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新论、良方、妙喻于一体的精品之作——品读《公文写作点石成金之要点精析》

new

胡森林先生新著《公文写作点石成金之要点精析》出版了,我有幸第一时间拜读学习,颇感亲切、颇受教益。公文写作难已是很多人长期以来的共识,但究竟为何难写、难在哪里、如何克难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在同类书籍中少见论述。<div><br></div><div>作者集多年公文写作实战与理论研究之功,于大众化公文写作教程之林中另辟蹊径,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最懂你”的角色,从贯通公文写作全生命周期的视角,为广大读者给出了道术兼备、知行合一的深刻解答,可谓纵论公文书如其人、点石成金名副其实。撷取阅读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谈谈几点学习体会,概括起来为“三多”。</div> <b><font color="#ed2308">一、眼前一亮的新观点多<br></font></b>思想观点源自工作实践,实践越深入,思想越深刻。书中的许多观点表达充分彰显了作者多年丰富工作实践和丰厚理论素养的沉淀积累,也体现了作者善用哲学眼光发现公文写作的特点规律、善于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行探究思考的深厚功力。<br> <b>认识论视角——公文写作要进阶三个层次。</b>谈到<font color="#167efb">如何为公文注入打动人心的力量</font>,作者提出“为文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情怀,其次是见识,最后是文字”,三者不可本末倒置,否则难有真正建树。深以为然。<div><br></div><div>反观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多人的公文写作过程,无论在认识还是实践上都是倒过来的,往往把文字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更多停留在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上,甚至有的将文笔好等同于公文写作能力强,实属不该。实践证明,公文只有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赋予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逻辑,才能充满气势、打动人心。<div><br>关于<font color="#167efb">如何树立正确的公文价值观</font>,作者认为公文的价值观是写作者所秉承的价值观、思想品格和精神信念的体现,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以道驭术”的正确价值导向,二是保持“文章寸心事,得失千古知”的责任感,三是树立“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抱负追求,并给出了具体化的“画像”——做到“三有三无”——有一片公心、有一股正气、有一腔热情,无邪、无私、无偏。<div><br></div><div>毋庸置疑,公文写作能力与其他能力的修炼进阶,都不是速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持续精进的过程。作者的“为文三层次”论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br></div></div></div> <b>意识论视角——写作公文要树立三种意识。</b>意识决定行动。公文写作过程呈现的成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文写作者的思想意识。公文写作者是连接主体和受众的桥梁,是将公文主体的意图与公文受众的意向连接和贯穿起来的纽带。基于这重特殊身份,作者提出公文写作者“要具备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div><br><div><font color="#167efb">一方面,要有领导者意识,</font>牢记公文写作是代领导者立言,体现的是领导者指示、意图、思路。诚如作者所言,“公文写作很多时候是一项‘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的工作”,这是由公文起草者与法定作者(即签发人)分离的特性决定的。起草者要把握好为他人或为组织代言的角色定位,有意识地提升眼界和思维,多从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此才能比其他岗位的人更具有大局观,更熟悉领导思维,更了解实际工作。</div><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另一方面,要有接受者意识,</font>心里时刻装着受众,揣摩受众心理,把握受众需求,站在受众的角度想问题,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身份来撰写公文。公文写作之所以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公文没有一个明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标准,其评判权主要在领导者和接受者手中,这就需要写作者在二者之间不断找寻平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用好双重视角、进行双重观照。<div><br>同时,作者还提出<font color="#167efb">写作公文要牢固树立研究者意识,</font>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文写作者比研究人员更需要搞研究”,指出在理念和态度上说“公文写作最重要的是研究事,而不是研究字”,进行研究之后撰写公文就有了基础,写起来就会驾轻就熟,且立意较好。并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作了深入阐述,告诫写作者要着重于研究客观事物,不要花太多时间捣鼓文字,要做研究“事”的“研究者”,不做研究“字”的“文字匠”。</div><div><br></div><div>可以说这些都是他多年工作实战的深思彻悟,凝结着经年累月的心血和智慧,打通了起草者、使用者、接受者之间的沟通堵点和有效连接,定能让后来者少走很多弯路和冤枉路。<br></div></div></div> <b>知识论视角——公文写作要学好三门学科。