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真正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主题研修更具有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宝清县校本主题研修优秀成果征集方案》教体局文件要求,宝清县第四小学各研修组上周开展了“一探一得”交流活动,经校委会领导评选,共有10位教师获得了一等奖。有杨红、王斌、杨鹿、周琦、姚丽霞、韩景秋、刘丽梅、许洋、张曼雪、尹冰。一次探索一种感悟,教师们将探索后的感悟总结、分享,在交流中沉淀更多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探索促成长 研磨新课堂</b></p> 第四小学 周 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几次不断地修改、试教、打磨,我顺利完成了《盘古开天地》的教学。尽管课堂留有遗憾,但回首这段时间的付出与努力,自己收获了累累的经验,得到了极好的历练,这是自己在教学路上的一次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研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统编四上第12课《盘古开天地》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在充满神奇想象的语言中,向读者讲述了盘古从混沌之中醒来后,以一己之力创造世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单元是一个神话单元,选编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四个耳熟能详的中外神话故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编者希望学生能够在阅读神话这种故事性文本时“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神话故事的字里行间“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课文后面的习题来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指向对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习题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在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的同时,在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讲好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做题:建议学生“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旨在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的学习,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在阅读中感受更多神话故事的神奇,认识更多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并能够将课内学到的把握内容的方法在“讲给同学听”的实践中加以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课文内容,编者还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在课文上方的插图中,通过连环画,呈现了盘古如何开天地的四个主要阶段。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这组插图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加以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对神话中盘古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我想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起学生对课文首尾两段对盘古的描述从“巨人”到“伟大的巨人”的变化的关注,再让学生逐一研读课文各部分内容,读出文中盘古之“伟大”的丰富性,读懂盘古鲜明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级是阅读神话的最佳时期。一方面,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思考:天地是怎么产生的?世界是怎么来的?而神话正具备这样的哲学启蒙的功能。另一方面,因为神话阅读既需要浪漫的感性思维,也需要相对综合的理性思考,这也契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教材专门编排神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实现“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磨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开始,相机出示“夸父逐日”等图片,让学生们看图猜故事,激发孩子对神话故事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合理运用文中的四幅插图,巧妙地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关键词来为插图取名字,并通过关键词填空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然后以“找找故事中都有哪些神奇的想象?边读边勾画相关词语或句子”的自学提示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文,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分段学习、体会神奇”的教学方式展开。为了让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与鲜明的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在读中感受神话语言的魅力之处。读到精彩之处,如“劈”等字,更是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让同学们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逐渐丰满神话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找亮点,提建议,说想法,议观点”,在组长的引导下,成员们各抒己见,不断碰撞出宝贵的思维火花,我在议课中进一步明确了“课标意识、目标意识、生本意识”,领悟了统编版教材该“教什么,怎么教”。之后我又进行了复盘,清晰阐述了如何依标扣本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制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有效路径达成目标。通过大家的帮助和建议,课程设计一次比一次简洁,一次比一次流畅,我在磨课中也获得了成长,这也正体现了磨课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习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观看了读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课堂实录《盘古开天地》,课堂呈现了四个板块内容,板块一:读成一句话,板块二:读成连环画,板块三:读出真感受,板块四:种植神话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堂课让我收获良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让朗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祖庆老师这堂课,以读为主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如:大板块的设计:读成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四个板块有三大板块都是以读为主,整堂课的教学手段很明确。读的形式多样:有教师范读;男女生交替合作读;出示插图,想象读;师生合作读;教师引读。朗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语文就有了味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胸中有标:策略丰富,不露痕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落实课标1:教学词语,策略丰富。理解“混沌”一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让孩子把课文的原句:“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找出来理解,意思就是连成一片,看不清楚。理解“滋润”一词时,则是通过创设情境,找反义词理解。如“想一想,很干燥的季节,你喝了一口水,你的喉咙就滋润了起来,或者很干燥的大地,下过一场雨之后,土地也就滋润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落实课标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让孩子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他充满智慧的语言是这样说的:“光把课文读通那还远远不够。咱们得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你能把《盘古开天地》读成一句话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很快地找出来。”生找到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总结道:“这句话就概括了整个神话的主要内容。”接着老师再说:“读书更高的本领是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缩小范围再概括“创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目中有人:课堂细节,铸就课堂精彩。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目中有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力争让学生有不同的快乐体验和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节1: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能力提升,以生为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节2:注意倾听,发现学生的创造细节,精准点评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用祖庆老师自己的总结,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老师需要练就细读文本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文本遣词造句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亮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学设计能结合创世神话这个单元训练重点和语文要素,由单元主题导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再回到单元主题,升华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合理运用文中的四幅插图,巧妙地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关键词来为插图取名字,并通过关键词填空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为了让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与鲜明的人物形象,设计了自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在读中感受神话语言的魅力之处。