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师共育,为线上学习助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临沂第四中学 胡美云</b></div> <h3> 师生被疫情分隔在屏幕的两端,摄像头中的学生是否在真学习,提交的作业是否是独立思考,这些问题考验着老师的经验和精力。居家学习增加了亲子时间,然而高中阶段学生所特有的青春叛逆,使很多家长焦虑急躁,叫苦不迭。线上学习中,家长是外力中的主要推动力,教师是主要引领力,家长老师携手共育,在一推一拉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br>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家长和老师都不能越俎代庖。那么家长老师应该怎么做呢?以学生作业为例,网课在家,没有学校的学习氛围,况且还面对着手机电脑的诱惑,一些学生的作业质量很难保证。此时,亟待家长和老师的通力合作。<br><b><i>家长要做好铺垫</i></b><br> 家长每天看着钉钉里各科作业提醒通知,本能地会催促孩子,一遍催,孩子口头答应着,但是不见动;二遍催,孩子勉强坐在桌前,心不在焉。此刻的家长多会沉不住气,嗓门提高,语气强硬,孩子烦躁顶嘴,慑于权威,心不甘情不愿地写作业,不是抄就是敷衍。家长发怒,孩子振振有词,“我不会”。反反复复,复复反反,家长和孩子就这样走向崩溃的边缘。<br> 催无效,让家长产生极强的挫败感。索性撒手不管,心里默念“退一步海阔天空”,哪个家长能真对孩子视而不见,只是为了一时的风平浪静,“忍!”忍着忍着,忍出一肚子的道理,逮着一个时机,一股脑儿的倒出来。“作业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说着说着,就成了对孩子的批判会。“你不写作业就是思维有惰性,不愿挑战自我。”家长以为一针见血指出孩子的毛病,孩子就能改正了。殊不知,麻烦一触即发。如果孩子否认,那么家长就等于将孩子推到对立面,孩子带着对抗的情绪,他的精力不能完全放在学习上。如果孩子承认,家长就等于成功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对于孩子主动写作业有害无益。<br> 真的无可救药,无计可施吗?孩子上完课不愿意写作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累吗?课间休息能缓解身体的疲劳。休息时间并不少于在校的时间。其实孩子缺少的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面对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完成的作业,在安逸的环境里,孩子觉得沉重懒于思考。尤其是对于学习接受力相对较慢的孩子,更是难以胜任,畏难的情绪掩盖学习的热情。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孩子的积极性会随之降低。心平气和地夸孩子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何况,还是咬牙切齿地夸。单纯依靠“亮点原则”是行不通的,当务之急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首先可以从和孩子一同确立学习目标开始。这个目标不是明确的分数,而是熟悉的同学。比如每天一起上老师的“黑名单”(不及时交作业、不改错)的同学,学习程度相仿,从中选一位作为自己超越的目标。若与孩子达成一致,学习态度发生改变,超越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那么这一过程就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和效能感。一个个赶超,一次次成功,动力就会一步步增强。<br> 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青春期的孩子多数不愿与家长沟通,所以孩子不配合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共情,然后巧妙表达,如“你敢不敢接受挑战?”“挑战……,看看谁提交作业早,谁错的少。”让孩子愿意接受挑战,并付诸行动。每一个孩子性情不同,而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所以这一铺垫过程家长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r></h3><h3><b><i>老师要做好强化</i></b></h3> 在家长铺垫的基础上,老师课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之老师的角色威信,争取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挑战。同时可以开展“比赶超”活动,让学生写出各学科要追赶的目标同学,在班级群里公示,以竞争促进学生提高。然后每节课老师花费2-3分钟反馈作业情况,及时肯定需要督促的学生的进步情况,待学生形成习惯后,再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以此形成良性循环。<br> 当然,确立目标,培养小小的成就感,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止步于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究其根本,还是要提高学习力。培养预习的能力,听课的能力,学会了知识,在做作业时,就不会打怵。<br> 总之,如果没有家长的铺垫,教师单方面的强力要求,让学生认可和接受,势必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从而影响课堂效率;如果没有教师的课堂强化,家长单方面的沟通,学生难以坚持和固化为习惯。因此,唯有目标一致,家师共育,方能真正为线上学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