</b>公文写作是一个对各方面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精神生产过程,需要写作者具备复合知识体系。作者在书中多次谈到公文写作要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总结提炼的许多经验和观点都充满着哲学思辨,读来耐人寻味。<div><br></div><div>谈到<font color="#167efb">如何做好书本知识的转化</font>时,他认为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是公文写作者需要学好的三门学科,其中“哲学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是认识论;逻辑学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方法论;心理学解决‘为谁学’的问题,是对象论”,要学思结合、联系实际、真正把书读进去,化为自己的知识。</div><div><br></div><div>此外,公文写作者还应当多向书本求知,包括一些看似与写公文没有直接关系的书,如文史哲、法律、经济理论、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平时注重广泛浏览,通过多读多看增强文化底蕴和理论修养,也有利于积累知识和产生观点。这无疑为广大公文写作者丰富知识体系、拓展思维视野、提升写作能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路径。</div> <b><font color="#ed2308">二、务实管用的好方法多<br></font></b>这本公文写作专著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突破常规、克服惯性、打破套路,经验之谈既源于公文又高于公文,且经历了一个总结自实践之中又回到实践接受检验的过程,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务实管用的。<div><br></div><div>非常难能可贵的是,针对公文写作者日常碰到的许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疑惑困顿,作者选取合适角度、切分具体问题,穿插于相关章节,以促膝相谈的方式将许多锦囊妙计和实用性的知识技巧娓娓道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新视角和新思路。<br></div> 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来看,作者总结提炼了学习公文写作的八种方法,详细介绍了公文写作者特别是初学者如何做到由浅入深、由摹到写、由熟而巧、由改到精、由人推己、由内而外、由众得智、由繁入简的方法、步骤、路径。结合具体的公文写作步骤,梳理提出了<font color="#167efb">“七步成文法”</font>,对应公文成稿的七个环节,即定“调子”、理“路子”、搭“架子”、填“肚子”、梳“辫子”、戴“帽子”、过“稿子”,逐一介绍每个步骤的任务目标和需把握的要点。<div><br></div><div>这一方法不仅读起来通俗易懂、顺畅自然,用起来也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其突出作用在于提高成文效率,不仅适用于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稿等大型综合性文稿,也适用于小型文稿。</div><div><br>公文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专门阐述公文写作的书籍自然也应当坚持问题意识。作者在书中始终贯穿了一个理念,谈得更多的是相对微观层面的问题解决之策,提出了“你正好需要,我正好有”的诸多方法论。<br></div> 比如,<font color="#167efb">关于如何储备积累资料的问题</font>,作者从三个维度谈了方式方法:一是日常储备,通过平时多看多想多记,分门别类建立自己的观点库、素材库;二是专题储备,围绕自己关注的一些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搜集和存储;三是临时储备,用好网络搜索工具,应对计划外需要临时突击准备的素材。<div><br><font color="#167efb">关于如何划分公文段落的问题</font>,作者提出可以按中心意思(主旨)、条项内容(同类事项、问题、观点)、事物发展阶段来划分,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或过程中的相对独立的阶段划为一段,并注意每个段落意思的完整性、段落之间组合的逻辑性、衔接过渡的连贯性等。</div><div><br><font color="#167efb">关于如何拟写公文正文各个部分的大标题的问题</font>,作者归纳了几种常见常用的写法,如“要”字统领式、不带观点的陈述短语式、带观点的祈使句式等,并举例介绍了不同写法所适用的公文类型和注意事项,启发写作者跳出公文看公文,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有效适配。<br></div> <font color="#167efb">关于如何准确地、多角度地查找存在的问题</font>,作者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为例分别从问题主体、问题来源、问题调门、观察视角等几个方面入手介绍了把问题找准、拓宽、讲清的方法路径,让人茅塞顿开。<div><br><font color="#167efb">关于年年要写的工作总结如何写出新意的问题</font>,作者结合不同类型总结报告的写作,抛出了八个阐述角度上的创新办法。比如,从工作职能角度出发进行总结,用于撰写年度年度工作报告;从工作开展思路角度出发进行总结,用于撰写中长期规划工作总结;从工作特色或开展工作的时间阶段角度出发进行总结,用于撰写专项工作经验材料;从采取的工作措施角度出发进行总结,用于梳理某方面工作开展情况;等等。</div><div><br><font color="#167efb">关于信息化时代如何进入写作状态的普遍问题</font>,作者也给出了参考建议,如认真构思文稿时适当远离各种电子产品,少看手机、少上网,减少外界干扰,培养虚静功夫,让内心清静下来、精力集中起来,必要时可以采取封闭写作的方式,为自己营造进入状态营造良好环境。<br></div> 不仅如此,作者还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反面案例,揭开了一些公文写作认识和实践的误区,引导写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辨析和规避。