读到精彩之处,如“劈”等字,更是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师要更加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更加注重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概括故事内容部分,找同学说完后,又进行了全班齐读概括,没有必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教师仪态与表情需要多加练习。注意与学生课上交流时的眼神与语调的变化,用热情带动和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无定法,研无止境。研课研出教师的个人思考,磨课磨出教师的集体新意。此次教研活动,丰富了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有助于我更好的立足于学生,为今后深耕文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思路。语文(二)组也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后续的教研活动,以教研促进步,以研讨谋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爱在探索 得在其中</b></p> 第四小学 杨 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修主题:《培养学生运用转化思想的学习方法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平行与垂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计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认识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感知平行与垂直的特点,真正地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转化思想的学习方法的研究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与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本次预计解决的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的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可以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转化思想,精心设计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文化,通过合理地训练,总结反思转化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姬中成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写到:转化是一种基本的思想,即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为已知知识范围内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这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习了相关论文后,我知道在数学学习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仅仅是利用单纯的数学知识来进行解题,一来较为枯燥,二来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运用转化思想能够让学生在解题中融合其他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其它的知识来进行解题,这种模式相比于书面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的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后我又上网观看了许多国优或省优的课堂实录,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大树说说”网站等教育平台找到了许多教学资源,习得教学方法,应用于我的探索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我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力求体现: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现在老师请你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出现几种情况呢?先想一想,然后动手画一画,比一比谁画的种类最多,”“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平行垂直与现象。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新知的训练和拓展要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平行和垂直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在细节的处理和语言的严谨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锻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批注教学的探究</b></p> 第四小学 杨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根据我的研修主题-通过批注式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探究,这节课我以“批注阅读”为主线,设计了“圈画词语学字词——阅读旁批明角度——选择片段教方法——自主阅读练批注”这四个教学环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圈画自己认为的新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自己学习或者向小组内同学请教,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学习生字新词情况。这样设计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每个孩子阅读基础不同,课文后的生字是教材体系内认同的“新生字”,学生学情不同,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是生字新词,而对于有的孩子来讲可能已经熟练掌握。所以字词教学,要打破常规,不要惯用统一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识记、理解的方法。在交流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圈画了相同的词语,有的则圈画了不同词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圈画的新词语则较少,而基础较弱的同学圈画的新词语则较多。在学生的交流发言中,我能发现每一位同学都流露出一种喜悦,我想这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变“你要学”为“我要学”吧。最为关键的让学生在阅读中动手做了“批注”,这里的“批注”虽然是学生圈画了一些词语,但是这是最有基础、最有效的“批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环节是思考批注的角度。我设计的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批注可以是阅读时的提问,可以是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可以是阅读后的启示,可以是文章的写作方法,也可以是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学中,我主要通过阅读第一自然,引导学生谈自己阅读感受,对比发现有的批注“爬山虎真是这样吗?”引出他的批注角度是提问,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其他同学的文字批注,交流批注的角度。在实际教学中,从写法角度进行批注学生不易发现,从整体阅读后得到的启示这个角度也比较难以发现,学生对阅读感悟式的批注理解起来较为容易。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单元要素重点引导学生批注作者仔细观察的地方和连续观察的语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关键、最重要的是第三环节的教学,要让教学真正的发生,必须要有实效的方法。如何进行批注阅读?对于四年级学生,我们不能一句笼统的要求,必须有细致的指导。教学中,我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让学生先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学生进行自学后发现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数量、样子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教学至此,一定不能让阅读感受溜走,立刻让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章旁边,因为每个孩子感受不同,批注自然不同,又因为是书写自己感受,批注时学生们阅读获得的喜悦感油然而生。有的同学旁注:“爬山虎的脚好像妈妈的卷发。”有的同学旁注:“爬山虎的脚好奇怪,长在那么隐蔽的地方,真不容易发现……”抓住教学契机,总结批注阅读的可操作的方法“画句子—圈词语—写感受”。</p><p class="ql-block"> 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方法,还要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第四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默读课文4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句子,按照画句子、圈词语、写感受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学生经过阅读思考,画了触-巴-拉-贴表示动作的词语,再让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章旁边,下课时间到了,学生仍饶有兴趣地在进行文字批注。</p><p class="ql-block">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能给学生留下无限的记忆,教学就一定有价值。