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居住的这幢楼,以年轻白领、上班族为主流,平时大家见面机会并不多,加上不少企业实行了错峰上下班,邻里之间更不容易见面。偶尔在电梯里相遇,大家最多匆忙的点点头,也算是一种打招呼吧。久而久之,这种邻里相处方式,大家也都习惯了,谈不上好与不好,只是隐约感觉邻里之间似乎隔了一层薄纱,缺少一种亲情,总觉得不像我们 50、60 年代出生的人那样有人情味。虽说那时多数家庭住房条件都很偪仄,大家挤在一个共用、狭小的灶间里做饭烧菜,有时连转身都困难,但那时人与人之间相处都十分融洽和热情。张家妈买了一条胖头鱼,隔壁宁波阿婆就会告诉她鱼头如何烧、鱼尾如何烧,甚至手把手教,热情得来你想学不会也难。烧好后,主人也会让邻居先尝尝味道,如有小孩子,也会往他碗里夹一块,就像一个大家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小时候就是捧着碗走东串西,吃百家饭长大的。如果碰到其他要紧的事,如邻居身体不恙或遇到生活困难啦,邻居们晓得后,都会竭尽全力,伸出援助之手。虽然时光易逝,家中老房子早已被拆迁,但儿时记忆中的弄堂烟火生活,依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邻里亲始终有一种挥不去的情怀。没想到,这次凶猛而来疫情,彻底打乱子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也改变了许多人对事物的看法。封城和社会面清零是阻断病毒传播路径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封城的同时,也确实给百姓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尤其是看病配药、买菜做饭等日常问题,给许多家庭带来困扰。我们这幢楼也不例外,有单身独居、年老体弱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婴儿。见早先储备的蔬菜、食品日渐消耗、所剩无几,不少老人开始焦虑起来。年轻的楼组长得知这情况后,马上在群里发文安慰大家不用紧张,如买菜、配药有困难的邻居可以直接告诉他,他会想办法帮助解决的。随后,他将自己家中储存的蔬菜、果等食物分文不取发给周围邻居。就这样,一场沒有消烟的抗疫战在我们楼里悄悄地打响了。有一户党员居民最先在群里发声,说她有多余的蔬菜、牛奶放在家门把手上袋子里,需要者可以随意拿走。不久出现第二家、第三家......,袋子里放有水果、面包、蔬菜、甚至还有烧菜的佐料,供需要的邻居可以自由领取。后来发现,几乎每家居民门把手上都挂着一个纸袋,除了放置物品,也为发放抗原试剂盒提供了方便。在楼组长带领下,居民们很快自发组建了志愿者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也来自不同的职业。有做 IT软件的、做轨道工程的、搞教育的,也有做企业管理的和退休在家的。他们在这场抗疫之战中,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就叫“志愿者!” 志愿者中,这次年轻人表现特别棒。他们帮助独居老人配药、买菜啦,忙得不亦乐乎。一次分发物品时,我与七楼小伙子一起搭档。交谈中才了解到,其实这段时间,家有娃娃年轻人,也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孩子小,以前有老人带,疫情时期,完全靠自己带了。他们白天在家办公,完成公司的任务,忙里抽空还要辅导小孩作</p><p class="ql-block">业,或陪小娃“玩”一会。晚上又要忙于自己充电,睡前还要准备第二天饭菜,想办法解决买菜购物等问题。年轻人告诉我,尽管他再忙,志愿者这份工作他是铁定要参加的。没有什么原因,只是他爱他的三岁的儿子,喜欢这座城市。小伙子没什么有豪言壮语,但很实在,很有担当。听说,有一晚上分发物品,他与另一个志愿者一起忙到凌晨一点,毫无一句怨言。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希望,也改变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年轻人做事讲究效率,注重方法,且有智慧又有资源。当楼内邻居们面临食物短缺时,“美女妈妈”志愿者挺身而出,充分发挥她的营销擅长,依靠人脉关系,团购了大量肉类、蔬菜等食品,解决了邻居吃的问题。年轻人打前锋,楼里的中年人,则是抗疫中的中流砥柱。他们做事踏实、为人低调。四楼有一位大姐,就是其中代表,每天上邻居家收拾垃圾,从不声张。楼内老年人中,有不少是党员、民主人士,他们不甘寂寞,退而不休,长期做志愿者,热心服务于小区。这次抗疫中,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p><p class="ql-block">小区被封控了,邻里之间关系倒被解封了。一个多月的隔离生活,意外发现丢失多年的邻里亲,又重新回来了,突然感到我们身边邻居也是这么好。宅在家的这段时间,我们已隐约感觉到,整幢楼里正在弥散出温馨的邻里亲情。</p><p class="ql-block">疫情终将过去,我们必将赢得胜利。愿我们的邻里情,能继续不断地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2022.6.2</p>