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了齐华备课室第五期第一讲,主题是“度量本质与量感培养”——以《认识厘米》为例。</p> <p class="ql-block"> 在教材速览环节,通过三种教材对比和张老师的分析,我对《认识厘米》这一课,多了更多理论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数学洞悉中,张老师给出了理论支撑。</p><p class="ql-block"> 1.统领:“量与计量”的结构梳理</p> <p class="ql-block"> 通过表格结构梳理,知识点系统明了。</p> <p class="ql-block"> 2.深化:“量与计量”的本质把握</p> <p class="ql-block"> 以前有老师给我们进行教材培训时,总是建议我们在教学认识厘米时,让学生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需要数一数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虽然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现在我知道了,度量大单位就是看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单位。度量就是单位的叠加。</p> <p class="ql-block"> 3.拓展:“量感培养”的课标诉求</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量感呢?量感是对事物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通过张老师讲解的量感体验,我深知数学来源于生活,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点滴积累。(比如价格感,如果不是经常买东西,就不能对商品的价格有一个合理的估计)</p> <p class="ql-block"> 随后,张老师给出了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 1.从定性到定量,体会度量的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2.从常规到变式,把握度量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从变式中,孩子们能更好的把握度量的本质,并且让学生在变式中通过估一估,能更好的培养量感。</p> <p class="ql-block"> 3.从模糊到精确,丰富量感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4.从平衡到不平衡,拓展认识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 认识厘米是认识长度单位的一节起始课,厘米的认识不能满足生活中的需要,对其他物体的长度不能进行有效刻画,由此产生学习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会认识其他长度单位。</p> <p class="ql-block"> 以前我只看到认识厘米这一单一的知识,现在我站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认识厘米》,我看到这里面藏着度量的本质。之前是只见树木,现在我也看到了森林。在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孩子们的量感。可以说,这是学习度量单位的种子课。学好这一课,非常重要。我想到了华罗庚的一句话,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我的听课笔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