这节课学生在书中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习得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孩子们有成就感,有喜悦感,有幸福感,这种感觉如果能伴随着每堂阅读课,必将是一段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实践中探索研修中收获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主题研修之一探一得 </b></p> 第四小学 王 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眼间,本学期的主题研修已过半。学期初,经过全体研修组的老师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学习,仔细研讨,最终确立了我们数学研修三组的研修主题: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根据我们研修组的主题及数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个人的主题: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主题研修第三次的探索内容是:目的性问题,启发欲望。预计解决的问题是:设计针对性问题,提高学生探究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析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对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是建立在学习过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的,只是这节课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更加深入,需要学生能在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只要能观察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掌握商不变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我相信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课中我知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明,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时,我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进行学习,注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教学中,让学生在计算前多说一说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使学生习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上,我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列出算式12.6÷0.28后,问学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会算吗?自己先试试”。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取得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节课我努力做到能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反馈订正中获得经验,得出计算方法,关键在于我对计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计算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计算,还要对学生探究能力、知识迁移、合作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为以后的数学学习积累经验,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计算教学时,要鼓励算法多样化,要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呈现各种方法,学生在理解各种方法的过程中,不仅思维得到锻炼,而且提高了自己对方法的优化。我不强求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方法,这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好的方法。教学时我也注意到了不能一味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众多算法中更简便的方法。学生在选择合理方法进行计算时,处理了算法的多样化与一般化之间的关系,渗透策略优化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的解决问题,总是一些数学模式化后的习题。学生按照模式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这些数学化的习题,降低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本节课的实践应用,较真实地呈现给学生各种方案,学生在进行了比较的时候,自然地发现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题。这样的习题设计,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计算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具备了计算能力,就具备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就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将继续用心研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探一得《夏天里的成长》</b></p> 第四小学 姚丽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的组内赛课,我执教的课文是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从备课、磨课、评课、课后反思,我一步步思考,一步步实践,也一步步成长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课前教材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作单元在单元结构上不同于普通单元,每个习作单元都紧紧围绕相应的语文要素,精心选择阅读文本,精心设计习作话题,以读促写,循序渐进,落实习作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从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来看,这就是个典型的读写结合单元,在阅读中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文章的方法,再把方法实践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研修主题是“借助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备课时,我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关注课后习题。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本题对应语文要素:落实单元阅读要素,学习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得更充分、更全面。课后第二题: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本题对应语文要素:落实单元阅读要素,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详细、具体。其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几点思考,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是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明白围绕中心意思多方面描写表达更全面。二是体会课文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把段落写具体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功能以及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来说,本课教学目标把握较为精准,但在备课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节课都在教习作知识,感觉教学目标过于工具性,没有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散文中的人文性要不要体现?如何体现?直到读到王崧舟教授的文章“语文要素再审视”,心中的疑惑有了答案。在文章中王教授首先提出语文要素的把握要防止对立——语文要素具有人文性。他选取了一位很具代表性的一线教师执教的《牛和鹅》作为切入点展开谈。这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一个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是一个阅读策略,这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把目标定位在“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批注要点:批注位置,批注内容,批注语言,扎扎实实地学习了批注方法,但却忽略了批注的原动力从何而来。它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只有经历过沉浸式的体验童年生活的童真童趣,这里的批注才会真正地有意义。同理,习作的原动力从何而来?来自真情实感。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课标》中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作触发,才有创作的源头活水。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快乐,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两课时,要落实写作方法“立意为宗”。教学重点是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并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难点是感受夏天里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懂得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可以使这个中心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本文第1自然段首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统领全文;第2自然段中列举了瓜藤、竹节、花蕾、苔藓、鸡鸭等等小而熟悉的事物迅速成长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万物的迅速生长,同时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方法。