师

毕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