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威】寻幽探古文祖行

曾为梅花醉不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寻幽探古文祖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 张威</p><p class="ql-block">一直喜欢那些含有苍老味道的人与事。比如那走过油纸伞的青石小巷,比如那历经风霜的古城墙,比如那写满故事的老屋。</p><p class="ql-block">文祖街道的古村三德范,早已名声在外,以前曾在电视里看到过介绍此村民俗风情的纪录片,也常常想,何时能走进那个古村,一睹她满载历史沧桑的风貌。</p><p class="ql-block">10月13日,“花样垛庄”杯全国作家章丘行采风团走进文祖街道,开始了寻幽探古之旅。</p><p class="ql-block">金风送爽,秋日的阳光伴随我们走进了三德范村。下的车来,只见一条大河贯村而过,河的西面,飞檐斗拱的的城楼赫然入目。攀上城楼眺望,一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画面真真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阁楼式高台建筑,上面是大殿,下面是拱形阁洞,由青石砌成,城门额上刻着“玄帝阁”三个大字,檐壁上二龙戏珠的图案栩栩如生。齐鲁古道穿阁而过,光滑的青石古道似在向你诉说着风雨沧桑的过往。阁旁斑驳的石碑记录着古村的历史沿革,老树下的辘轳和井,门旁的石狮子,老屋……</p><p class="ql-block">走过一路风景,听着一路故事,我们踏进了村博物馆的大门。</p><p class="ql-block">院中南面展室里陈列着各个时期的石碑、石刻,石器、古村旅游景点的模拟沙盘……</p><p class="ql-block">北面是民俗文化艺术展室,东面档案室里有一个地道的出口盖,据说下面的地道能通到村外。中间展室里,墙边的玻璃展柜摆放着古书、地契、帐本,满满的时代韵味,印证着古村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三德范村最有名的民间艺术是芯子表演。一些老的剧目像《王小赶脚》《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一直上演。馆内陈列着各个剧目的表演照片和表演用的道具。芯子作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节假日,三德范村的村民都会组织芯子演出。</p><p class="ql-block">青野村是五音戏的发源地,提起五音戏就会想到那个古老的传说: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他的女儿,落魄的公主逃至章丘,投奔到了史称“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家里。李开先的后人收留了她,并安排她嫁给了文祖镇东王黑村的靳姓人家。</p><p class="ql-block">跟随她的周姓宫女,流落到青野村附近的一个寺庙,以唱戏为生。因她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感人很快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争相学唱的戏曲。素有“走进青野庄,家家周姑子腔”之称。</p><p class="ql-block">五音戏展览馆内,展示了五音戏的发展历程、演出服装、道具、乐器、五音戏班创始人靳成章,鲜樱桃等人的简历。</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五音戏是全国珍稀的独有剧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已建成的戏台,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正在建设中的五音戏综合博物馆、街道墙壁上的五音戏文化栏、街角《王小赶角》的演出模型,处处都吸引着你去走近她,了解她,欣赏她。</p><p class="ql-block">石子口村,是一个山水相依的地方。刚入村口便见一汪溪水由山上汩汩流下,汇入一片凹地。凹地的四周开满了紫色和黄色的菊花,芳香四溢。</p><p class="ql-block">整洁的街道上,几个村民在售卖自家的农产品:核桃、柿子、芝麻、山楂、绿豆、小米应有尽有,直教你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一个小茅屋让我们留恋忘返。恰逢周末,有几个孩童在溪边嬉戏,游人络绎不绝。宗月姐姐,玉峰和我站在茅屋旁,景滢给我们拍了照,大伙不由自主的吟诵起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p><p class="ql-block">真的是不枉此行啊,我们在这个小山村里,寻到了当年辛弃疾眼中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锦阳关的烽烟早已不再,关前关后,沟沟坎坎,蓬蓬勃勃的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野菊。一阵风吹过,吹动了我的发,也吹来了阵阵菊香,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站在齐长城下,我仔细的看着脚边的瓦砾,默想,哪一块上曾留下过孟姜女的泪滴呢?那遥远的传说,历久弥新,却拈不到一丝印迹,去告慰一下那个痴情的女子。</p><p class="ql-block">那些修筑长城及与长城有关的人和事,早已沉入了历史的长河,而城墙也已是断壁残垣,庆幸还有锦阳关这一段保留完好,历经风雨,巍然挺立,它似乎在向我们讲述曾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齐长城,一个用以防御的地方,应该是既保过一方平安,也曾经硝烟弥漫。不知在这里,曾有过多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豪迈。</p><p class="ql-block">走上齐长城,拍下一张照片,留下路过的痕迹。也不免伤感,那哭倒八百里长城的孟姜女,千里寻夫却是魂梦已断,留在那古老的传说里,再不复容颜。坍塌的砖砾呀,你走过千年,曾见证过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啊?</p><p class="ql-block">站在锦阳关上,感慨万千,这历经沧桑的长城啊,也曾经浸满了血泪心酸。</p><p class="ql-block">我,采一捧菊花,悄悄放于长城脚下,只想,给那个痴情的女子送去一缕清香。</p><p class="ql-block">庆幸我们生活的今天,不言伤败,不复硝烟。锦阳关,齐长城,而今,你是我轻轻走过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