在“体会课文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把段落写具体的”这一教学目标达成较差,只关注了作者选择恰当的事例,短时间内大小、长短、形态的变化进行详细描写。所以学生在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说说夏季生物迅速生长的事例时,语言单一、贫乏,缺少事物蓬勃生长的美感。我忽略了梁容若先生的语言表达特色,文中有不少结构相同的句子,如“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又如“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这些独特的句式融合听觉、视觉,让生命成长的画面鲜明起来。而我却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语言,关注作者表达。这不能不说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作为语文课的缺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记录,反思、总结,我经历着,也成长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依托文本搜集资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有机融合体会情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结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浅谈“结合资料,体会情感”探究所得</b></p> 第四小学 韩景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我确立的研修主题是:通过感悟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在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结合学情和教材内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以查找资料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研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研学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学习能力。但是因为课文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研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难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而这也是我本次探究所要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带着思考,我抓住学校每周三下午集体备课的机会,将问题带到研修组中进行探讨交流,组内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结合课程标准、学情、单元语文要素和研修主题等方面综合考虑,肯定了我所提出的问题的可行性和学习价值,并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提出中肯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节课将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让学生反复读文,读中悟,悟后感,并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筛选资料,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研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 ,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在组内教师的帮助下,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内容,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磨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我校“三研三课两反思”的研修方法,针对此次自主探索课的研课环节结束后,随即进入中心环节——磨课。我先从主题的提出、单元解读与课文分析、根据主题预想实现的目标及教学预想等方面进行说课,然后根据组内教师在研课环节提出的帮扶意见和教学理念以及自己领悟提升后所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课,最后,研修组全体成员针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下次探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说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主题的提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圆满达成。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写法,形成语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学理念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重视感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引领学生感悟文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级下学期我所确立的研修主题是“通过感悟文本,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研究”,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对学生的训练培养,随着研修的日益深入,学生在平时的语文检测中,学习能力和测评质量都有了逐步的提升,到本学期末的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虽然年级提升,课文内涵加深,但学生的成绩却较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稳步攀升,考虑到学情和统编教材横向纵向的编排,这个研修主题具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具有继续研究的可持续性,因此,本学期在前一阶段研究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校主题的引领下,以研修组主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为核心确定的个人研修主题是:通过感悟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单元解读、课文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上第四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家国之殇”,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和一篇略读课文《无名岛》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本单元主要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阅读方法的学习。单元导语引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明阅读本组课文重在体会课文的情感。结合资料是为体会感情服务的。本单元课文都是情感类的,体会情感是本单元阅读的落脚点,也是五年级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单元的人文要素就是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培养学 生由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实现由个体向社会人的 转变。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方面内涵:一是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根据需要搜集资料,二是结合资料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方面是有机融合,不是割裂的。结合资料是为了更好地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体现统编教材“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的融合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这几篇课文后的思考题或课前学习提示都有“结合资料体会情感”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圆明园的毁灭》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进行阅读,深入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更能让学生与文本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之情,既能解决本次研修探索“结合资料,体会情感,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也非常适合在本课中落实由扶到放,达成“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单元语文要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根据主题预想实现的目标及教学设想</p><p class="ql-block">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文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借助资料,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能接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四个目标的制定是以课后习题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依据,其中第1个目标贯穿全文教学的始终,既可以结合研修主题进行探究,又可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结合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突出重难点方面,我会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置、朗读、借助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脉络,明晰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讲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议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国华:韩老师让孩子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感知,去读毁灭文段,去看《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谈观后感;去思考文本描写语言,表达对侵略者贪婪罪恶的愤怒;去对比如今的残垣断壁,诉说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去推荐阅读链接,抒发阅读感受……如此,立足文字,伴随大量课内外资料的阅读,伴随关键字词的信息提取,孩子们能真切地因圆明园辉煌而骄傲,更因圆明园被毁灭而愤慨。