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综合实践——探究老北镇传统美食义和面

蓝心飘影

<p class="ql-block">一座城,一碗面!</p><p class="ql-block">在滨州老北镇, 有这样一道美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喜爱。它就是老北镇的特色美食——义和面。</p> <p class="ql-block">义和面是滨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和面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咸丰五年(1855年),现滨城区北镇街道办事处,原名北镇,古称蒲台镇。当时黄河夺济入海,这里成了集码头,渡口、集市于一体的重镇。成为贯通南北的物资转运站,由于来这里进行贸易的多是肩挑手推商贩较多。他们择食不求精美,只求实惠。因而物美价廉的蒲台面应运而生。蒲台面先由五四村,王氏家族兴起。后有义和村高家珍承继,逐渐普及。民国初期全镇也有十几家面馆,新中国成立后,饮食市场由国家统一经营。民间小吃趋于淡化,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营以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义和面再度兴起。</p> <p class="ql-block">玉龙湖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老北镇文化研究》,孩子们参观了玉龙湖社区“北镇记忆展览馆”,查阅了书籍《北镇文化志》,登录滨州文化馆官网,查到了义和面传承人高老师,并通过电话联系到义和面总店地址,大家决定开展一次拜访活动,深入了解义和面。</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习了采访的技巧,做足了采访前的准备,与高老师约好时间,就踏着求知的步伐开启了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到了店里,高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品尝了正宗义和面,认真观察面的颜色,用心品味义和面与其他面的区别,小组一边讨论一边记录,学习氛围浓郁。义和面快捷方便,价廉物美,口味丰富。从选择原料到制作流程再到面食成品都有相当的讲究。其中包含着独特的手工技艺和浓厚的地方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义和面品种有大卤面和麻汁面,卤汁分为大卤汁和麻汁卤两大类。搭配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白丸子汤,两块炖的很入味的大骨头。绝对让你吃的通体舒畅,心满意足。</p> <p class="ql-block">有的孩子站在操作间,认真观察做义和面的步骤,遇到不懂的还提问,高爷爷一一为我们解答,耐心的给我们讲解义和面的制作过程。义和面精选当地优质小麦,经过精细加工的白面为基础,加入适当的食盐和食用碱面,以冷水和面揉匀揉透。再掺入干面粉和硬再次揉匀揉透,用擀面杖擀薄,层层叠起。用快刀切成细长条抖散下入开水锅煮熟,几经过水捞沥再配以菜卤佐料而成。</p> <p class="ql-block">等高爷爷忙完了,就坐下来正式接受我们的采访。大家纷纷拿出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有礼貌的提问义和面的历史和故事,有的同学还问到为什么做这一行?爷爷告诉我们义和面的传承不光是自己的责任也是他们几代人的责任,爷爷立志要把义和面做大做强。我们也纷纷给爷爷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希望对爷爷有所帮助。</p> <p class="ql-block">我们注意到墙上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田老师指导我们观察牌匾内容,我们发现这是滨州市人民政府给义和面颁发的,原来政府早在2015年就已经倡导保护义和面技艺,我们觉得现在的研究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高爷爷还聊到义和面近40年价格的变化,从2毛钱到现在的7元钱,让我们看到了老北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和高爷爷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如今,他们的子女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但爷爷最大的心愿还是想让孩子们能接过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一根根细长的面条,交织在几代滨州人的生活轨迹之中,更将手艺人高爷爷的梦想与这座城市的梦想联系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对于远行的人来说,义和面是一份念想;对身边的人来说,义和面是一种习惯;对有缘的人来说,义和面是一份期许。它是滨州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种吃的情怀。</p><p class="ql-block">呼吸着清冷的空气,回味着面的余香。不禁想说一声:我们透过研究美食,看到了老北镇人的记忆。</p>

义和面

北镇

爷爷

我们

滨州

老师

美食

传承

卤汁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