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官道河

小风

<h1>  前几天又在骑行群里看到了官道河的土塔,其实以前在照片上也见过好多次,都觉得震撼而神奇。土座砖塔,消瘦高耸,但绝不失阳刚之气。小成成看到照片问我,这是雄性图腾吗?我说是风水塔,其实我也不甚了解。</h1> <h1>  有幸的是一次又一次被这神奇的塔所吸引,挥之不去,就决定一探究竟。骑上我的二手单车,沿着108国道翻越桥头河,到新堡,过三池,穿越巷道,猛一回头,眼前不就是三池刀削面嘛。还在这吃过饭,也下过“徐水河湿地公园”的黄土印象。</h1><p class="ql-block"><br></p> <h1>  说起这黄土印象,其实早先时候也误打误撞过一次,那是2016年的11月5日,当时应该是才刚开始修,建筑也不多。立陡坡上几辆三轮车在转运水泥物料,几个工人在劳作。而我,是骑着单车从红旗水库的大坝上过去的。只记得沟坡底有一条小路,路面上铺满了红褐色的沙石,在谷底蜿蜒。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条路能到哪里,就只是沿着这条路骑。谷底风景优美,有小溪般的水流,溪流两边长满了茂密的水草,还有一些台塬梯田,一个人骑车穿行期间,也不觉得害怕,反而很享受这种景象。心想,既然有路,肯定就能出去。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下不断前行。不知拐了几个弯,眼前突然豁亮,一片比较开阔的空地,高耸的芦苇在秋日的阳光下摇头晃脑,看现场还有在新修建的痕迹,亭台点缀,小溪流水,栈道、步道交错,风景秀美。就这样误打误撞进入了黄土印象,也是徐水河湿地公园。</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一条新开出来的土路在塬坡盘旋而上,犹如一条黄土丝带。问了一下旁边施工的师傅,说这里能上去,上去就是三池,那时我还不知道三池在哪里。只要能上去,就能找到回去的路。于是边骑边推,汗流浃背地上到塬顶,向下俯视,沟壑纵横。出了三池,看见新堡加油站,这不又回到了大道上了。欣喜坦然。</h1> <h1>  而这次,再过三池,这地方我来过的熟悉感跃上心头。但这次我的目的地是官道河,是吸引着我的神奇古塔。其实官道河很早都听说过。丈母娘说她过去去同家庄赶集,从后咀下官道河上塬就到同家庄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  穿过三池悠长的巷道,就来到了塬畔,沿着下沟水泥路蜿蜒向下,路边不时有被雨水冲涮的深沟浅壑,一路下坡,很快就到了沟底。几间废弃倒塌的院落,几处七零八落的破败土窑,这就是曾经官道河?曾经的官道?三只狗在破旧的巷道里狂吠,一个年龄大点的老人呵斥着狗走了过来,闲聊中得知,村里人都搬到塬上去了,自己在这养着几十只羊,还留在底下。我问了土塔,他给我指了位置;询问道路,他说,下河沟上塬到后咀,是最近的回城的路。路虽然不好,但是是最近的。这不就是丈母娘常说的过去去同家庄赶集走过的回村路吗。</h1><p class="ql-block"><br></p> <h1>  围着土塔,拍了又看,看了又拍,塔还是那样消瘦阳刚。看起来摇摇欲坠,可又稳固坚毅,像这黄土地上生活着的老人,阅尽岁月沧桑,尽显风骨伟岸。或许这样的景象最适合的季节就是深秋或者初冬,无限的厚重。</h1><p class="ql-block"><br></p> <h1>  询问一位资深老哥得知:官道河土塔第一次有了说法,老人说此乃唐塔,是成家咀人修的,镇官道河风水,因此官道河几百年上千年不出人才。这种说法也未必尽然。但从塔的周边环境来看,年代久远这是毋庸置疑的。站在河谷,再一次看了一眼,还是那样的神奇。</h1><p class="ql-block"><br></p> <h1>  河谷开阔平坦,到处都是水冲刷出来的红褐色的砾石,说是去年那连阴大雨涨水冲刷下来的。路边一丛芦苇,在阳光下摇曳着白发,增添了几分色彩。头顶是西禹高速横跨徐水河大桥,高耸威武。沿着村庄对面的沟坡路,推着车子向上盘旋,路实在是太烂了,大大小小的坑洼一个接一个,雨水冲刷出来的坑洞深则数米,大则如屋,路中间一道深深的沟渠是水流冲刷出来的水道,印证着去年那场旷日持久的大雨。路边还不是有滑坡的掩埋阻挡了道路,连推带提总算是把车子一米一米弄了上来。边走边回头观望拍照,官道河村、高速大桥、跨沟渡槽,一一尽收眼底。</h1><h1> 走在老一辈人走过的道上,感慨着世事变迁。路还是那条路,只是已经很少能看到人的形迹,村还在那个位置,只是更加破败。或许若干年后,路已坍塌淹没难寻,村庄只留下了孤独的土塔和岩壁上破旧的窑洞注视着小溪般的徐水河,流淌的是河水还有那日出月落。</h1><p class="ql-block"><br></p> <h1>  塬顶是后咀的花椒地,路也非常宽阔,一层一层的梯田栽满了椒树,这是农民的产业。远处传来拖拉机的嘟嘟声,那是主人在旋地施肥,为了明年更好的收成。</h1><p class="ql-block"><br></p> <h1>  从后咀过知堡回城里,这一圈下来30多公里,却两次跨越徐水河。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我两次从不同的切面领略了不同的徐水河。再次拜读过李彦明大哥的《徐水河记忆》,在他的文章里更加领略这片神奇的土地。绵绵徐水河,悠悠黄土情,他的文章像徐水一样娓娓道来,他笔下的村庄像徐水浪花一样熠熠生辉,官道河也是。</h1><p class="ql-block"><br></p> <h1>  翻沟过河,去没有去过的地方,看看不到的风光,这或许就是骑行者的魅力。</h1> <h1>  回来之后,在朋友圈晒出了一组图片,当然核心还是那神秘的塔,写到:一人一车一塔一草一河沟;万事万物万景万象万步路。</h1> <h1>  网上查阅,请教他人得知,官道河的确是有过“官道”。“九零年之前一零八国道还没修,大车(解放牌汽车)小车(四轮拉砖车)还有东方红拖拉机,从县城去韩城方向都从我村通过,没见过世面的我们,不分男娃女娃从后咀村下的南廊坡上追着看,追到河滩,帮忙推车过河,有桥,但桥只能人和牛车通过,桥是用木头搭建,上面铺的土。”(吉晓飞:《家乡那条河》)那时的官道恐怕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道,那官道河村就是国道边的村庄了,可想过去的荣光。但那塔,还是那样神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