情随文生,言意兼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段丽晖:在教学中韩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结合资料,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剑威:经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十分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经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次探索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说明文,关注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反思</p><p class="ql-block">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校本主题研修最基本的力量和最主要的形式,作为校本主题研修的重要内容,反思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针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的收获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突出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资料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通过资料交流,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课文的体会就更加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体会,并适时补充了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愤,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的信念。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突破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阅读链接的内容与时代背景,将课文内容与课后链接内容进行比较阅读,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突破难点,达成预期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板书采用贴图的方式,颜色花哨,与课文内容显得格格不入,今后的教学中运用粉笔板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由于时间限制,课文最后一段的朗读没有达成,应根据学情及时调控课堂时间分配,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p><p class="ql-block">(二)针对本次探究的收获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突破原有的定势,注重资料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的教学重在理解课文内容,现在统编教材的教学需要教师心中想着单元语文要素。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则侧重在结合资料体会情感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搜集资料与体会情感是有机融合的,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实现文道统一。单元学习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导读页的图画、导语,了解单元的语 文要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内容,便于学生有目的地预习。目的性是资料查阅的主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基于学生的起点,丰厚学习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单元整体解读中,我们要了解学生在搜集资料方面已经具有哪些能力,在体会情感方面能达到什么层次,哪些尚未领悟到,都需要依据学情给予指导。查资料不是教师发出的一个毫无目的的指令,而应该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依据文本预设学生不知道或不懂的地方,如一些典故、历史事件、当时环境等,让学生课前有目的地搜集,然后进行资料的二次整理。在交流汇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两种资料的整理方法:一是对所搜集的资料筛选提取有用信息,二是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上自己的分析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立足文本的特点,更好地体会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同的文本,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学生在更有探究价值的点上,需要结合什么才能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聚焦文中关键的词句,梳理有价值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选取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补充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预设学生体会情感的难点,指导运用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做到查找资料有目的、记录资料有方法、交流资料分时机、使用资料有选择,也是“结合资料,体会情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查阅资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语文能力,只有老师具有全局意识,全程指导、跟进,才能使“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研修探索落到实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探索课《一封信》心得体会</b></p> 第四小学 许 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背景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对照课程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经过过去一年的识字教学研修,我所面对的二年级学生有良好的识字基础,自主阅读后基本能复述文章内容,但孩子年龄尚小,认知能力还有限,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二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教材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仔细研读二年级上册教材,本册教材共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一个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童话、故事、自然等多个专题,每个专题的涵盖面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在开学初做了调研。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问题阐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封信》选自德国作家鲍圭埃特的作品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故事。本文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事。题目是“一封信",其实文中的露西先后写了两封信:第一封是露西自己写的,第二封是露西在妈妈的引导下合作完成的。两次写信的内容和心情截然不同。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教学时要组织学生讨论:“露西先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讨论中引导学生乐观面对生活。本单元另一个重点是学会提取文本中明显的信息,学生经过之前的阅读实践,已有一定提取信息能力的基础。本课要求学生从文中提取露西两封信的内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习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自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确定研修主题后,我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学习。阅读了《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等相关文章,并进行了认真研读。研读后,我收获颇多,我发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张继红的《浅析人物形象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效率》一文中学到,写人的文章,作者会倾注爱憎分明的情感。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而事情又是通过人的语言,内心活动表达出来的,要体会人的思想感情,必须理解人物的语言和内心活动。