<div><br>针对有的公文在提炼拟制标题时,<font color="#167efb">刻意追求对仗工整</font>,过于牵强附会,往往造成与内容不太相符,词不达意,作者认为这是“写标题的一个大忌”,指出“标题的首要任务是要确切概括所表述的内容”,标题是观点的直接呈现和表达形式,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内容,不要以辞害意、削足适履。</div><div><br>针对有人关于公文是“板起面孔讲官话”,单调、枯燥、干巴、平淡,<font color="#167efb">语言没有美感可言</font>的论调,作者指出“这种看法不仅不够全面,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认为语言美不是文学作品的专利,公文同样需要讲究形象生动,以利于增强阅读理解和贯彻执行效果,并从注重形象具体、多用鲜活事例、适当使用修辞等方面阐释了如何将公文写得生动好读。<br></div> 针对有人提出“公文写作没什么难的,只要掌握了套路,按照套路写作就行”“<font color="#167efb">套路在手,万事无忧</font>”的观点,作者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公文种类的不同、学习公文写作阶段的不同等因素,对套路和模板进行合理使用与借鉴,但不宜对套路做庸俗化、机械、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要过分夸大套路的作用、不可把模板当作拐杖形成依赖,要分清套用套写与照搬照抄的区别,明白模仿与创新的相互转换关系,掌握套路的真谛“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掌握方法,抓住规律,提高效率”,从道的层面而非术的层面理解和善用套路。<div><br>针对有人陷入的“公文反正要经历不断修改才能定稿,那么写初稿时就不用太下功夫,差不多就行,<font color="#167efb">到后面再来打磨</font>”的误区,作者援引《人民日报》就“稿”来“稿”去害死人、不到用的那天不定稿、改了多稿回到一稿的不良现象发表的批判文章,进一步指出“推稿子”是一种不正确的写作理念、不值得提倡的恶习,“相当于把前面的构思、布局、梳理、提炼等工作都人为地拖到了修改环节”,认为要分清楚几种改稿的情形,该改则改,但要尽量少大改,要追求成稿效率和初稿质量,避免后面发生颠覆性的变动。<br></div> <b><font color="#ed2308">三、形象生动的妙比喻多<br></font></b>一口气读下来,你会觉得这是一本一气呵成之作,不仅逻辑缜密、内容新颖、干货满满,而行文流畅、且语言生动、文风活泼。读后印象尤为深刻的便是书中妙“喻”连珠。<br> 开篇论及<font color="#167efb">公文写作水平提升的四个层次</font>“以文叙事、以文辅政、以文鼎新、以文立言”,在阐发了每个层次的应有知识素养、能力水准、境界状态后,为便于读者更好理解,作者将公文写作的四个层次对应书法创作的不同层次进行作比——以文叙事属于“描红”层次,以文辅政是“意临”层次,以文鼎新达到了“创作”的层次,而以文立言就是达到了独具风格的层次,画面感很强。<div><br>谈到<font color="#167efb">公文写作结构</font>安排时,将公文写作提纲比作“骨骼框架”、文稿的“初级产品”或者“胚胎”,同时将这个搭建提纲的过程比作“修房子”,认为“只要把框架搭好,再砌砖和装饰就不难了”。</div><div><br>谈到<font color="#167efb">公文观点的提炼和修改过程</font>,作者将之形象地喻为“戴帽子”,指出“观点就好比戴的帽子,要适宜,还要醒目”,文章成型后还要对戴的“帽子”进行检查。在论述观点与事实的关系时,说到“用观点统率事实,用事实说明观点”,认为观点是从素材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文稿的“筋骨”,素材是文章的“血肉”,并将没有观点的事实比作“一盘散沙”“一堆散乱的砖头”,将没有事实的观点比作“没有血肉的空骨架”。他还将观点和素材的组合称为“意群”,并引用“庖丁解牛”故事中的一招“批大郤,导大窾”,将文稿的内容比作一只牛,将意群比作牛的关键部位“郤”和“窾”,以此形容要写好文稿内容就要从关键处“意群”下手。<br></div> <font color="#167efb">关于“帽子”的比喻</font>,作者还在“如何拟标题”这一节中有所阐发,认为“标题一般要求概括、简明、新颖、对称”,而对称就是要做到标题与内容相吻合,若标题正好概括了全部内容,就如同“做帽子”时帽子尺寸与脑袋大小一致,既不“帽大于头”也不“帽小于头”,否则都是不合适的。<div><br>论及文章要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作者将<font color="#167efb">令人过目不忘的好文章</font>喻为“二月里的花”,从不赶潮流、媚世风,而是自辟蹊径,一花引来百花开,创造一片独领风骚的盎然春意。</div><div><br>谈到公文写作要<font color="#167efb">多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碰撞、产生灵感</font>的重要性时,作者认为“灵感不是万能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以“下围棋”作比,真正的高手不求妙手,只求半目胜,写作要做到真正高效,也不能一味依靠灵感,而是要追求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不要指望经常有灵感迸发,能够稳定地产出,并有适当的创造性,就是很好的一件事了。<br></div> 谈到<font color="#167efb">公文内容排列的逻辑关系</font>之总分关系时,作者将其比喻为树的主干与枝丫的关系,“主干是统领枝丫的,两者不能平列更不能颠倒”。<div><br>论及<font color="#167efb">公文起承转合的运用</font>,作者又将文章比喻成一部机器,将“起承转合”比喻成机器装配技巧,由此说明开头与结尾、连接与过渡在文章架构中的作用。</div><div><br>关于<font color="#167efb">如何统稿</font>的问题,作者也有一段生动的比喻。他认为,很多大型的、综合性文稿是由多人分工写作,然后统稿完成的,要把这些分头撰写的稿件连缀成篇,统稿的作用非常重要。为了便于读者更好理解,他分别将统稿比喻踢足球和练武功,将统稿者比喻成足球场上的中场、前锋、后卫的集合体和武林高手,由此说明这一角色的不可替代和统稿过程的难易程度,引人入胜,十分解渴。<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本文原载《秘书之友》2022年第8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