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我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感受人物情感变化,感悟文章内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我还上网观看了许多国优或省优的课堂实录,习得了许多方法,应用于我的个人探索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大树说说”、“荣德基”网站等多个教育平台找到了很多教学资源,并学习了“教育101”、“希沃白板5”等软件的使用,将其应用于我的课堂教学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集体研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周三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语文研修一组的教师针对我的教学设计,从我的研修主题《关注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究》、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如果只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朗读,既浪费时间,重点又不突出。在集体研讨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我将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通过结合文中词、句,揣摩主人公形象特点;利用课文配图,由表及内观察、感受主人公形象;表演文中形象,深切感知主人公内在形象;整体感知文本,全面揭示主人公形象特征;加工创作文本,让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等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儿童故事,课文运用了极富儿童化的语言,讲述了露西在妈妈的指导下给出国在外的爸爸写信的事,传达出妈妈的教育智慧。全文篇幅较长,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尊重汉字特点,随文识字,因材施教,努力使识字教学有趣。同时学生能够了解信的内容,感受故事表现的浓浓亲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详细讲解课文。重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重视孩子的自主体验。最后总结本课内容,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学会了独立、坚强和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课堂中虽然注重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不够多,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朗读的示范性作用也很重要,但是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在课堂上“扶”的还有些多,“放”的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相信我的学生,学会大胆放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实践中探索 研修中收获</b></p> 第四小学 张曼雪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我的研修主题为: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究。本次探索预计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图片展开联想,提升学生朗读能力。”《葡萄沟》是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黄山奇石》、《日月潭》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之后,学习《葡萄沟》就容易多了。而且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简单易朗读,对于完成本次探索十分有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自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吉林老师在《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一书中提到过这样的观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以及“以生活画面演示情境,以实物去演示情境”等方式对于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图片等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的结合。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葡萄以及葡萄沟的视频,让学生置于情境之中,加深对葡萄沟理解的同时,读出了对葡萄沟的赞美及向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集体研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研修一组的教师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时间进行集体研讨。从我个人的研修主题“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究”出发,结合学情和师情,给出我实际的建议。在我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把“一大串”、“五光十色”、“茂密”等这些好词直接出示给学生。在集体研讨之后,结合大家的方案,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把这些好词佳句结合第二段的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升朗读能力,又积累了大量的好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之前的设计相比,本节课我在开始就营造了“图片情境”的氛围,把学生带入到“葡萄沟”的真实场景中。鼓励学生摆脱反复读的模式,引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自己就在茂密的绿色棚子下,欣赏着五光十色的葡萄。在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之后,配着音乐读出对于葡萄沟的赞美。经过一节课的朗读学习,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时间的处理上,我分配的有些不当。导致了第二段的学习较仓促,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做到真正的放手。本节课应设置多一些的个人朗读或者分层次的朗读方式,尤其是在学过第二段课文之后。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很完整,让学生达到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的双向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利率》一课之探得</b></p> 第四小学 刘丽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修组主题: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人主题:通过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题确立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学生应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在确立研修主题前,我客观地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情况,学生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不高,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乐于小组合作交流,但对于一些观察类的数学问题,他们有时找不到正确的观察方向,总是想“偏”,对于一些总结性的知识,学生语言还不够规范,处于“心里明白,但说不明白”的瓶颈,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反思我之前的教学,由于教育机制不足,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避之不及,总是把课堂教学预设成“对答如流、天衣无缝”的,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学,我对那些稍难的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醒学生,甚至帮助他们说出归纳的结论,殊不知,这就压制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数学课程标准》 为标尺,结合学情,分析教材,我领悟到: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应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归纳出结论,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主题研修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题研修我主抓三类课型,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观察归纳、去探索、去发现。在计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目前学生对小数乘除法和分数混合运算方面的计算题出错较高,原因是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熟练,在平时的练习中,通过观察题型、掌握算理,进而归纳出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在审题这方面的能力较薄弱,原因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强,而导致找不到解题条件。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和归纳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利率》一课之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有效地进行主题教研,我钻研教材,选择了《利率》一课作为授课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人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学习课程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学生应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刚学过百分数知识,总体上掌握较好,学生对纳税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为薄弱,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故应充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素材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发挥集体的合力,亲历概念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活动积极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查阅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观看了微课及作业设计,上网查找了优秀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的相关文章。最后,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标尺,结合学情,分析教材,我领悟到: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应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归纳出结论,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研修主题、数学课程标准、本班学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经过自主学习,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关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在教学中达成研修主题及教学目标呢?在我们研修组的探讨沟通下,我将要进行以下教学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基于以上理论,上课伊始,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有关储蓄知识的讨论中,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储蓄好处的同时,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从已有经验出发,完善知识结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逐步理解相关知识的含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在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先结合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利率问题的解法,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利率》一课之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知觉的思维活动,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观察是基础,因为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教学《利率》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观察,经过自主学习,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为本节课后面要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做好铺垫。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数学教师重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察对比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但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深刻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找出规律的同时,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时能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所以,在学生们讨论本金,利息,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一定要研究透彻,此处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们挖掘的比较深,在全班共同努力下,成功汇报出如何求利息,如何求本息,如何求本金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探索课,目的很明确,但还是有遗憾之处,观察利率表时学生观察不够透彻,做题时年利率中三个月、半年存期的计算方法出错比较多,接下来我将会对于知识的夯实基础进一步落实,进一步突破难点,年利率中三个月、半年存期的计算方法及概念点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就是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需要21天,所以要监督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仅仅坚持几天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提升学生,提升自我,双丰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且行且思 且悟且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主题研修之一探一得</b></p> 第四小学 尹 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似细沙,从指间慢慢流掉。学期初,通过整个研修组的老师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学习,最终确立了数学研修三组的研修主题: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根据我们小组的主题及数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个人的主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九月初,学校举办了“我的主题,我的教学改进设想”汇报活动,将研修主题确立的依据,研修活动计划及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达到的目标,在此呈现出来。随之,进行我的第一次探索活动,讲的是“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实行教学。因为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所以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能够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近似数1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初次设计这节课时,我是用小数除法计算题来导入新课的。不过后来进过反复思考后,我又觉得这节课既然是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来导课的话,会更适合这节课。于是我又对我的教学设计实行了修改,而且将问题中的得数设计成循环小数100÷30=3.33……(元),并让学生思考:计算价钱该如何保留小数位数呢?学生自然想到了根据“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分。由此的引入了要上的新课“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也尤为重视这个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节课,我在教学第(1)小题时,主要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到底需要几个瓶子?”,让学生理解这里要“进一”的原因后,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第(2)小题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够不够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实际需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每讲完一种形式题后,我会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让学生知道,求需要多少容器、布袋、车辆等物品的数量时,根据需要,求得的结果用“进一法”;如求包装纸、包装袋等包装物品的数量时,计算结果要用“去尾法”。尽可能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这些方法的实际意义,增强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道小题都教学完了之后,我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近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向整数部分进一,用进一法;而(2)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用去尾法。)最后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的结果不一定都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实践水平。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生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后,我有针对性的实行了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掌握的还算不错,仅仅在计算的速度和计算的准确率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还有,在这节课中,我在有些环节的处理上有点儿慌张,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说说每一步的解题思路,让他们更清楚每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预先制定的教学目的和详细的过程,但是,学生的答复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及时、灵敏的对学生的答复做出有效评价,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探索实践活动,我发现们班的学生对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认真的读题、审题,准确把握题中的数学信息,全面的进行分析与思考,总结规律、做法,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做到学以致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工作中我做的还不够,很多地方还需要提高,应该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多参与听、评课的活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为成熟,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把握得到进一步提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仍然在指缝间一点点滴落,在辗转的光阴中,我们打磨着自己的思想 ,完善着孩子们的数学能力 。在主题研修的旅途中学习着,提升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